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体育网址_365体育投注-app*官网

图片

只因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记梨树县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站长王贵满

日期: 2020-12-14  来源:四平日报  作者:刘艳 艾美乐 吉林日报记者 王纪佳

 

 
 
  2020年7月22日,一个必将载入史册的日子。
 
  这一天,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梨树县,走进玉米地,察看黑土地保护利用与玉米长势,强调要认真总结和推广“梨树模式”,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把黑土地这个“耕地中的大熊猫”保护好、利用好,使之永远造福人民。
 
  彼时彼刻,最激动、最兴奋、最骄傲的人是谁?当属陪在总书记身边的梨树县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站长王贵满。
 
  为什么?如果有一个人,用大半辈子的时光都在做一件事,并且把它做出了名堂,做出了范儿,吸引全国各地的人来参观学习,还得到了总书记的肯定,那么他的内心肯定久久不能平静!
 
  他认准一个理儿——“黑土地不能再这样耗下去了”
 
  致力农技推广、黑土地保护近40年,只因王贵满认准一个理儿:“化肥农药超负荷使用,黑土地不能再这样耗下去了!”
 
  和王贵满相识,要从10多年前的采访说起。那时的王贵满,正和许多人“顶着牛”,非要搞“秸秆覆盖还田”不可。
 
  “王站长倔啊,不听劝!”“你听过倒反天罡这词没?说的就是他!他到处‘忽悠’大伙儿种埋汰地,说那地不用铲、不用耥,把秸秆留地里就行,你说那不是懒汉种地吗?哪个正经庄稼人能这么干?”
 
  老农不认可,王贵满却自有道理。
 
  黑土区是我省乃至东北粮食生产的核心基地,当年黑土那个肥呀,“捏把黑土冒油花,插根筷子能发芽”。而黑土地之所以“黑”,就在于它覆盖着一层黑色的腐殖质,有机质含量高,土质疏松,最适宜耕作。但几十年来,由于大量使用化肥农药,使东北黑土地耕作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下降1/3,部分地区下降1/2,黑土地变灰了!
 
  令人痛心、忧心的“黑土之殇”!
 
  那时,王贵满时常穿梭在庄稼地里,抓起地里一把把没有凝聚力的土,攥着攥着,那土就像海沙般从指缝间流下来。
 
  王贵满说,以前用农家肥,秸秆经过家畜的消化,转换成粪回到地里,种地又养地。秸秆是个好东西呀!可大量用化肥后,秸秆烧掉了,农家肥不用了,黑土的营养就一点点流失了,太可惜了!
 
  怎样才能拦住黑土地的退化?
 
  “这成了王站长的心病,十几年不停地研究、试验,最后认准了秸秆覆盖还田,他说这是养地护地最经济有效的方式!”县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副站长、一直和王贵满搭班子的王艳丽说。
 
  “王贵满知道,黑土地保护是个历史性大课题,单靠县农技推广站的人远远不够,必须‘攀高结贵’。”
 
  此时,王贵满那光闪闪的“头衔”派上了用场:全国农技推广十佳标兵、全国科普先进工作者、全国农业技术推广贡献奖获得者、全国粮食生产先进个人、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首届农业农村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专家组成员……借此“背景”,他联络上来自中科院、中国农业大学等高校、科研机构的几十位专家学者汇聚梨树。2007年,高家村一块225亩的“破皮黄”地块,成为“秸秆全覆盖”试验田。
 
  围绕玉米秸秆全覆盖,他们尝试采用宽窄行的种植模式:窄行两垄玉米间隔40厘米,宽行间隔80厘米,上面覆盖秸秆;第二年,80厘米的宽行中间取40厘米种植玉米,上年的窄行变宽行堆秸秆。在这个过程中,秸秆全部还田覆盖地表,耕作次数减到最少,让秸秆有时间慢慢腐烂。
 
  短短几年试验,效果逐渐显现。如今这块地,踩上去脚感松软,当年的“破皮黄”成了实打实的高产田。事实证明,“秸秆全覆盖还田”,保墒、护土、抗倒伏,还能增加土壤有机质,促进土壤黑土层形成。
 
  此项技术不仅可以培肥地力实现节本增效,还有效地解决了水土流失和因秸秆焚烧引发的环保问题,为东北地区耕作制度改革提供了最佳解决方案,被誉为非“镰刀弯”地区玉米种植的“梨树模式”。
 
  他拗起来“棒打不回头”——“秸秆还田”在阻力中推行
 
  从梨树县高家村一块200多亩的“秸秆全覆盖”试验田起步,如今梨树秸秆全覆盖耕作推广面积已达200多万亩。
 
  “推广”的过程即是攻关的过程——想改变老祖宗几千年传下来的耕作方式,不会比“传统”形成时省多少劲儿。
 
  “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那时,王贵满经常白天忙工作,晚上当说客,但一开始收效甚微。“我和邻居苦口婆心地讲了两个多点儿,他听得津津有味、连连点头。可回过头来,我问他,‘怎么样,你种不?’邻居答,‘挺好,但也不种!’”
 
