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河浩荡,大漠雄浑。
和煦的春风吹拂着杭锦大地,九曲黄河南岸、库布其沙漠北缘一派春和景明、生机勃发的景象。
大漠植绿攻坚正酣,水上“春耕”独具匠心,示范基地硕果累累……“植”此青绿、向“新”进击,今日杭锦好一幅生机盎然、活力四射的“闹春图”。
春之至:大漠播下了希望的种子
清晨,随着库布其大漠升起第一缕阳光,内蒙古辰砂生态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生产基地也开始热闹起来,机声轰鸣,人员穿梭。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四川籍的公司后勤管理人员余万强一边忙碌着安排早餐,一边和记者攀谈起来,“春节回去时,我们那边已是春暖花开,北方的春天来得有点晚,但也到了,这几天大家各司其职忙着春播。”
2022年,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杭锦旗采取“项目+人才”的方式,引进重庆交通大学副校长易志坚团队与重庆辰砂生态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共同建设改良沙漠,通过“沙漠土壤化”技术,将沙子通过力学“约束”成土种植作物,对未利用沙漠土地进行生态修复和绿化,以此实现“防沙固沙+生态产业”的平衡驱动,打造绿色产业供应链。项目计划分三期实施,一期已于2022年将2500亩沙漠改造成为良田;二期计划实施3万亩,三期计划实施6.5万亩,到2028年共实施10万亩。
“‘沙漠土壤化’生态恢复技术前年在库布其沙漠‘试水’产业化推广,利用的是引进沙漠的黄河凌汛水,条件很好,试验很成功。”重庆交通大学沙漠生态研究院副院长赵朝华说。
2022年4月份,赵朝华作为易志坚教授科研团队中的核心成员来到杭锦旗,负责开展沙漠土壤化改造试验和绿色有机农产品种植试验。
“沙漠土壤化”生态恢复技术推进产业化的成本有多高?赵朝华给记者算了一笔账:“1亩沙地的改造成本在2000元到5000元之间,在种植一年后,将沙子改造得具有土壤性能,有效解决沙漠漏水、漏肥、滋生微生物能力弱的问题,提升农作物产出能力,可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驱车来到库布其沙漠腹地的春播现场,映入眼帘的是一望无垠、一马平川的生态修复示范基地,一红一黄两台大型拖拉机正在加足马力撒欢儿,播种机不断将燕麦种均匀播入沙土中,让黄色的土地焕发出生机与希望。
“今年计划播种1.8万亩,其中饲用燕麦1万亩,高粱、玉米、马铃薯等0.8万亩。”内蒙古辰砂生态科技有限责任公司项目经理陈宗国说,再等上三个月的时间,那时燕麦就可以长到一米多高了,大漠里将是一派绿油油的景象。
春之喜:盐碱地里“长”出了海鲜
春回大地,眼下正是春耕农忙时节,虾苗投放也迎来最佳时期,养殖户开始忙碌起来,杭锦旗“水上春耕”的序幕已然开启。
来到杭锦旗黄河沿岸水产养殖场,一股新鲜的“海鲜味儿”扑鼻而入,方方正正的虾塘一个接一个,池水碧波荡漾,“洋气”的南美白对虾竟然“长”在了盐碱地,成为当地的特色产业。(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虾苗淡化是个精细活,新到的虾苗要先在车间淡化10天,再放至大棚标粗20至30天,才能适应外塘养殖环境,还要严格把控合适温度和水质指标……”提到南美白对虾的养殖经验,杭锦旗黄河沿岸水产养殖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王长贵侃侃而谈。
作为独贵塔拉镇的水产养殖大户,王长贵做水产行业已有十几个年头。2017年,王长贵走访考察后发现,南美白对虾壳薄体肥,肉质鲜美,营养丰富,是世界上三大养殖对虾中单产量最高的虾种,最重要的是,非常适宜在盐碱地中养殖。
说干就干。从虾苗淡化、水质调控再到藻类、菌类的培养,他一心扑到养虾技术的研究中,在3年的不断探索和改良中,逐渐掌握南美白对虾的养殖技术。
目前,王长贵经营的养殖基地总占地面积4120亩,其中养殖水面3600亩,拥有南美白对虾标准化养殖池42个,仿生态养殖池5个,工厂化虾苗淡化、成虾养殖车间8000平方米,配套60平方米鲜虾烘干房和720立方米速冻冷藏保鲜库,已形成北方地区南美白对虾淡化、标粗到成虾养殖加工的成熟产业链。
