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京市霜降过,秋收忙。10月29日上午7时,南京市六合区文龙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承松开着载有联合收割机的运输车,直奔郑克全家庭农场而去。
运输车辗转行驶20分钟后,在机耕路上缓缓停下,只见田畴铺金,饱满的稻谷压低了稻穗。“这300亩的收割作业订单前两天就接下来了,不用自己四处找活干。”王承松告诉记者,今年是他从事机手工作的第23个年头,与往年不同,这个秋收季的订单都是从网上“抢”来的。
王承松一边说,一边打开“北斗智慧农服”小程序,指尖轻点“我是机手”,一条条订单信息瞬间弹出。记者看到,收割作业订单从9月中旬开始,一直排到了11月,作业面积、单价、时间以及地址等信息一目了然。“通过小程序,种植大户可以指定具体收割时间,提前下单预约,就像打网约车一样方便。”王承松笑着说,没想到自己有一天也开上了“网约车”。
说话间,王承松将收割机从运输车上卸下,清扫灰尘、加油、检查运转部件……为何不抓紧下田作业?“磨刀不误砍柴工。”王承松解释道,机器磨损、脱粒系统出现故障,都会导致稻谷收不上来、脱不干净甚至“跑冒滴漏”,造成机收损失率提高,“丰产在田”很难转化为“丰收到手”。
一番检修下来,一个半小时已经过去,王承松坐下来歇口气,等候稻田里的水汽蒸发。“减损就是增产。湿气太大,也会导致脱粒不净,稻谷白白流失。”对于科学增粮,他说得头头是道。在日前举行的六合区机收减损大比武活动中,王承松收割的田块机收损失率仅为1.1%,远低于联合收割机作业质量标准对水稻机收损失率(半喂入机收方式≤2.5%、全喂入机收方式≤3.5%)的现行要求。
不知不觉,已到上午10时。王承松麻利地爬上收割机,打火启动、转向下田、升降割台……在“呼隆隆”的声音中,收割作业正式开始。只见喂入轮紧“攥”水稻,割刀快速切割,一束束水稻沿着输送装置鱼贯进入脱粒室,再经脱粒、筛除等流程,稻谷流入粮仓,秸秆粉碎还田。
记者看到,王承松驾驶收割机时不是紧盯前方,而是时常关注着左后方。“机手不只是掌握前行方向、行驶速度,还要根据稻穗进入滚筒的位置,随时调整水稻喂入深浅,确保脱粒更干净。”他告诉记者,作为一名“老司机”,自己见证了国家对农业的重视:高标准农田建设如火如荼,耕地质量逐年向好……如今,收割机作业效率越来越高,每天作业面积可达50—60亩;粮食亩均产量明显增加,“开展收割作业一个多月发现,今年水稻普遍丰产,高产田块亩产可达850公斤。”
下田不到15分钟,王承松就驾驶着收割机返回田头,“由于稻谷饱满、产量高,机器800公斤的粮仓很快装满。”快速卸粮后,他又赶紧投入到收割作业中。“这才是真正意义的颗粒归仓,200亩粳稻下月成熟,还要交给老王。”望着满车金黄的稻谷,郑克全家庭农场主郑春伟说。
连日来,六合区这样的丰收场景处处可见截至10月29日,全区58.45万亩秋粮已收割23.25万亩,进度达39.8%。其中,水稻已收割17.5万亩,玉米、大豆等其他杂粮已收割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