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打包现场
正值备耕时节,走进吉林市昌邑区的乡村,不见杂乱的秸秆,取而代之是机器“吐出”的一捆捆整齐、弧度均匀的圆柱形草捆。压实打捆后的秸秆错落有致,有序离田,成了乡村新景观。
“近几年,在政府的积极引导下,田间玉米秸秆都回收给企业了,很大程度上方便了村里农户,解决了农户处理秸秆难的问题,现代农业机械化就是好。”吉林市昌邑区孤店子镇大荒地村种植大户刘宝军介绍。该区采取“政府助推、企业作业、村集体组织、农户参与”方式,按照“先易后难”的原则,科学调配人员和机械,对秸秆打包离田地块实行网格“销号”管理,全程有秩序有效率,大荒地村的10734亩的秸秆,仅用半个月就完成了全部打包工作。
打包只是第一步,这些秸秆在离田后才真正发挥用处。近年来,昌邑区为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把秸秆综合利用工作置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大格局中,继续深入做好秸秆禁烧工作,大力发展秸秆能源化、原料化、饲料化、基料化利用,有效促进生态环境改善、农民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左家镇将回收的秸秆送到本地的3家中草药种植企业和合作社,通过技术手段发酵后,第二年春天作为肥料为植物、微生物提供营养,每年至少消耗秸秆0.5万吨。除了秸秆基料化,左家镇与吉林市秸能热力有限公司的积极合作,更是实现了“秸秆变绿煤”的华丽转变。通过对特产研究所原有的燃煤锅炉进行生物质改造,改造炉拱的形状,前后拱的角度与炉拱位置,强化了燃料的燃烧,提高了烟气温度,减少了燃料消耗,增加了秸秆的利用率,全年完成了能源化利用0.58万吨。
桦皮厂镇金岗村养殖户马杰养了90头牛,一年的饲料费用大概需要9万元,在镇里相关工作人员的宣传指导下,马杰掌握了秸秆饲料化的技能。“秸秆粉碎后,通过青贮、微贮等发酵处理,直接压捆、压块,再制成饲料颗粒,用于饲喂家畜,全年能节约百分之四十的养殖成本。”马杰高兴地说。
据了解,为畅通秸秆“收、储、运、销”关键环节,吉林市昌邑区各乡镇共协调秸秆离田企业26家,调度秸秆打捆运输等机械设备179台套,帮助秸秆离田企业和秸秆利用企业进行对接,推进秸秆基料化、饲料化、工业原料化、燃料化等多种形式利用。去年全区打包秸秆37.56万亩,实际离田31.5万亩,占打包总量的83.87%。
下一步,吉林市昌邑区将加强秸秆综合利用主体的培育引进,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对接,进一步拓展秸秆利用途径,增加附加值、延长产业链,提升秸秆利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