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双辽市保护性耕作现状
双辽属典型的干旱半干旱区,沙性、碱性土壤约占全市耕地总面积的80%,土壤相对贫瘠,农业生产播种难、出苗难,抗旱能力弱,粮食产量低,并且每年产生的秸秆大部分用于焚烧,不仅对环境造成了破坏,也浪费了大量资源。为此,2010年开始,双辽市在全省乃至全国率先开始实施保护性耕作,当年实施保护性耕作面积0.3万亩,2019年开始率先实施免耕播种机安装电子监控设备并实现了主要采用电子监控为保护性耕作补贴主要判定依据。2020年以来,双辽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吉林、视察四平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加大黑土地保护性耕作实施力度,到2022年全市免耕播种机保有量达到2486台,全市实施保护性耕作面积217.4万亩,保护性耕作实现了全覆盖,保护性耕作覆盖面和秸秆覆盖率位列全省乃至全国第一。玉米保护性耕作播种面积达到近100%,在此基础上,2022年实现了15万亩高梁、大豆等杂粮杂豆保护性耕作,2023年开始拟试验水稻秸秆全量还田保护性耕作,为双辽的抗旱保苗减轻压力,提供了有效保障。2022年在全省率先实现了保护性耕作整体推进县(市)建设目标,在全省15个保护性耕作整体推进县(市)中效果最好,得到了农业农村部农机化司、中国科学院、省农业农村厅等部门领导的高度评价。2010年以来,全市累计实施保护性耕作面积达到1690万亩。
二、开展保护耕作的具体做法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为保护性耕作顺利实施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双辽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这项工作,成立了以市政府一把市长为组长,分管副市长为副组长,市农业农村局、市农机总站、市财政局主要领导和各乡镇街党委书记组成的领导小组,同时成立由专家和技术人员组成的保护性耕作技术服务小组,确保了保护性耕作实施工作落到实处。同时,早在2010年市委市政府就将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实施定位为我市沃土工程、农业生态工程、农业节本增效工程,并强化工作落实,保护性耕作走在了全省乃至全国前列。
二是积极引导农民提高保护性耕作秸秆覆盖量。为进一步提高秸秆覆盖量,双辽市2022年开始,稳步实施差异化补助,推进“高质多补”,根据秸秆覆盖地表程度分档实施差异化补助。结合我市实际,分为秸秆大量覆盖、秸秆部分覆盖、秸秆少量覆盖三个档次。具体按照保护性耕作三个档次实际作业面积、补助标准与补助资金总量,对二挡、三档具体补助标准在该补助标准范围内进行动态调整。
(1)玉米作物补助标准。
一档:秸秆大量覆盖(秸秆不进行打包和其他清理作业且秸秆覆盖率在60%及以上),补助标准每亩不超过70元;
二挡:秸秆部分覆盖(覆盖率在30%—60%之间),补助标准每亩20元—39元;
三档:秸秆少量覆盖(覆盖率在30%以下的,不含30%),补助标准每亩不超过15元。
(2)大豆、杂粮等补助标准。实施免少耕播种作业的地块实行统一标准进行补助,按照玉米三档补助标准予以补助,每亩不超过15元。
三是强化同中科院等科研院所高校合作,为保护性耕作实施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近年来,双辽市不断强化同中科院、北京农业大学、吉林农业大学、吉林农科院等科研院所和高校合作,特别是2022年双辽市人民政府和中科院长春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依据双辽市域内黑土质量、地貌类型、区域气候、种植结构等因素,共同开展控制农田水土流失、提升土壤地力等关键核心技术研发与示范,形成支撑县域黑土保育、产能提升的耕作栽培技术体系,进而打造全省乃至全国保护性耕作技术试验示范、推广的双辽样板工程,服务于双辽市百万亩保护性耕作高标准示范区建设,将保护性耕作、遥感技术、水肥一体化技术、节水灌溉技术、良种示范推广、高效肥料施用等新型农机、农技、农艺技术集成叠加,助力双辽市粮食产量再上新台阶,到2025年达到30亿斤以上阶段性水平,比2021年增长20%以上。
四是加大保护性耕作高标准示范区和应用基地建设力度。2022年开始,双辽市人民政府与中科院长春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共同打造百万亩保护性耕作高标准示范区,示范区秸秆覆盖量达到50%以上,在此基础上,在卧虎镇协力村、柳条乡吉兴村(厚俗村)、小白村共同建设3个万亩保护性耕作高标准提档升级示范基地,示范基地秸秆覆盖量80%以上;2022年建设保护性耕作县级应用基地2个、乡级应用基地6个。大力示范秸秆全量还田浅灭茬大垄双行垄作加水肥一体化保护性耕作等实用模式,在此基础上予以全市推广。保护性耕作玉米产量逐年提高,玉米公顷产量由2020年的每公顷2.3万斤提升到2021年的2.6万斤,2022年目标产量每公顷2.8万斤,到2025年目标产量实现每公顷3万斤,为全省尽快实现1000亿斤粮食产量目标做出双辽最大贡献。
五是强化技术指导,为保护性耕作提供坚实的技术保障。市乡两级农机专业技术人员工作力量下沉,相关农机技术人员严格按照实施方案,遵守程序,强化检查验收,利用现代远程电子监控技术,尽责尽职的完成了保护性耕作技术作业补贴各个环节工作,保证了我市保护性耕作技术补贴工作的顺利实施。
三、保护性耕作取得的成效
经过多年来的努力,随着我市保护性耕作的深入推进,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逐步显现。
(一)在经济效益方面。保护性耕作在培肥地力、保墒保苗、省工增产等方面具有突出优势,就我市来说与传统种植方节省了大量燃油和机具磨损,同时也减少了机车尾气排放量,对我市生态环保具有重要意义。万斤以上,同时地块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提高0.5%以上,土壤耕层增加,不断提高了土壤保肥保水能力,提高了肥料利用率,从而在保障粮食稳产高产的前提下降低了化肥使用量。
(二)在社会效益方面。我市北部旱田区有农民8万户左右,他们的全部耕地目前已经实现了由不到1000多个农机大户使用免耕播种机进行秸秆覆盖免耕播种、机械化田间管理及机械化收获,解决了农村土地由谁来种的问题,让数万农村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外出务工增加收入,而且他们自己承包的耕地收入还得到了保证。同时,双辽的农机大户也实现了规模化作业,平均每台两行免耕播种机每年可播种1500亩,获取经济效益4万元以上。我市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实施进入了产业化专业化良性运作阶段。与此同时,我们还将秋季玉米收获时的秸秆进行粉碎还田,形成了天然的草场,有力的促进了我市畜牧业快速发展。
(三)在生态效益方面。我市玉米秋季收获时秸秆同时粉碎还田到地里,杜绝了大面积焚烧,进一步保护和改善了城乡生态环境,有助于防治大气污染,提高了农业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保障了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全面实施,使我市农业生态环境得到极大改善,减少了耕地表土流失和农田扬尘。实施保护性耕作的地块,大大减少了机车进地次数,节省了大量燃油和机具磨损,同时也减少了机车尾气排放量,对我市生态环保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