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1世纪后,上海发起一场水稻产业技术革命,围绕节水抗旱稻力争实现高产优质、节水减肥又节约成本。如今,这场水稻产业技术革命已经在全国各地开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也大受其益。
“以‘八月香’等节水抗旱稻为标志的新品种新技术既是这场技术革命的源动力,又是系列战果。我们的团队正在发起新的‘战役’,用高产优质、环境友好的节水抗旱稻服务长三角一体化,服务全国乡村振兴。”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首席科学家罗利军说。
从环境友好到高产优质
记者从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了解到,节水抗旱稻是指既具有水稻的高产优质特性、又具有旱稻的节水抗旱特性的一种新的水稻品种类型。在灌溉条件下,其产量、米质与水稻基本持平,但可节水50%以上;在“望天田”,其具有较好的抵抗干旱的能力。节水抗旱稻栽培简单易行,投入低,节能环保。上海发起的这场水稻产业技术革命,正是以节水、抗旱、栽培简单为底色的。
从罗利军提出节水抗旱稻概念,到团队传播节水抗旱稻理念,到如今培育成上海“八月香”节水抗旱稻新品种即“旱优73”等系列节水抗旱品种,不但实现了节水、抗旱、栽培简单的目标,还实现了米质优。“八月香”头季加再生管理两季产量远超上海常规粳稻品种,经国家稻米品质检测中心检测各项指标达到一级优质米标准。2019年“旱优73号”荣获第二届全国优质稻品种食味品质鉴评(籼稻)金奖,也就是说,实现了保量保质、生态环境友好、口感好、食味指标得分高的综合优质。
从环境友好到高产高品质抗旱稻新品种成功培育的历程,是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技术团队在看不见的“战线”上默默耕耘的历程,也是被社会不断认识不断接受的“战斗”过程。节水抗旱稻先后3次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013年,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015年,原农业部正式颁布《节水抗旱稻术语》《节水抗旱稻抗旱性鉴定技术规范》行业标准。2018年,农业农村部办公厅下发关于做好2018年四大作物良种重大科研联合攻关工作的通知,节水抗旱稻新品种成为良种攻关目标之一。同时,经国家品种审定委员会批准,把节水抗旱稻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水稻品种,启动国家区域试验。
培育抗旱稻新品种从无到有已属不易,刮起产业旋风继而推动了产业革命,如果没有科技创新,是难以做到的。
8月18日,上海在金山区廊下万亩粮田内举办了优质特早熟节水抗旱稻“八月香”田间观摩会,市农业农村委员会主任张国坤和市粮食系统主要负责人殷欧等领导都来到现场,最让记者震撼的,是高通量、自动化抗旱表型鉴定平台。平台包含了6条试验区,用于鉴定水稻耐旱性、避旱性和水稻综合抗旱性等,是目前国内外通量最大、集成度最高、功能最齐全的水稻抗旱室内表型鉴定装置,可以实现对水稻生长过程、干旱胁迫过程的实时、连续高通量、高精度、无损、自动监控,对水稻抗旱性研究极具价值和意义。
“有了这个平台,我们的团队如虎添翼,上海节水抗旱稻机理研究将一骑绝尘。”今年5月份从英国访学回国的副研究员楼巧君说。
通过楼巧君,记者了解到,这个平台同时展开了300个节水抗旱稻品种的系列研究,包括根系、耐旱性、避旱性等,为了及时掌握信息,三伏天,单程要开车1个多小时,楼巧君仍坚持每周到基地一两次。
节水抗旱稻育种团队负责人余新桥告诉记者,团队已经培育出以节水抗旱为主要特色的籼型、粳型、杂交和常规4个系列的节水抗旱稻品种(组合),年推广面积近200万亩。
从节水抗旱稻产业链到价值链
育繁推一体化是构建农业产业链生产端的高效模式,节水抗旱稻作为绿色超级稻新品类,如果不能在产业萌发期形成育繁推一体化格局,水稻产业技术革命的进程将大打折扣。对此,上海市农业农村委员会、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和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从一开始就站在全产业的高度,孵化节水抗旱稻。
2009年是上海市农科院成立上海旱优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第二年,通过跟合肥丰宝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合作,拉开了节水抗旱稻推广的序幕。随后取得“沪旱15号”节水抗旱稻籼型常规品种在安徽淮河流域累计种植近80万亩的业绩。上海节水抗旱稻新品类因此得以在沿淮一带包括河南、湖北地区广泛推广。
由于节水抗旱稻市场反响好,上海旱优公司还获得《国家农业科技成果重大转化项目》资助300万元。
然而,由于上海旱优公司全国有的性质,无法开展对管理层的股权激励,事业单位控股种业公司也受到政策种种限制,很快出现了节水抗旱稻商业化育种的瓶颈,改革再次提上日程。
2011年,上海天谷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应运而生。记者了解到,该公司的股份中,上海旱优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代表上海市农科院占20%,上海市农业基因中心科研人员占33%,其余是外部投资股份。
天谷公司以现代企业模式组建运营,科技人员直接服务于育繁推各岗位,因此很快展示出非同一般的发展动力,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制繁种基地,建立了以“旱优73”为代表的高产制繁种技术,辐射全国市场。
在此期间,节水抗旱稻多种栽培模式走向成熟,旱种旱管、水种旱管模式下形成的节水抗旱稻占有绝对优势,旱种水管、麦套稻免耕直播模式占有优势,水直播和传统移栽模式和常规稻生产基本持平。
如今,节水抗旱稻在上海和海南建立了约600亩核心育种基地,在安徽、浙江建立了重要育种基地,同时,在全国设立了20多个试验观察点,为节水抗旱稻从上海走到淮河沿线走向全国打下扎实基础的同时,也为成功走到东南亚、非洲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从主攻旱地到主流田块推广
“2019年,‘旱优73’荣获第二届全国优质稻品种食味品质鉴评(籼稻)金奖,这个奖,把节水抗旱稻掀起的水稻产业技术革命推进到了第二个阶段,即进入从主攻旱地向主流田块推广的时期。”天谷公司副总经理张剑锋说。
张剑锋目前负责南区和国际销售业务,他用一系列数据支撑他的观点。即水田种植可不淹水,节约水50%以上,不淹水自然节肥节药,产量保持600公斤左右。
数据背后,是节水抗旱稻易种易管成本低的优势。以“旱优73”为例,在江淮流域,相比一般中稻,生育期缩短10天,亩日产量几乎相同。“旱优73”平均亩产量约为600公斤,比一般中稻少50公斤左右。而节水抗旱稻的直播和后期旱管,每亩可以节省2-3个人工,减少灌溉次数则减少了水资源的使用和水运输的动力投入,人工和资源的投入每亩可以减少250元到300元。
节水抗旱稻的生态环保优势也明显。在上海进行的节水抗旱稻和水稻高产示范比较中,节水抗旱稻尿素用量为每亩6公斤,二氧化碳排放为每亩100公斤。和在沪浙一带颇受市场欢迎的优质水稻品种秀水134对照,尿素每亩减少19公斤,二氧化碳排放每亩减少400公斤,稻田的排水量减少80%,排水中的总氮减少71%、总磷减少38%。排水中检测到的农药种类和残余量也大大低于对照。
“高产超级稻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却无法解决生态代价和全国水稻平均产量提高有限的现实困境,希望节水抗旱稻快速推广,解决这个难题。”罗利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