春种秋收,天道酬勤。据农业农村部农情调度和最新数据显示,秋粮增产已成定局,全年粮食产量将再创历史新高,连续七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十四五”开局之年,夯实粮食安全基础对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意义重大。粮食生产喜获丰收,将为开新局、应变局、稳大局发挥重要作用。本报即日起开设专栏,探析秋粮丰收背后的困难与举措、经验与思考,敬请关注。
随着收割机的轰鸣声渐息,大江南北的田畴褪去金黄,我们迎来了又一个丰收季。
近日,记者从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秋粮增产已成定局,全年粮食产量有望再创历史新高。
秋粮占全年粮食产量近3/4,全年粮食成败在秋粮。秋粮增产了,今年粮食丰收保卫战就赢了,全国人民的饭碗也就稳了。
丰收来之不易,丰收意义非凡。今年的秋粮为何受到特别关注,有哪些政策引导和支持,又是如何落实落地的,记者带您一起探究秋粮丰收的政策“密码”。
我国粮食连年丰收,国家粮食安全有保障,为什么还要强调“粮食生产必须年年抓紧”?
五谷者,万民之命,国之重宝。古往今来,粮食安全都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
党中央始终高度重视粮食安全,坚持不懈抓好粮食生产。如今,全国粮食生产即将实现“18连丰”,连续7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粮食人均占有量稳定在470公斤,远高于400公斤的国际平均水平;小麦、水稻自给率超过100%,玉米自给率超过95%。
可以说,上述翔实的数字已经有力地证明:我国的粮食安全有保障,我们完全能端牢中国人的饭碗!
那么,既然我们的粮食够吃,为何习近平总书记要强调:要牢牢把握粮食安全主动权,粮食安全的弦要始终绷得很紧很紧,粮食生产必须年年抓紧。
回答这个问题,需要从世情国情农情来分析。
从世情看,粮食安全仍是当今人类面临的重大课题。世界粮食计划署去年发布的《全球粮食危机报告》显示:全世界每天有8.2亿人在挨饿,另有1.3亿人走向饥饿的边缘。而当下的新冠肺炎疫情、冲突战乱和气候变化三大挑战,又让全球的粮食系统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零饥饿”目标面临着严峻挑战。
从国情看,今年是建党一百周年、“十四五”开局之年、全面小康建成之年,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起步之年。在这个关键历史节点上,如果粮食出了问题,就会直接影响全面小康成色,影响全面现代化开局起步。因此,抓好今年粮食生产具有特殊重要意义。
从农情看,一方面,支撑粮食生产的资源愈发紧张。我国人多地少水缺,人均耕地和淡水资源分别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和25%左右。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人口还将增加,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也将继续推进,耕地、农业用水空间将面临挤压挑战,对于增强粮食供给能力是不小的考验。
另一方面,国内粮食需求量在不断增长。根据2006年发布的《全国粮食生产发展规划(2006-2020年)》,2020年我国国内粮食总需求将达到6.5亿吨,而2020年我国粮食实际产量为6.69亿多吨,供略大于需,处于紧平衡态势。
要清醒看到,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食物消费结构升级,全国粮食需求线必将持续上涨。因此,虽然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但从中长期看,我们粮食供求仍将处于一种紧平衡态势。只有国内粮食生产保持足够的上涨劲头,才能稳稳端牢我们的饭碗。
不过,也有人提出:国外粮食便宜,为何不通过大量进口国外粮食来解决国内粮食生产压力?其实,这个问题只需两个数字就看个一清二楚。
有数据预测,世界粮食贸易总量到2021年估计达到5.76亿吨。而目前我国粮食需求量为6.5亿吨,远高于前者。换句话说,如果我们放弃粮食生产,即便全世界每年把用于交易的粮食都卖给我们,还有很大缺口。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两年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以及国际形势不稳定性增加,导致国际粮价不断上涨,世界粮食贸易合作也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一有风吹草动各国先捂“粮袋子”,粮食已经成为大国竞争的“终极武器”,想靠进口端住饭碗太过天真。
总而言之,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大国来说,“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在任何时候都是真理。粮食“多了”只是“幸福的烦恼”,但“少了”就是“颠覆性错误”。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课题,任何时候这根弦都不能松”。这始终警示我们,要坚持从政治高度把粮食安全作为国之大者,摆上头等、首要位置持续抓稳抓牢。
在耕地面积逐年减少,种植结构调整追求效益的情况下,今年秋粮面积如何实现稳中有增?
