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黑土资源健康可持续,助推粮食产能稳步提升。资料片
如何通过发展新质生产力,使黑土地这个宝贵的生产资料实现永续利用,为落实好千万吨粮食增产计划注入新动能?近日,在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举办的一场专题研讨会上,国内土壤保护利用领域的院士学者就此展开了一场“头脑风暴”。
与会专家认为,聚焦黑土地新质生产力发展,要加强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培育先进靶向创新成果,突破黑土地保护“卡点”“堵点”问题,实现黑土资源健康可持续,助推粮食产能稳步提升。
中国工程院院士周卫认为,以新质生产力赋能黑土地保护利用,核心是创新。黑土地目前存在变瘦、变薄、变酸的问题,实现化肥的减施增效是科学、绿色保护利用黑土地的创新手段之一。
实现化肥的减施增效有哪些途径?周卫院士建议要发展数字化、智能化的推荐施肥方法。目前推荐施肥方法是测土配方施肥,但完成测试、拿到结果、推进施肥的整个过程需要一定时间,周卫团队致力于解决这一问题,研发推广了“养分专家系统”。
据了解,“养分专家系统”是一款基于计算机软件的施肥决策系统,能够针对某一具体地块或操作单元给出个性化的施肥方案。该系统由包括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在内的全国多家科研院所共同参与研发,是“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肥料养分推荐方法与限量标准”的重要研究成果。
黑龙江省黑土保护利用研究院植物营养与肥料团队经多年田间试验,为“养分专家系统”提供了数据支撑与推广支持,该系统针对我省不同地区、不同作物给出个性化施肥方案,实现节本增效。
“农户可以免费使用该系统,他们只需提供地块的一些基本信息,如往年习惯施肥下的作物产量、施肥历史、有机无机肥料投入情况、秸秆还田方式,该系统就能给出相应的施肥方案。该方法在有和没有土壤测试条件的情况下均可使用,是一种先进轻简的指导施肥新方法。”黑龙江省黑土保护利用研究院马星竹研究员说。
研讨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徐明岗作了关于“农田土壤固碳增产协同效应及黑土健康保育”的主旨报告。他认为,科学创新一方面要在理论方面有建树;另一方面也要用理论解决实际生产的问题。
“黑土地力提升与产量提升之间存在增量关系。”徐明岗院士已与黑龙江省黑土保护利用研究院团队合作多年,他们经过长期实验发现,土壤有机质的提升能够导致产量的增加,但是其中具有一个阈值。在这个阈值之下有机质增加,产量会随之呈线性地增加,而在阈值以上产量就不再增加。这为通过培肥土壤以提升有机质提供了明确的目标和方向。
此外,徐明岗还介绍了气候变化对有机质与产量关系的影响。相比于一年两熟地区,一年一熟地区由于气候变化导致温度和降雨的变化,对作物产量跟有机质关系有显著的影响。
“对于黑龙江省而言,我们应该致力于强化土壤侵蚀的防风险措施,同时也要通过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等一些措施,有效遏制黑土地退化,进一步稳定提升土壤有机质,为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持续地作出贡献。”徐明岗说。
徐明岗建议,黑龙江省的土地类型较为丰富,所以需要针对不同区域的具体情况,开发相应的技术模式,此外还应提高农业技术推广的到位率,让最新的科技成果真正地对接到农户,更好地服务于农业生产。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研究员魏丹提出,新质生产力就是在新的业态条件下,强化新技术、新产品、新装备、新模式在黑土地保护中的应用。她建议,强化科技创新支撑,建设“黑土资源保护新质生产力培育”工程,在重点领域实现革命性突破;优化科技创新资源,重构黑土资源保护利用科研平台,实现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发挥科技推广优势,建立黑土资源保护利用产业硅谷,助推企业转型实现产业先导。
目前,由魏丹研究员主持的中国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项目“促进黑土区水土资源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示范”已启动研究,由黑龙江省黑土保护利用研究院在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实施落地。该项目以水土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为核心,构建了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的指标体系,明确了指标体系相关的黑土保护技术,形成技术模式并进行示范应用。
黑龙江省黑土保护利用研究院王爽研究员介绍,团队通过在兴凯湖农场水稻主产区建设水田清洁生产与水资源高效利用工程,实现减少氮肥施用量15%以上,减少氮磷流失30%以上,推动三江平原水资源节约,促进水田氮磷减排。在克山县示范区的农田建设了土壤侵蚀防控与有机物废弃物高效利用工程,使水土流失减少50%以上,养分通过径流向水体的流失减少20%以上,减轻了松嫩平原土壤水蚀,减少化肥施用与水体污染。
“希望通过建立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农村社区等多元化主体共同参与的水土资源保护与高效利用协同发展机制,助力水土资源可持续示范生态农场和示范县的建设,增强农户农业科技意识,进一步深化技术模式的推广应用,为黑土保护、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撑。”王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