  “推广”在艰难中前行,啥时能见着光亮,王贵满不知道,他只知道脚步不能停。
 
  有一年,在梨树县林海镇揣洼子村,终于有一些村民同意试试了,王贵满乐坏了。可开春动真章的时候,看到满地横七竖八躺那儿的秸秆,多数人又不干了,说这是“种埋汰地”,是给庄稼人丢脸。于是纷纷撂了挑子。只有一个出了名的懒汉因为“图省事”同意了。因为这事儿,懒汉媳妇要和他离婚。
 
  转眼到了出苗期,大伙儿到地里一看,采用秸秆还田的地块,一溜烟的苗齐、苗壮、成线,楞是把传统种植方式给比了下去。
 
  但还是有人嘀咕:“侥幸罢了,咱秋后算账!”到了秋收测产时,免耕播种比传统种植产量高了三成!等着看笑话的人不言语了。
 
  第二年,又增加了几个愿意尝试的农户,但更多的人依旧在观望。以后几年,也大致如此。
 
  2018年春季,梨树县遭遇53年来最强春旱,好多地块只见干土不见苗。可旱情竟然没有影响到八里庙村种粮大户卢伟。
 
  “咱这地不怕,不信你瞅瞅。”卢伟蹲下身子,在秸秆下面,手一扒一抠再一攥,一抔掺杂细碎秸秆的黑土被握成了团儿。“这土里有湿气,不然咋能攥成团儿?再往深里抠,还能挖着蚯蚓呢。这是秸秆覆盖还田的功劳啊!”卢伟说。
 
  没有比较就没有发言权。
 
  仅一路之隔的另一块地,是未经秸秆还田的传统种法,只见大大小小的玉米苗参差不齐。“这就是所谓的‘四世同堂’,一大家子老的少的都有,完全不在一个辈分上。”卢伟解读。王贵满的眉心却挤进一丝愁容:“秸秆全覆盖还没有铺开啊!”
 
  祸兮,福之所倚。这年秋收,精打细算的农民终于看明白了,也想明白了,更多的人或是加入免耕队伍,或是把土地流转给合作社。总之,“懒汉式”的免耕种植法不断发酵,斩获一众“粉丝儿”。
 
  经农业专家连续10年监测,2007年那块“试验田”,土壤含水量提高了20%至40%,耕层0厘米至20厘米有机质含量增加12.9%,蚯蚓数量是常规垄作的6倍。以玉米秸秆覆盖还田技术为核心的免耕栽培技术,得到越来越多农民的认可,“梨树模式”由此叫响。
 
  盘点“梨树模式”,“一站一田”是其支撑点。“一站”是梨树县中国农业大学吉林梨树实验站;“一田”就是位于高家村的225亩试验田。王贵满说,实验站承担梨树县与中国农业大学的接洽联络和合作项目的日常管理、跟踪服务等工作,发挥了吸引和集聚人才的关键作用,科研团队人数从最初的40人,发展到130人。
 
  近年来,王贵满坚持开展系统培训,使技术人员的业务素质有了大幅度提高。县农业技术推广总站6次获得全国先进单位称号,团队中涌现出推广研究员7人、高级农艺师23人、省管专家2人、四平市管专家8人……
 
  他内心笃定满心思想着“规模化”——中国第一台“免耕机”诞生
 
  有多大胸怀干多大事业。王贵满一开始就没想小打小闹,他内心笃定,眼里一直盯着“规模化”。“让秸秆覆盖还田大面积推开去,免耕播种机必不可少,这是充分必要条件”!
 
  中国第一台“免耕播种机”,就诞生在梨树。其主创成员中,就有王贵满。
 
  “进口的免耕播种机,动辄三五十万,一般人可不敢照量!能不能搞一台中国的免耕播种机?”王贵满和几位专家一拍即合。
 
  2008年,王贵满联合中科院沈阳生态研究所研究员、博士张旭东,中科院长春地理与生态研究所研究员关义新,时任梨树县农机推广站站长苗全,快马加鞭地行动起来。
 
  可干啥事儿都得有钱,没钱咋整?张旭东博士说:“有一天,王贵满突然拿来10万块,问他咋来的,他也不说。后来一打听,才知道他是以个人名义借来的。我们一看,老王是铁了心啊,我们的劲儿也跟着上来了!”
 