面积是粮食生产的基础,稳面积是今年秋粮生产的突出亮点。
据介绍,今年秋粮作物面积超12.9亿亩,特别是玉米等高产作物面积增加超过2000万亩,奠定了丰收基础。加上夏粮和早稻丰收,全年粮食生产取得了三大作物各个增产、三季作物季季丰收的喜人成绩。
这几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我国耕地面积呈现持续下降趋势。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显示,我国耕地在2009年到2019年的十年间减少了1.13亿亩。同时,个别地方在结构调整中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调减粮食播种面积,改种其他作物。尽管全国粮食播种面积连续多年总体保持稳定,但稳面积的底线不容丝毫松动。
稳面积,关键是“辅之以利,辅之以义”。在去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并首次提出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扛起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实行“党政同责”,真正压实了地方党委政府在粮食安全上的义务和责任。
今年是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的第一年,各地党委和政府饭碗一起端、责任一起扛,齐心合力抓粮食,并在全国形成了“五级书记抓粮食”的生动局面。
作为全国秋粮生产的主战场,东北地区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今年增产趋势明显。黑龙江省层层分解面积指标,签订任务书,确保秋粮播种面积稳定在2.15亿亩以上。吉林省成立了以书记、省长任“双组长”的粮食安全工作暨黑土地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加强粮食生产30条措施。辽宁省不仅将粮食播种面积、产量目标分解落实到各地,并纳入宏观经济调控目标、高质量发展绩效评价指标和全省政府系统绩效考核体系。
而对于各级农业农村部门而言,抓粮更是第一要务、首要职责。
今年,农业农村部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要求,季季接续、茬茬压紧、环环紧扣推进粮食生产,组织开展了粮食稳产增产五大行动,将国务院同意的2021年粮食生产目标任务下达各省级人民政府,把粮食面积作为约束性指标,产量作为参考性指标,层层分解任务、逐级压实责任。
为落实保面积提产量任务,各地农业农村部门加强政策指导服务,推进关键措施落实,按照“土地不留空,季节不留闲,栽种不留缝,补贴不留洞”的要求,实现种足种满、应种尽种,补足补满、应补尽补。
稳面积增产量,还要向耕地要潜力。今年,各地大力整治耕地“非农化”“非粮化”,同时狠抓撂荒地治理,将其作为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的重要措施,整治力度空前。
湖南省各级农业农村部门均成立以党政负责人为组长的治理耕地抛荒工作专班,指导推进耕地抛荒治理工作。同时,省里将耕地抛荒治理作为地方奖补和农业领域工作考核重要参考依据。截至目前,全省完成复耕面积100多万亩,其中复种面积95万多亩。福建省发挥政策导向作用,新增9000万元省级财政鼓励支持各类经营主体复垦复耕、发展粮食生产,该省各地也陆续出台统筹利用撂荒地扶持政策,带动广大农民复耕种粮。重庆市一些区县落实乡镇长包片、分管领导包村、村党支部书记包地块责任制,全市今年实现59.7万亩撂荒地复耕复种。
粮食生产社会效益高但经济效益相对较低,加上种植成本不断攀升,如何保护种粮农民的积极性?
秋粮面积上去了,彰显了各级党政部门的抓粮力度,但产量几何,效益如何,最终要靠种粮农民去实现。只有种粮农民不吃亏、得实惠,粮食生产势头才能持续向好。
人们常说:粮食丰收是政策好、人努力、天帮忙。政策摆在第一位。可以说,政策导向是风向标、信号灯,是决定粮食生产的第一要素。
因此,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要在政策手段上想办法、出主意,让农民种粮有钱赚、多得利,这就是“辅之以利”。今年,为保障粮食生产,农业农村部门和各地方出台一系列扶持粮食生产的政策,拿出“真金白银”,激励农民种粮得实惠。
农业农村部会商有关部门,推动今年小麦、籼稻最低收购价提高1分钱,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资金规模扩大,整合直接支持粮食生产资金440亿元,比上年增加260亿元。
江西省今年下拨稻谷补贴资金14.46亿元、一次性种粮补贴资金6.45亿元、新增产粮大县奖励资金4.1461亿元,稳定了农民种粮增收信心。山东省今年发放耕地地力保护补贴资金约92.84亿元,补贴标准由125元提高到146.3元,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确保全省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2亿亩以上。重庆市实施市级种粮大户补贴政策,对50亩以上种粮大户每亩补贴230元,调动了农民规模化种粮积极性,2021年全市种粮大户数量、规模种植面积比2020年分别增长26.7%、36.4%。
实际上,补贴是为了让农民享受国家积极支持粮食生产的红利政策,释放国家重农抓粮的积极信号,但仅靠补贴还不足以从根本上唤起农民种粮的主动性,况且国家财政资金有限,一些人提出的“大幅度提高粮食收购价格”或“让农民靠吃补贴种粮”的想法都是不切实际的。
说一千道一万,要让“饭碗田”应种尽种、种满种好,最关键的还是要提高种粮效益。唯有如此,“米袋子”和“钱袋子”才能实现双赢。
如何才能提高种粮效益?最根本的,还是要坚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走绿色高质高效发展之路。今年,江苏省组织10个县实施部级绿色高质高效行动,共落实水稻绿色高质高效创建示范片705个,集成推广一批节本增效的绿色生产技术模式,带动全省优良食味水稻品种推广面积1660万亩,而优良食味稻市场价较常规品种每斤普遍高0.1元,平均每亩增收130元。
从产业化的角度看,做大做强粮食全产业链,是实现种粮高质高效的有效方法。今年,安徽省牢牢抓住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战略机遇,加大优质专用粮食宣传推介力度,通过“招商引资”“招才引智”引进沪苏浙等地的龙头企业来皖签订生产订单,建设长三角绿色“大粮仓”,促进形成种粮农民和用粮主体互利双赢的局面。
无论是提高种粮效益,还是做大粮食产业,都需要抓手。有了抓手,就能发挥出“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四川省以粮食园区建设为抓手,今年集中打造200万亩酿酒专用粮生产基地、200万亩粮油绿色高质高效示范区、600万亩玉米粮饲兼用高效示范区、700万亩“稻香杯”优质稻生产示范区,不仅扎紧了全省“粮袋子”,也走出了一条粮食高质高效的特色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