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四平大地喜获丰收。李坤 摄
近年来,我市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农业“三个一定要”殷殷嘱托,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立市不动摇,推进农业高质高效,补齐全面小康“三农”短板,走出了一条特色化、规模化、科技化、信息化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农业农村呈现稳中有进、快中向好发展态势。
春华秋实,粮丰仓满。2021年,我市粮食播种面积884.64万亩,比上年增加11.98万亩,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91.5%,推广绿色增产技术900万亩次。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100%。全年粮食总产量再创新高,达到93.46亿斤,同比增长5.22%,粮食总产量稳定在90亿斤阶段性水平,实现“十八连丰”。
我市积极推进保护性耕作“梨树模式”助力农业增产增收
稳粮食 集措施 打样板
“创新+”探索惠农新模式
我市扛牢粮食安全政治责任,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加快农业转型升级,着力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创新现代农业经营方式,全面推广“粮食银行”全产业链模式,促进现代农业提质增效。
扎实推进黑土地保护,打造“梨树模式”升级版。我市加快建设四平市黑土地保护示范区,推广黑土地养分调控技术2009万亩次,新建高标准农田33.5万亩。与中国科学院战略合作,建立梨树县万亩“黑土粮仓”科技会战示范基地。实施黑土地保护技术示范“三个一”工程,建设现代农业生产单元14个,打造了现代农业生产样板,形成了县、乡、村三级示范体系,带动“梨树模式”推广面积达到493.3万亩,比省定任务多17.3万亩,比2020年增长127万亩,推广面积居全省前列。
创新现代农业经营方式,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质量提升三年行动。我市成立启动四平合作经济学院,做好示范引领加法和“空壳社”清理减法。
2021年全市新增市级示范社113家,省级示范社87家,17个示范合作社入选全省“百强社”,清理“空壳社”505个。持续做大做强新型经营主体规范发展板块。目前全市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分别发展到7566个、4902个,农村土地规模化经营比重达到62%。
创新安全储粮新方式,推广“粮食银行”全产业链模式。我市创建“粮食银行”发展模式试点,实现粮食产前“贷、耕、种、管、收”5环相连,粮食产后“运、烘、储、销、加”5环相扣。减少了粮食储存中间环节,避免了庭院储粮损耗。目前,全市已有15家粮食收储加工企业作为“粮食银行”主体,与合作社、家庭农场、种粮大户签约合作,合作土地规模达45万亩,有效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粮大户“存粮难”问题。走进铁东区叶赫满族镇杨木林村,机器轰鸣声不断,走近一看,农户们正穿着厚厚的大棉袄,聚集在自家院内打苞米,脱粒、装袋、过磅、装车……一袋袋金黄的玉米整装待发。望着7公顷多地产出的金色玉米一次性被收购,农户刘成的喜悦之情荡漾在眼角眉梢。
全市农业休闲旅游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落项目 育龙头 创品牌
“产业+”走出强农新路径
草莓鲜艳欲滴、惹人垂涎;黄瓜颜色翠绿,清新怡人;生菜、小白菜等蔬菜种类繁多、长势喜人……眼下虽已是深冬时节,但位于铁西区花溪谷农民专业合作社内的蔬果大棚基地却是“春意盎然”,生机勃勃。
近年来,我市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深化一二三产融合,纵深推动农业“接二连三”,做好“粮头食尾、农头工尾”文章,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加快打造全省三产融合示范区。同时,大力推动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经营体系,推动了农业由增产向提质转变。
创建融合高地。成功创建梨树县玉米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填补了我市国字号现代农业产业园空白,实现历史性突破。伊通黄牛、梨树玉米被评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伊通满族自治县马鞍山镇 (果蔬产业)被确定为全国农业产业强镇,梨树辽河垦区(大米加工)被确定为首批省级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区,新培育国家级一村一品示范村镇3个,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镇7个,星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星级示范企业4户,形成以产业集聚带动现代农业发展格局。
创建龙型格局。持续做强粮食、畜禽、特产品加工三大加工板块,制定了农产品加工及食品产业实施方案及玉米、生猪等八个产业集群工作方案,新打造省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4家,新培育省级龙头企业5家,全市市级以上龙头企业达到233家,农业产业联合体达到27家,农产品加工业产值预计达到170亿元,同比增长5%,构建形成龙型经济格局。
创建品牌矩阵。加快构建形成“大而强”“小而美”相辅相成的品牌格局,打造“平地生香”领军品牌,两批授权企业已达50家,新增绿色农产品16个,申报梨树白猪、梨树九月青豆角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平地生香”领军品牌影响力持续放大。
黑土地(梨树县)保护监测指挥中心大屏幕上实时监测各项数据
标准化 现代化 智能化
“智慧+”迈出富农新步伐
农作物“口渴”,系统自动识别、精准补水;遇到病虫害,系统立即预警,出动无人机前往灭杀;田间地头所有农作物的生长、发育情况化为一条条数据,在大屏幕上实时监测反馈。这样的场景,在我市变为现实。
走进中国农业大学吉林梨树试验站指挥中心,专家们正时刻关注着大屏幕上的数据变化。大屏幕上,全县41个点的土地监测情况一目了然。从田间墒情监测、智慧农场、虫脸识别系统,到智慧平台为农户提供培训、农资供应等信息支持,我市各类高科技在春耕秋收中得到运用,实现了农业生产场景在线化、可视化,生产过程全程可追溯。
“我家1公顷土地全部托管给合作社,坐在家里通过手机便能看到免耕播种机下地的情况,连哪里漏播都能看清楚。”梨树县农民老张兴奋地告诉记者。“目前远程电子监测设备已经很普及,合作社所有播种机都安装了该设备。”梨树宏旺农机合作社负责人说,将主机、摄像头、传感器等器件,安装在播种机上,农户通过手机里的相关APP就可以查看自家农田的作业情况。
“点开软件,作业面积、质量等都一目了然,不用自己统计了。”梨树宏旺农机合作社负责人表示,依托新设备,合作社的春耕秋收效率有了大幅提高。该设备还与农业部门的农业机械化智慧云平台实现了数据对接,有效化解了保护性耕作农机作业质量监督难、面积核查难等问题。
“数据资源一张图”为粮食种植提供了坚实保障,“电商快车”更是让农民实现了致富增收。昔日提篮叫卖,今朝上网营销。我市借助“互联网+”,全力壮大新经济新产业,加快建设数字经济产业园,扶持、打造一批新电商平台、电商示范基地、电商产业园区,丰富“互联网+商贸流通”等多元业态,助力广大群众搭上了“电商快车”实现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