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体育网址_365体育投注-app*官网

图片

农村信息化推动了“三农”事业的全面发展

农村信息化推动了“三农”事业的全面发展

日期: 2009-07-22  来源:农业部信息中心 
  我国农村信息化起步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全球信息化浪潮的迅速蔓延,在国家信息化战略和党中央国务院支农惠农政策的强力推动下,农村信息化取得全面发展,成效十分显著。

  组织体系日益完善

  适应信息化发展的大趋势,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各省陆续设立了农村信息化工作组织机构,农村信息化组织系统日益健全,到2007年,100%的省级农业部门、97%的地(市)级农业部门、80%以上的县级农业部门、67%的乡镇建立了农村信息化管理或服务机构,为农村信息化发展提供了组织保障。同时,农村信息化工作队伍不断壮大,目前直接面向广大农民群众提供信息服务的农村信息员队伍已达25万余人。

  基础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为推进农村信息化,国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实施了一批重要的基础通信工程,推动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上了一个新台阶。

  加快农村广播电视网络建设。国家自1998年起在全国实施了“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到2007年,共投入40多亿元资金加强农村地区广播电视节目发射、转播、传输、监测基础设施建设,完成了全部11.7万个已通电行政村和10万个50户以上已通电自然村的“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建设,修复了1.5万个“返盲”行政村,有效解决了近1亿农民群众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的问题。

  加快农村地面通信基础设施建设。为解决农村通信基础设施落后问题,国家从2004年起在全国范围开展了以发展农村通信、推动农村通信普遍服务为目标的重大基础工程———“村村通电话工程”。2004年至2007年国家和电信运营企业累计投资200多亿元,在农村地区铺设通信电缆50多万公里,建成移动通信基站2万多个,完成6.9万个无电话行政村通电话,使全国已通电话的行政村比重由2003年年底的89.94%上升到2007年的99.5%;其中农村移动通信网络乡镇覆盖率达到98.9%,行政村覆盖率达到93.6%,人口覆盖率达到97%。村村通电话工程不仅明显提高了电话网络在农村的覆盖率,同时也极大促进了农村互联网的发展。

  加快农村空中远程通信网络建设。为解决广大农村地区地面通信网络建设难度大、成本高的问题,中央有关部门利用卫星通信技术建设了覆盖范围广、不易受地形地貌影响的农村空中远程通信网络。中组部2003年启动了“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共建设乡镇终端接收站点近1万个、村级站点18.8万多个,培训农村党员干部和农民群众达2亿多人次。教育部启动了“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覆盖18.7万所农村小学、3.5万所农村中学,使1亿多中西部农村中小学生受益。文化部2002年启动建设“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截至2007年底,共投入资金16亿多元,建设省级分中心,市、县支中心,乡镇、街道、村及社区基层服务点共计10.8万个,初步搭建了覆盖全国的服务网络。农业部根据农业发展需要,建设了覆盖到省的卫星网络,并与各级农业部门共同建设了覆盖全国500多个县的电视、电话、电脑“三电合一”网络,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农业和农村经济信息咨询服务。

  服务平台体系迅速发展

  以农业部建设运行的“中国农业信息网”为龙头、各省农业部门信息网站为骨干、各种社会力量开办的农业信息网站为依托的全国农业农村信息网站体系迅速发展壮大。中国农业信息网已形成集74个频道、38个专业子网站、31个省级农业网站为一体的农业系统网站群,日均点击量超过600万次,访问量居国内农业网站首位、世界农业网站第二位。到2007年底,在中国农业信息网上登记注册的全国农业网站已达5160个。

  资源开发利用取得成效

  一是农业农村信息采集渠道不断完善。农业部在全国农业系统建设了近40条信息采集渠道,自下而上涵盖了种植业、畜牧业、渔业、农垦、农机化、农产品市场流通等主要行业和领域。二是建立了一批重要农业农村信息数据库。农业部相继建设了包括农产品贸易、农产品价格、农业政策法规、农村能源与环保等在内的50多个数据库,积累了大量重要基础数据。三是形成了一批有重要价值的农业农村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成果。目前,仅农业部开发利用各类农村信息资源形成的网上信息联播、分析报告、监测报告等就达几十种,成为指导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参考依据。

