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台州市温岭市地处浙江省东南沿海,是浙江省农业重点产地之一。近年来,温岭全力推进农业“双强”行动,开展全域宜机化改造取得了阶段性成果,2022年9月份召开的全省农业高质量发展大会上,温岭成功入选浙江省农业“双强”行动“赛马”激励地区榜单,2023年初被省农业农村厅评为农业“双强”行动工作先进集体。成功打造农业“机器换人”高质量发展先行县,2022年全市水稻机械化栽插率达70.25%,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90.79%。
一、高质量谋划“一张蓝图”,提升现代农业驱动力
1、“一核”。即:温岭农创大厦,位于箬横镇白水田村,规划面积约105亩,计划布局“农产品展销、农艺师培训、数字农业创新、农创客创业、农业创业研学、农业文化展示”六大功能区块,打造“农民之家”大型服务平台,辐射引领全市农业产业链提质增效。
2、“两区”。即:南部省级现代农业园区、东部现代农业示范区,其中:南部园区规划面积为44.63平方公里,以蔬菜瓜果种植、水产养殖两大主导产业为基础,丰富园区业态,力争年实现农业总产值达20亿元以上;创建东部省级现代农业园区,以东片农场为核心,打造农业成果转化、产业创意、人才培训等一体化的共富示范园,辐射带动箬横、松门、滨海10万亩产业区域。
3、“三镇”。即:滨海葡萄农业特色小镇、坞根渔果农业特色小镇、箬横果蔬农业特色小镇,通过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建设精品农业基地、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推进产业深度融合、挖掘农村民俗风情等,推进农文旅“三位一体”、生产生活生态“三生相宜”、一二三产业“三产融合”,实现以农促旅、以旅带农、产业兴旺发展新格局。
4、“五园”。即:建设滨海镇2000亩西甜瓜高质量发展示范园、滨海镇2400亩葡萄高质量发展示范园、泽国镇1000亩果蔗高质量发展示范园、箬横镇和坞根镇2000亩柑橘高质量发展示范园、滨海镇和箬横镇3000亩蔬菜高质量发展示范园。
二、高质量推进“双强行动”,提升现代农业竞争力
1、培育现代种苗。通过加强与农业科研机构合作,开展新品种试验示范和推广应用,培育“育繁推一体化”龙头种子(苗、禽)企业,加速农业科研成果转化。投资600万元,在东片农场建立一个占地100亩,年供苗能力2亿株以上的现代西瓜、蔬菜育苗服务中心。投资2300多万元,在全市建成10个水稻集中育供秧服务中心、育秧设施大棚面积126200平方米、单批次育供能力12320亩,年育供秧能力可达45000亩以上。
2、水稻钵苗摆栽取得突破性进展。针对近年来劳动力生产成本不断上升,为探索解决制约连作晚稻机栽秧苗素质差、返青慢等“瓶颈”问题,于省内率先引进水稻钵苗摆栽技术,取得在连作晚稻上高产稳产初步效果后。加大推广应用,面积迅速扩大。2022年全市应用面积1.83万亩,2023年估计面积3.6万亩,成为连晚机栽主导技术。该技术已被列入浙江省和农业农村部种植业主推技术之一。
3、“机器换人”迅速推进。坚持需求导向,筛选出一批好用、适用、先进的农机具清单,加以引进推广使用,同时充分发挥我市水泵、食用菌机械、激光农业等农机制造企业技术优势,提升具有我市特色的农机具产业集群发展水平。2022年实施整县制宜机改造,开展“六合一”改造试点建设,打造农业“机器换人”高质量发展先行县,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0%以上,基本实现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
三、高质量实施现代农事服务中心建设,提升现代化农事服务能力
建设1个农事服务数字化管理平台,3个省级农事服务中心,10个区域农事服务中心,同时配置若干(X)散点分布的农事服务点,梯度建成不同层级共同构成的温岭农事服务体系。
1、搭建1个数字化服务平台。推进迭代升级,建成“温岭掌上农事”数字化管理调度平台,配置人工业务办理和自助业务办理终端等,以一站式服务实现农事全领域数字化管理,为农户提供农事服务调度,实行线上线下双轨运营,满足周边农户多样化服务需求。推广应用台州“亲农在线”,构建温岭市甘蔗产业地图,在线保险、在线开票等模块全面应用。
2、创建3个省级现代农事服务中心。投资5000万元,创建国聪、繁顺2个省级粮食现代农事服务中心,建设水稻育秧车间、育秧设施大棚、稻麦烘干中心、农机维修车间、仓储冷藏区、数字化服务平台等功能区,为农户提供水稻育秧、机插、稻谷烘干、机械维修、农资配送、农技培训、农事研学等全程机械化服务;创建吉园省级果蔬现代农事服务中心,建设果蔬工厂化育秧(苗)中心、育苗设施大棚、瓜果分拣冷藏营销中心、高品质标准化种植示范区、吉园果蔬数字化服务平台等功能区,形成以“吉园”为龙头的高品质果蔬菜产地仓和服务中心,为农户提供瓜果蔬菜生产、销售等环节全程机械化和生产服务,并充分发挥“吉园”与“滨吉”2个品牌效应,推动果蔬标准化生产,提高种植效益。
3、建设10个区域性现代农事服务中心。安排资金2390万元,在箬横镇、石桥头镇、滨海镇、泽国镇、石桥头镇、松门镇、大溪镇、坞根镇建设一批区域性高质量农事服务中心。
4、扶持30个现代农事服务点。投资资金1650万元,对全市稻谷烘干服务点等进行自动化提升、除尘改造,基本实现全市主要规模稻谷烘干服务自动化,平均每家可节省劳动力2-3工、每天可节省工本400-600元。全市各服务点,设施用房面积31821平方,拥有烘干机384台、单批烘干能力5124.5吨,拖拉机111台、收割机31台、植保无人机41台、插秧机94台、其它机械126台,基本满足了正常年份生产服务需求。
5、优化供应服务链。投资资金2000万元,实施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整县推进,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布局形成与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相适应的冷链仓储网点,覆盖市域全部农村的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发展加工链,推动全市农产品精深加工,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延长营销链,加快实施农业品牌振兴工程,坚持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产业品牌和企业品牌同步运行,打响“温岭农耕”“温岭海鲜”农产品金字招牌,并以政府为主导,主动对接长三角,开展主导产业优质品牌推介,提升品牌的市场认知度。
四、高质量落实扶持政策,提升“双强”行动执行率
1、足额落实配套资金。根据《关于大力实施农业“双强”行动推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对列入省农业“双强”的项目在省级补助基础上,以50%的标准安排配套资金,确保项目顺利实施。出台农业机械首台套补助政策,对首次引进使用先进农业机械给予75%的购机补贴,截止目前受理机械补贴申请8台(套),补贴金额近80万元;推广拖拉机、插秧机无人驾驶辅助设备30多台,推广植保无人机35台,安装北斗终端127台、烘干机火灾报警系统17套;先行先试渔船精密智控工程,完成1512艘渔船设备安装。
2、创新农业作业券。针对水稻机械插秧这一水稻生产机械化关键薄弱环节进行补贴,钵苗、毯苗机插每亩分别补贴150元、50元,2022年发放机械化插秧补贴350多万元,已逐步扩大到其他作业环节。
3、强化用地保障。在新编国土空间规划中应安排不少于 10%的建设用地指标,重点保障乡村产业发展用地;每年安排 5%的年度土地利用计划指标、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专项用于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和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用地。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腾挪空间用于支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结合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加速“标准地”改革,推行“连片流转+土地整治+农业标准地”集成模式,引导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