为帮助其他养殖户一起致富,王长贵采取“公司+基地+养殖户+售后指导”的合作模式,给鄂尔多斯、巴彦淖尔、包头等地水产养殖户提供优质虾苗和养殖技术,已改造盐碱滩涂地1.2万亩。
独贵塔拉镇盐碱地的“养虾记”,在杭锦旗并非个例。近年来,杭锦旗采取“海鲜陆养”的模式,通过推广示范黄河流域盐碱地南美白对虾健康养殖技术,形成了地区特有养殖新品种。
走进杭锦旗东烁水产养殖基地的虾棚,几名工人正在将装满虾苗的薄膜袋搬到投放池旁,一尾尾小虾苗在袋里活蹦乱跳,在完成水温调节和质量抽检等程序后,小虾苗被放入水池内,入住“新家”。
“今年,我们计划投放3000万尾南美白对虾苗,6月底成虾产量预计可达800万斤,效益可达2000万元。”杭锦旗东烁水产养殖有限公司总经理曾传东介绍。
2019年,曾传东在吉日嘎朗图镇光茂村开发利用闲置的盐碱地做“试验田”,在盐碱水域成功养殖出南美白对虾;2022年,该公司引进国内先进的工厂化对虾养殖技术,在村集体土地上建成占地7000多平方米的6栋连体温室大棚作为标准化养殖车间,构建棚塘接力模式,并配备水质处理池及智慧水产养殖等相关设施,让南美白对虾住进“暖棚”里;2023年,投放虾苗约2000万尾,并为村集体年分红35万元。
如今,杭锦旗在沿河地区的盐碱地发展南美白对虾养殖4500多亩,发展盐碱土地挖塘抬田的“上粮下鱼”1000亩,还形成了“水产养殖+休闲垂钓+渔家乐”三位一体的休闲渔业模式,让盐碱地“变废为宝”。
春之果:示范基地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人勤春来早。对于温室种植户来说,一年忙四季。
库布其设施农业试验示范基地里的一座现代化智能日光温室内,翠绿的瓜藤开满了淡黄色小花,藤蔓上都挂着拳头大小的瓜。技术人员孙富宝和郁秀兰正在疏瓜打杈,为保证品质和高产,一根藤上最多留下三颗瓜。
“这里靠近库布其沙漠北缘,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再加上沙质壤土,产出来的西瓜特别甜。第一茬瓜已经上市了,卖了一个好价钱。”孙富宝说。
大棚顶部悬挂的LED显示屏上,实时显示着温度、湿度、光照等重要参数,温室北墙一排黑色管道吸引了大家的目光。孙富宝介绍,这是水蓄热内外双保温装配式温室系统,白天可以大量吸收太阳能,提高水温;夜间,水里蓄的热量会均匀地释放出来。和传统的土墙、砖墙相比,它的蓄热能力可提高1.5倍到2倍。
走进另外一座日光温室,清脆诱人的羊角蜜挂满了藤蔓,丰收在即。郁秀兰介绍:“羊角蜜马上能上市了,每斤12元,一茬预计可产8000斤,一年可产三茬,收益十分可观。”
丰收的喜悦背后,是无处不在的技术支撑。相比传统农业,现代设施农业打破了地域和气候的自然限制,用现代化技术和设备调节光、热、水、气、肥等变量参数,可控性更高。“沙漠果”“四季菜”的梦想照进现实,现代设施农业迎来快速发展,离不开“黑科技”这一农业新质生产力的驱动。
“该项目是我镇在发展现代设施农业方面的首次尝试,项目依托中央扶持集体经济发展资金和乡村振兴专项资金,建成3座温室,每座占地3亩、实际种植面积2.4亩,现已种植过番茄、西瓜、香瓜等20余种果蔬。”吉日嘎朗图镇党委副书记、政法委员姜伟介绍,在管理上由过去的人工管理,转变为以人工经验为指导,配合物联网感知、智能控制终端等设备,串联起浇水、施肥、光照、通风等管理全过程,令温室环境始终处于利于果蔬生长的良好状态。
行走在杭锦大地,不论是从南到北、还是从西至东,每个乡镇可见成片的设施农业大棚,棚内四季常绿,瓜菜飘香。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下,昔日的黄土地正变身“菜篮子”“果盘子”,成为当地群众增收致富、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沃土。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踏着夕阳的余晖返程,放眼远眺,只见九曲黄河的水面上波光粼粼,库布其大漠绵延起伏的沙丘上泛起金色光芒,湖泊湿地里的候鸟也在蹁跹起舞。春风有信,花开有期,今日杭锦春天已到了,秋天还会远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