  服务模式多样化发展

  结合不同地区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各地探索、创建了多种不同的农村信息化服务模式。从当前全国各地农村信息化服务发展的实践看,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模式:

  以广播电视网络为载体的农村信息服务模式。目前,包括中央电视台七频道在内的中央、省级、地市级、县级电视台大都开辟了专门的农业农村信息服务专栏或者建设了专门的农业农村服务频道,宣传党的农业农村方针、政策,传播实用农业技术、市场信息等。

  以互联网为载体的农村信息服务模式。随着互联网络的迅猛发展,专门为“三农”服务的涉农网站迅速发展,使网站服务在农村不断延伸、普及,不少地方如北京、上海等地一些郊区县农村已实现村村有网站、家家能上网。网站服务覆盖了农牧渔各行各业的政策、市场、生产、消费、科技各个领域的信息、知识、咨询等服务,对于改变我国分散、规模狭小的农户经济发展状况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

  以移动通信网络为载体的农村信息服务模式。随着我国无线移动通信业务的快速发展,以手机为信息终端、以无线网络为载体、以短信为主要内容的农村信息服务模式在农村得到迅速发展,深受农民群众欢迎。2007年以来我国新增的移动用户中超过60%为农村用户,其中中国移动以提供短信服务为主的“农信通”用户超过了2000多万户。浙江省建设的农民信箱体系,以发送手机短信和邮件信件为主要服务内容,目前全省实名制用户已达150万个,几乎覆盖了全部的行政村,真正实现了农村信息进村入户。江苏省移动网络和手机终端建设了“农村新时空”信息服务平台,每年为20多万农村手机用户提供短信服务。陕西省移动通信部门与省、市、县、乡、村五级农业部门合作,建设了“农信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目前全省已发展用户200多万户,受益农民超过300万户。广东省农业部门和移动通信部门共同推进农村“信息化田园”服务工作,打造“村村有基站,人人有邮箱”的信息化环境,推动农村产业化经营等服务。

  以“三网”融合为平台的农村信息服务模式。以电话、电脑、电视为信息终端,以现有的电话网络、计算机网络、电视网络为依托,以音频信息、视频信息、数据信息应用平台整合为基础,各地开发、建设了一大批融合电话、电视、电脑功能于一体的农业信息综合应用平台,农民只需要通过现有的电话、电视或者电脑三种形式之一,即可实现与综合应用平台的对接联系,获取相关服务信息。已覆盖全国500多个县市。这其中有:吉林的12316新农村热线模式、上海12316农科热线服务模式、广西的96118农村致富信息热线模式及浙江、湖北等地的农技110电话语音信息服务系统、广东的123“三农”信息化语音服务系统等模式,深受农民欢迎。

  受益面日益扩大

  一是广播电视在农村迅速普及。农村每百户彩色电视机拥有量由2000年的48.7部上升到2007年的94.4部,接近翻了一番。二是农村电话用户规模不断扩大。农村固定电话总规模由2000年的5171万户增加到2007年的11686万户,年均增长12.35%;每百户拥有的固定电话、移动电话分别由2000年的26.38部、4.32部上升到2007年68.36部、77.84部,分别增长2.59倍、18.02倍。三是电脑和互联网络应用在农村迅速发展。农村每百户家用电脑拥有量由2000年的0.47部上升到2007年的3.68部,年均增长34.18%,到2007年互联网农村人口普及率达7.1%,比上一年的3.1%,翻了一番多。四是农村电子政务开始起步。沿海发达地区农村和北京、上海等大中城市郊区农村,比较普遍地开始使用移动农信通、计算机网络等进行村务管理、应急管理、生产指导等。
相关内容
    无相关信息
365体育网址_365体育投注-app*官网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