  国外的免耕机起步早、技术先进,他们就外出学习,攻“他山之玉”;为解决机器“水土不服”,他们就一遍遍研磨,反复试验;团队出现分歧时,他们就正视矛盾,用结果验证……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不断“试错纠错”中,研制出中国第一台免耕播种机。
 
  随即,吉林省康达农业机械有限公司“上线”生产免耕播种机,性能逐步达到国外先进标准,广受市场追捧,销售量逐年增加,被农民誉为“宝贝”。他们说,这玩意儿太好了,在覆盖秸秆的土地上,一次性地完成开沟、施肥、播种、覆土全套作业,一走一过就完活!
 
  免耕机的诞生,解放了大批农民。如今,每到春耕季,农民再也不用田间地头忙劳作了,而是大都开着小车,把种子化肥拉到田间地头交给农机手,摆摆手“拜拜了”,当起了“甩手掌柜”。
 
  王贵满笑着说:“秸秆覆盖、条带休耕、机械化种植,一次作业即可完成清理秸秆、开沟、施肥、播种、覆土、镇压等工序。‘梨树模式’成龙配套啦!”
 
  他读懂了“理念”二字——“黑土地论坛”走向全国
 
  推行免耕播种的过程,让王贵满读懂了“理念”二字。
 
  “看起来,让黑土地保护理念深入人心,比什么都重要。让更多的农民了解‘梨树模式’,转变耕作理念,才会有更多的农民接受‘梨树模式’,才会有更多的黑土地得到保护。”王贵满说。
 
  2015年,“梨树黑土地论坛”应运而生。其以“放大院地合作优势、在全国黑土地保护和利用中率先破题”为宗旨,以“中国农大梨树实验站”为依托,集“农业科研、学术交流、成果转化、服务三农”功能于一体,搭建起一个高端载体和平台。
 
  第二年,又以“肥沃黑土、优质绿色”为主题的梨树黑土地论坛,走进2016首届中国农业(博鳌)论坛。在论坛上,梨树县发布了《非镰刀弯地区梨树模式》绿皮书,并被授予“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创新示范基地县”“中国优质绿色农产品创新研发基地”“黑土地保护示范县”,王贵满被授予“黑土地保护成就奖”。
 
  如今,“梨树黑土地论坛”已连续举办6届了。每年的论坛,都邀请到世界农业精英和国内院士专家,围绕黑土地利用与可持续生产开展学术交流。几年来,已有近百位国内外知名专家参加论坛。
 
  秉承“不求所有但为所用”理念,他们还在梨树县建立了全国首家黑土地保护与利用院士工作站,组成以中国著名土壤学家石元春院士为核心的10人专家团队,对农业生态系统和动态特征进行系统研究,破解土地退化的技术难题,探索建立黑土地保护与利用机制。
 
  借黑土地论坛,百年梨树潇洒地走出四平,走向全国,拥抱世界。
 
  他有一个梦——“让更多黑土地重新油光光”
 
 
  “梨树模式”迎来高光时刻,王贵满更忙了。
 
  “最近来参观学习的特别多,我想借着这个机会让更多的人了解‘梨树模式’,身体力行保护黑土地。”
 
  对于“工作狂”王贵满,妻子范敬先已经习惯了:“一辈子了,都是这样,我也麻木了。家就是他的旅店,好容易回来一次,话都懒得说,倒头就睡。”
 
  妻子还透露,他们有两个孩子,外人大多只知道那个比较出色的女儿,只有很少人知道他们还有一个患有“唐氏综合征”的儿子。这些年来,王贵满忙得顾不过来,照看儿子的担子主要落在自己身上。范敬先说:“他忙的是大事,家里的事是我应该承担的,没什么说的。如今儿子19岁了,阳光、自信,街舞都过六级了呢!”
 
  在领导和下属那里,王贵满是有些“争议”的——领导说,贵满大哥称得上是“梨树县的袁隆平”,他的敬业和勤奋,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下属说,他有点不近人情,“跟着他总加班不说,还总往农技站揽活,不归我们管的他也张罗着干,总说多干点不吃亏。”
 
  今年,王贵满已经60周岁了。这位把大半辈子献给农业的“老农技”,一点儿不服老。他说,他有一个梦,就是“让所有黑土地重新油光光。”
 
  他回忆起自己1979年考入延边农学院农学系,1983年毕业回家乡梨树从事农技推广工作。快40年了,其中14年是围着黑土地保护转。如今“梨树模式”火了,黑土地保护深入人心了,离成功不远了。什么是“成功”?王贵满说,就是让更多黑土地还像以前那样油光光啊。
 
  让王贵满倍感欣慰的是,今年3月,国家出台了《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行动计划实施指导意见》,当中提出,力争到2025年,东北地区保护性耕作面积达到1.4亿亩,占东北适宜区域耕地总面积的70%。
 
  “如果是这样,我的理想就快实现了。我会在梦中笑醒的。”(四平日报 刘艳 艾美乐 吉林日报记者 王纪佳)
相关内容
    无相关信息
365体育网址_365体育投注-app*官网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