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提高农机装备水平,保障种粮农民合理收益,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从农业产出增长、经济效益提高与农业生产潜力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改善有机统一的实践案例(如吉林省四平市的“梨树模式”)来看,继续稳定全国粮食产量,夯实应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在良种良法育良田的同时提升农民生产积极性,不仅需要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奋力提升农业科技现代化水平,也需要各级党委和政府领航把舵,带领农民走上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的道路。
我国粮食产量连续7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实现了粮食生产18年连续丰收,这是我们从容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底气。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中国人自己手中,还要努力确保中国碗主要装中国粮,中国粮主要用中国种。
然而,我们应清醒地意识到,我国粮食产量稳步提升和高位稳定,意味着坚守耕地红线面临着艰巨挑战。需要注意的是,耕地长期持续全面的高强度利用,一方面耕地退化发生面大,北方耕地盐渍化,南方土壤酸化,东北黑土地变薄变瘦变硬,华北平原的地下水漏斗在不断加深,长江中下游平原土壤、地下水和河湖污染日趋严重,西南山区丘陵区耕地石漠化,西北干旱区和青藏寒旱区耕地荒漠化等等,这些问题不仅威胁耕地资源保障安全,而且危害耕地资源生态安全。坚守耕地自然生态安全边界的目标任务空前艰巨。另一方面小农户粮食生产格局并没有发生深刻变革,耕地资源利用比较效益低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耕地“非粮化”、新增补充耕地“边际化”问题破解存在困难。
在当前情形下,坚守耕地红线,必须坚持数量质量并举,坚持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切实做到用“长牙齿的硬措施”,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像爱护眼睛一样守护耕地。应加快完善耕地保护的法律制度,通过细化、修正相关条文使各项法律规定更加简明,具有可操作性;构建耕地资源及其利用的监测预警技术体系,及时发现、及时解决耕地资源源头保护与耕地资源利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防患于未然;突出耕地资源质量建设和耕地资源利用过程中的质量保护,走绿色发展之路;切实把耕地生态保护修复写进法律,把维护耕地自然生态安全边界的硬措施明确为法律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