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田集中连片,道路沟渠平整通畅,现代化设施设备广泛应用,大型机械施展自如……对于通辽的种粮户来说,春种秋收有着越来越多不一样的体验。
内蒙古通辽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全国23个百亿斤粮食生产地级市之一,素有“内蒙古粮仓”的美誉。全市现有耕地面积3200万亩。
2011年以来,全市累计建设高标准农田1200多万亩,其中浅埋滴灌高效节水高标准农田661万亩,年节约农业灌溉用水6亿立方米以上,粮食产量从2011年的113.1亿斤增长到2023年189亿斤。连年丰产的背后,高标准农田建设对破解产粮又缺水的矛盾起到重要作用。
集中连片, 粮食生产“地”气十足。我市立足提升粮食产能,因地制宜推进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以旗县为单位,打破乡村界限,统一规划项目地块,推动整镇整村实施,重点围绕基本农田和划定的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安排落实建设项目,确保实现集中连片推进。目前,全市已建成开鲁县50万亩、科左中旗40万亩、科尔沁区20万亩集中连片区,实现了田块平整、集中连片、设施完善、节水高效、农田配套、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项目区全面推行“一增四改”(增加种植密度,改种耐密型高产品种、改粗放施肥为配方施肥、改人工种植为机械化作业、改匀垄种植为大小垄种植)、水肥一体化、绿色防控等标准化生产技术,实现农艺、农技、农机集成,良种、良法、良田配套。
高效节水,农田增产不增水。经过多年探索实践,我市反复总结全面比对管灌、喷灌、膜下滴灌等不同工程类型的节水效果,创新推广以浅埋滴灌高效节水为主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模式,即在低压管灌的基础上,通过在机电井安装过滤器、施肥罐、计量表等首部设施,在田间新建或改造出水栓、布设软管,播种时垄间不覆膜布设滴灌带等形式,实现了“五省四减三增两促进”的综合效益。“五省”,即在低压管灌的基础上每亩可省水100立方米以上、省电36%、省时47%、省地8%、省工33%。“四减”,减少了肥料养分流失,提高化肥利用率10至15个百分点;实现精准用药、定向施药、减少药量,降低病虫害发生;与膜下滴灌相比,亩均减少地膜用量3.5公斤;减成本方面,浅埋滴灌通过井电双控、药肥双节,提高了效率,实现了节本增效。“三增”,即亩均增产100公斤以上、亩均增收200元以上,项目区年增收12亿元以上,经济效益大幅增加。“两促进”,一方面,促进了规模化经营。提升了组织化程度,每10亩地省人工1个,促使大量的农民从耕地上走出来,参与其他产业发展,进而提高收入水平。另一方面,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契机,有效促进种植业结构调整,提升了生产效益,推动农业深度转型发展。通过实施以高效节水为重点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有效缓解了地下水下降趋势,科尔沁区超采区地下水位上升0.47米,面积缩小500平方公里,带动全市生态环境整体性好转,促进了农牧民增收,实现了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多赢。
建管并重,后期管护有路径。项目区建成后,按照谁使用、谁管护,谁受益、谁管护的原则,设施全部移交给嘎查村(场)集体,并签订移交协议。多年来,各地主要采用“井长制”管护模式进行管理,在受益群众中选取责任心强、积极性高的农户当井长,项目建成后管护权承包给井长,实行井长负责制,由井长统一管理和维护。管理经费按照“以电折水”的方法,结合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在承包合同中约定价格,通过电费方式向农户收取。本着“谁损坏、谁负责”的原则,设备人为损坏的,维修费用由责任人承担;设备老化等非人为损坏的,由井长负责维修。同时,市政府因地制宜制定出台了《通辽市农田水利设施管护办法》,明确了管护责任和具体要求,保障了管护资金来源渠道,建立健全了多方参与、责任明确、协调顺畅、保障有力的高标准农田管护机制,努力做到“建成一亩、管好一亩、见效一亩”。
社会化服务,促农增收村民富。项目建成后,我市各地大力发展土地流转、规模经营利用方式,提高耕、种、防、收等社会化服务规模。科左中旗门达镇四合村按照“四统一”(统一购滴灌带、统一购肥、统一浇水、统一施肥)的模式,不仅保证了高标准农田能够长效发挥作用,而且实现了农业节本增效、农民增收致富。在购买滴灌带、化肥等生产资料环节,可以为全村农户节支7.3万元,户均节支200元,每亩节约成本30元。在生产环节,每亩粮食增产500斤左右,户均增收0.6万元。同时,解放了部分劳动力,年轻劳动力外出务工、年龄偏大的人群在家发展肉牛养殖业,每人每年外出务工收入3万元以上,养殖收入1.5万元以上,户均增收4.5万元以上。村集体经济收入实现零的突破,达到20万元。
2023年,通辽粮食产量稳居全区第一,粮食生产实现“二十连丰”,交出了一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亮眼成绩单。2024年,通辽将全力打造千万亩现代节水高产农业示范区,力争年内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24个,实施现代节水高产农田400万亩,将现有高标准农田全部建成吨粮田,实现社会化服务全覆盖,粮食总产突破190亿斤,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更大贡献。
通辽广袤的田野上正全方位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让每一寸耕地都成为丰收沃土,努力为“中国碗”里装入更多“通辽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