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初,几场纷飞的初雪让江城沸腾了一年的黑土地安静了下来。
“为了大地的丰收”,吉林省吉林市坚决扛起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大政治责任,用足财力,做好黑土地保护文章,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促进节粮减损,擦亮粮油品牌,全方位实现了粮食稳产、高产。
一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9月初,全市水稻开始进入收获期,一台台收割机在金黄的稻浪中来回穿梭;大豆也迎来丰收季,黄灿灿的豆荚令人眼馋……秋天是收获的季节,遥望江城大地,广袤田野上,处处是丰收的画卷。
在丰满区五道岭家庭农场,葛金东的粮仓里玉米高高冒了尖,“粮仓装不下了。”今年,他的家庭农场种植玉米260亩,收获玉米产量21万公斤——“粮食放在哪”成了他幸福的烦恼。
吉林市农业农村局相关处室负责人说:“今年这样的烦恼比比皆是。”因为,从种到收,吉林市用“真金白银”育良种、用良技、耕良田,为全年粮食稳产丰收奠定了坚实基础。
近年来,吉林市每年发放上级粮食补贴资金17亿余元护航粮食安全;推进实施种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今年农作物品种通过审定的就有26个;全市累计投入资金70.2369亿元,建设高标准农田511.93万亩;累计落实补贴资金近16.5亿元,全市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6%,农机总动力达到519.6万千瓦;累计投入资金7000余万元实施绿色高产高效、粮油规模种植主体单产提升行动、玉米大豆“一喷多促”、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农业防灾减灾等项目……
多措并举之下,翻阅粮食生产成绩册,吉林市粮食总产量已连续两年稳定在90亿斤以上,今年预计将逼近100亿斤,为“中国碗”添好“江城粮”作出重要贡献。
粮安天下,地为根基。
如何牢牢守住耕地红线、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吉林市的答案是:严格落实耕地保护政策,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层层分解耕地保护目标,逐级签订责任书,确保全市耕地不减少、质量不降低。
目前,全市耕地保有量1377万亩,划定永久基本农田928万亩。吉林市农业农村局负责人说,为保护好粮食生产的“命根子”,全市持续推进化学农药减量行动,抓好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预报,指导农民科学使用农药,积极开展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2022年全市农药使用量2652.69吨,比上年减少17.65吨,持续保持减量控害状态。同时,深入开展化肥减量增效行动,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应用推广新技术和新型肥料,2022年全市化肥用量28.03万吨,比上年减少1754.44吨,继续保持减量增效态势。此外,深入开展农药包装废弃物专项整治行动,开创性地将此项工作纳入政府年度绩效考核和河长制年度考核指标,探索出全省推广的“吉林市模式”。2023年截至目前,全市已回收处理农药包装废弃物200余吨。
二
为了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中端牢饭碗,吉林市的政策措施可谓叠加发力。
今年3月22日,舒兰市学明家庭农场在全省率先开展水稻育秧工作。作为农业生产的老把式,学明农场负责人李学明在各涉农部门的支持下,逐步探索出了一套适合当地的水稻生产模式,实现了早种早收,抢占了市场先机。
而此前,3月15日,制定印发了《吉林市备春耕工作方案》,成立备春耕工作专班,建立市级领导包县(市)区、县(市)区领导包乡镇、乡镇干部包村屯、村屯干部包农户的包保制度,对畅通农资下摆、加强农资打假、农机安全整治等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市农业农村局负责人说:“全市农资入户率、农事活动进程均快于全省同期平均水平,4月初,吉林市备耕工作基本结束,夯实了全年粮食生产工作基础。”
年初至今,吉林市围绕提高粮食单产、增加总产目标,指导农民落实玉米全程机械化栽培技术、玉米—大豆复合种植生产技术、玉米化肥减量增效技术、水稻病害防控技术、水稻机插秧同步侧深施肥技术等粮食生产增产增效技术24项以上;开展“点餐式”农民培训,根据农民提出培训“菜单”,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指导,培训高素质农民2200余人,辐射带动农民3万人以上;推广天育918、先玉335、翔玉998、中科发5号、吉粳816、黑农51、长农39等适宜种植优质品种45个。
10月9日,来自国家农业部、全国多家科研单位的专家及17个试点省市的农业管理部门的负责人,齐聚蛟河市仁和玉米种植合作社,对合作社的玉米大豆间作进行测产观摩。
