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湖南省湘潭市雨湖区姜畲镇易建河村的一处高标准农田,呈现一幅“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的乡村画卷。
2022年雨湖区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示范片建设在姜畲镇易建河村实施,通过创新推行“双引双带”模式(即“支部引领、市场引导,党员带头、能人带动”),积极引导社会资本高标准改造易建河村农田,实现“小田变大田”,推动“低产变高产”,在落实“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上闯出了一条新路子。
“三变三提” 整好一丘田
近年来,雨湖区按照“农户自愿、村级组织、合作社运营”的思路,将各家各户分散耕种零散534.23亩269块“巴掌田”“斗笠田”集中流转,通过挖除田埂土垄、整合“边角料”,增加良田4亩,将片区内无灌溉优势的坑塘进行填塘造田,新增耕地面积12.35亩,合并改造整理成88块大田,做到“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涝能排、早能灌”。为解决好高标准农田建设“钱从哪里来”这道必答题,易建河村支两委一方面通过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引导群众立足长远,优免田租,降低合作社经营成本;另一方面合作社以投贷联动方式筹措194万元用于改造农田建设,每亩建设投入达到3000元以上,建设标准大幅提高。农田高标准改造后,地力水平得到有效改善,机械化耕种更加便利,种植大户和合作社纷纷流转土地,实现规模种植,在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易建河村,新增种植大户4个、合作社3个,成功打造湘潭市千亩级粮食生产示范片。
目前,易建河村4426亩水田75%以上都种植双季稻,比2022年增长10%以上。粮食单产大幅提高,全村粮食总产量增加411.5吨,新增耕地面积12.35亩可创造收益200万元,5年后可收回投资成本。“巴掌田”改为连片大田后,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原来需要200多个农户耕种的田块,现在10多名农机手就能完成,工作效率大幅提升的同时,合作社收益增加。愿意种田的农户,还可以选择在合作社“打工”,实现家门口就近就业。村集体经济组织主导土地有效流转,为合作社、种植大户做好服务。同时,通过高标准农田示范片建设将项目范围内的34.76亩流失的耕地进行恢复耕地建设,用于耕地进出平衡,同时可置换设施农业用地指标,确保纳入高标准农田建设范围的耕地不减少,守住耕地保护红线。
“双引双带” 走活满盘棋
为解决种田效益低、抛荒撂荒问题。易建河村村党支部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做实宣传引导,全力调动群众改造农田、流转土地的积极性,引导群众“自己的事情自己管、自己的家乡自己建”,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和强大的力量支撑。易建河村坚持市场导向,引入社会资本投资高标准农田建设,促进更多要素资源向乡村聚集。农田改造点多、结长、面广,矛盾突出,易建河村发动党员带头化解矛盾纠纷,带头落实改造任务,起到了先锋模范的示范作用,为土地碎片化整治、小田变大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易建河村全力搭好平台,与湘潭市供销合作社合作,成立了湘潭市雨湖区姜畲镇易建河村供销合作社,真正做到了产销对接。充分释放致富能手、返乡大学生、在外成功人士、专业合作社组织负责人等的影响力、辐射力,为农业生产赋能,为集体经济聚力,为乡村振兴蓄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