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双辽市新立乡立足乡村振兴大局,围绕群众所愿、所想、所盼,以党建为引领,对域内乡村产业布局、乡风文明建设等进行全面规划,将党建工作成果转化为产业发展、便民服务、文化建设的强大力量,持续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在农村落地生根。
党建+产业
打造乡村振兴新格局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去年10月,为加速整合全乡水稻产业发展要素,迅速推进水稻产业发展,新立乡党委组织各村党支部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带领各村种植合作社、种粮大户在双辽市欧亚卖场以“新米开仓”为主题,举办了2021新立乡·首届水稻产业发展论坛,邀请吉林农业大学、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吉林师范大学4位专家、博士现场论道,当天现场销售额达70余万元,后续签单、销售额达200余万元。
新立乡地处双辽市南部边陲、东辽河北岸,属河套地区,地势平坦,土质肥沃,耕地面积5300公顷,水稻种植面积4000公顷,素有“吉林优质大米之乡”美誉,是双辽市最大的水稻种植区和优质大米生产基地。近年来,新立乡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培育特色产业,创响乡土品牌。主推吉粳816、吉农大809、吉科稻512和吉宏207品种,平均垧产1.8万斤。从生产,加工到销售,新立乡水稻产业发展已具备了各环节基础条件。
目前,新立乡公平村被农业农村部评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山丁村被评为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丰农种植专业合作社入选国家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和吉林省“百强示范社”。并成功申报了省级农业产业强镇建设储备项目,项目计划总投资4000万元,拟申请中央补助资金1000万元,重点依托双龙、长泡、公平等行政村集群发展绿优水稻种植基地,扩大水稻种植面积;同时依托瑞泽米业、双山湖米业、丰农种植专业合作社等企业实现加工和市场销售体系,打造绿优稻米产业链,助力乡村振兴。
跑出乡村振兴加速度
党建+服务
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新立乡党委政府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始终将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摆在重要位置。累计投资54万元新建310平方米便民服务中心并投入使用,实现涉农站所全部进厅,前台服务后台办公,一个中心对外、一个窗口受理、一站式办结,做到便民、规范、廉洁、高效,真正服务于民,解决了从前大厅接件办不了事,后台审批不接件的问题。
健全完善工作机制。新立乡通过实行“集中办公、窗口受理、一站式办结”的便民服务运行模式,实行集中办公、公开办事、规范操作、限时办结,属于乡镇一级审批办理的事项,只要材料齐全、条件符合,做到一站式服务,一次性办理,办事效率大大提高。
合理设置服务事项。便民服务中心围绕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合理设置服务窗口,突出便民服务、代办服务等功能。目前,民政、社会劳动保障、计划生育、农业科技推广等15个部门进驻中心办公,涉及服务事项29项。并在新版全流程审批系统全面铺开的情况下,15个服务窗口全部连接政务外网,满足群众审批需求。
推行公开透明运行。便民服务中心成立以来,新立乡实行办理事项、办理程序、办理时限、所需资料、联系电话、办公时间全公开,通过公开办事程序、办事标准、办事流程,把各项事务的办理置于群众的监督之下,杜绝暗箱操作,增强了办事透明度,确保了群众的知情权。
“乡政府工作人员通过为群众提供便民服务的过程,拉近了与群众的距离,增强了与群众之间的互动,转变了工作作风,政府形象得到进一步提升。”新立乡党委副书记刘宗博说,省政数局政务大厅监督管理处和四平市政务服务中心领导多次到新立乡便民服务中心调研,给予高度评价,新立乡被四平市确定为应用新版全流程审批系统试点乡镇。
党建+文化
引领乡村振兴新风尚
欢快的锣鼓、艳丽的服装、精彩的动作……今年春节期间,双辽市新立乡刘家村文明实践站内热闹非凡,高跷队、二人转队的队员们身着五彩绸衣在实践站内排练,他们用优美的唱腔、动感的舞姿、灿烂的笑容,表达新春的喜悦,引得村民纷纷前来观看、拍手叫好。
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农村文化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培育践行主流价值,近几年来,新立乡以基层党建为抓手,以文化建设为推手,不断探索“党建+文化”助力乡村振兴新模式,加快推进新时代新农村发展进程,涵养乡村振兴新风尚。
以刘家村为例,在党支部的引领下,该村建设了设施完备、各种展板一应俱全的文明实践站和主题广场,用于宣传展示党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明公约、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等内容。同时,还组建了村级二人转小剧团踩高跷秧歌队,每逢重大节日,都在村里、乡里和市里展演,丰富活跃村民文体活动,培育涵养文明乡风,受到村民的一致好评。
新立乡孙家村具有丰富独特的乡土文化和民俗艺术教育资源,为让民俗文化的得以传承和发展,该村党支部在乡土文化资源的挖掘与传承上做了大量工作。截至目前,孙家村收集乡土农耕民俗文物2500余件,其中新中国成立前时期的800余件,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900余件,改革开放以来600件。孙家村还将该村原村部205平方米的场所改造成民俗馆,为民俗文化的传承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