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农业农村部国际交流服务中心陆续派出4个高级农业专家组分赴吉布提、津巴布韦、埃塞俄比亚和莫桑比克,开展为期3年的农业技术援助工作。36名专家在新冠肺炎疫情蔓延的特殊形势下,克服重重困难、坚守岗位,圆满完成各项任务,获受援国高度评价。
“我们全组克服高温酷暑、疾病及新冠肺炎疫情等困难,聚焦兽医和海水养殖两大领域,推动当地产业发展和人才培育,取得多项突破性成果,超额完成援外任务,吉布提农业部授予组内专家杰出贡献奖。”援吉布提高级农业专家组组长肖仁荣说。此外,专家组推动吉布提农业部高质量建成2500平方米的海水养殖示范基地,成功实施石斑鱼人工养殖试验,填补吉布提海水养殖领域的技术空白,为吉布提实现“人工海水养殖梦”打下良好开端。
援津巴布韦高级农业专家组组长张世洪表示,项目组开拓创新,利用中国扶贫经验和模式,试点建立第一个中津农业合作示范村,实施土种鸡选育、养兔、玉米种植等产业化开发项目,3年时间带领示范村106名农户实现户均年收入1150美元,增幅达52%。并帮助示范村项目设计成立“Zvimba地区农民股份专业合作社”,其中农民现金入股20%,政府入股80%,政府股份分红主要用作津巴布韦其他农户发展的滚动资金,在激发当地农户参与示范村项目积极性的同时,也有力保证了中国援助的可持续发展。
援埃塞俄比亚高级农业专家组实施“埃塞俄比亚食用菌发展1550计划”,建成“埃塞俄比亚国家食用菌菌种资源发展中心”和“埃塞俄比亚国家食用菌技术培训中心”,发展5个食用菌领域示范点,并对其中50个食用菌典型示范户进行技术指导,示范户户均收入净利润达1800万比尔(合4.4万人民币),有力推动食用菌技术在当地的普及。以理论教学与田间实地操作培训相结合的方式,为埃塞俄比亚累计培训技术人员和农民1518人次,“真正做到了技术实用性强,基层农民经济上可承担,技术上可操作、可复制。”组长谢俊华说。
来自农作物、畜牧、农产品加工、实验室兽医和临床兽医5大专业领域的10位专家共同参与莫桑比克农业技术援助工作,包括两位“80后”年轻力量。援莫桑比克高级农业专家组组长何昌永说:“我们坚持‘真诚、互信、合作、共享’理念,树立了良好的援外形象。”3年间专家组共开展相关试验示范70多项,包括水稻高产示范3500平方米,最高产量每公顷约11吨,超过莫桑比克水稻平均产量的6倍,助力莫桑比克水稻产业发展,并为十余家莫桑比克农场、农业协会和万宝农业、葛洲坝集团等5家中资机构提供指导和服务。
农业农村部国际交流服务中心副主任蔺惠芳真诚感谢援外专家的辛勤付出,为专家“点赞”。她说:“专家们非有情怀、非有能力、非有热爱都不足以如此出色地完成援外任务。”蔺惠芳提出,未来要与各位专家共同探讨,如何形成标准化、易复制、可推广的新模式,打造我国农业援外品牌。
“4组专家克服疫情压力取得的出色成绩,不仅为受援国农业发展发挥重要作用,而且在特殊时期有效服务双边农业合作需要。”农业农村部国际合作司亚非处副处长李潇楠有感而发。
“技术援助是我国开展对外援助一种重要方式,其特点是形式多样、专家深入田间地头、深入千村万户,直接惠及当地民生。”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地区二司处长关志勇认为农业技术援助工作意义重大,是推动落实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有效手段。建议援外专家加强与当地政府和当地农户的交流互动,积极创新方式方法来增强援助效果。希望已在非工作过的专家们做好“传帮带”,为下一步农业援外队伍建设发挥作用。
“通过分析非洲国家的政策制度,与欧美国家在农业价格补贴、农业保护、风险承担机制上的政策进行比较,有助于找准我国农业发展的路径。”在商务部国际经济合作事务局副处长李晴看来,农业援助项目不仅能惠及受援国,也能惠及援助国自身。通过援外项目深刻挖掘受援国农业发展的资源禀赋、政策制度的差异特点,可以更好地服务我国外交大局和乡村振兴战略。
援非农业合作项目是落实中非农业合作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进我国农业进一步“走出去”的重要举措。结合新形势下非洲国家的具体情况和发展需要,实现中外农业合作转型升级,必将巩固和加强中非友谊,为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和国家外交大局作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