合作社负责人王泉贵今年采用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实现了玉米稳产、多收一季大豆的经济效果。
“技”“地”双进。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是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的重要途径。目前,全市灌排设施配套、土地平整、土壤肥沃、田间道路畅通、农田林网健全、生产方式先进、产出效益较高和全程机械化程度高的高标准农田已有511.93万亩,有效促进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
“逐步把永久性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吉林市正在锚定这一目标持续发力。与此同时,集成“良田、良种、良技、良机、良智”,全市实施农作物病虫害编统防统治579万亩、促作物早熟186万亩、支持36个农民合作社和34个家庭农场致力于提升粮食单产水平,打造催生出一批粮食高产示范主体和高产示范村,辐射带动全市粮食大面积均衡增产。
三
实现粮食稳产、高产,保障粮食安全,离不开科学储粮、节粮减损。
秋收时节,遍布农家庭院的“玉米楼子”,即远离地面架设的网围栏储粮仓成了节粮减损、提高粮食品质的“神器”。
“以前,农户收获的玉米露天储存,往地上一搁,俗称‘地趴粮’。遇到恶劣天气,‘地趴粮’很容易生霉,不仅浪费了粮食,也让农户收入减少了。”吉林市发改委相关处室负责人介绍,如今,全市大力推广使用新式“玉米楼子”,实现了科学储粮。
“使用架在空中的网围栏储粮仓,相当于将粮食存到‘银行’,不用担心它们受潮霉变,保证了品质,价格方面还比较灵活,想什么时候卖都可以,还能卖个好价钱。”磐石市种粮大户张迎春说。
舒兰市溪河镇权晟家庭农场负责人高汉权说:“现在机械收割在秋收中已经很普遍了,机械收割不仅省时,也保证了颗粒归仓。”今年,他通过机械收割作业实现收入26万元。
目前,全市多地通过科学储粮、智慧粮仓建设节粮减损,真正实现了把好粮食质量关,加码保证了粮食安全。
与此同时,在保障粮食稳产增产的基础上,吉林市粮食安全重大政策措施落地见效。市发改委负责人介绍,一是市级成品粮油储备实储到位。制订下发《吉林市市级成品粮油储备管理办法》,明确承储规模、确定承储企业,解决资金问题,规范日常监管,粮食储备管理法制化、规范化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二是开展市级粮食应急保障企业申报及监管工作,落实国家级、省级粮食应急保障企业18户,全市实现了粮食应急加工、应急储运、应急配送、应急保障及应急网点建设数量有保证、质量有提升;三是修订印发《吉林市粮食应急预案》,粮食应急保障机制得到全面加强,真正实现了“手里有粮,心里不慌”。
四
今年9月9日,来自东北地区的水稻种植大户、生产企业以及相关单位的近400名参会代表参加了舒兰市水稻新品种展示现场会。
“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种子产业是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
何止舒兰?目前,吉林市种业产业实现较快发展,全市现有种业企业25家,种子经营门店1165家,“全市粮食生产的底气更足了”。
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2023年,吉林市农作物品种通过审定26个。她说:“全市种子繁育在海南省。玉米制种主要在新疆、甘肃等省区,面积约2.7万亩;水稻制种主要在白城市等省内西部地区,面积约1.3万亩。全市年产种子1934万公斤,其中玉米种子1200万公斤,水稻种子720万公斤,大豆种子14万公斤。我市2023年用种2071万公斤,其中玉米种子1245万公斤、水稻种子658万公斤、大豆及杂粮等种子168万公斤。种子市场整体处于‘部分自给、外销外购’状态。”
记者从吉林市农科院了解到,该院从事种业研究的专业技术人员163名,副高级以上职称的有68名,建有省级科研平台15个。而为加快全市现代种业发展,吉林市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吉林市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十四五”期间的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等。
心有所向,行必能至。市农业农村局负责人表示,吉林市粮食产量连年丰收,但由于粮食安全和粮食生产的特殊性,要夯实粮食安全的基础保障的任务仍任重道远。接下来,他们将持续在“扩大数量、提高质量、增加产量”上发力,精准施策,全力打造好粮油“吉字标”,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当好国家粮食安全“保障员”,为“中国碗”添好“江城粮”,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贡献力量——这是吉林市的责任,也是吉林市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