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1日,双峰县井字镇白碧村,农民驾驶微耕机耕整水田。 李建新 摄 犁耙水响,正是春耕大忙时。 在海拔900余米的湖南省娄底市新化县文田镇芭蕉山村,一台台手扶微耕机跃上梯田,轻松完成翻耕; 在涟源市李子湾种植基地,小型割草机行走于密林之间,解决农药除草的尴尬; 在双峰县建成农机合作社,植保无人机飞翔田间地头,小半天就能完成整个山头的施肥任务…… 这些在丘陵山区大显身手的,就是双峰小农机。 随着传统的犁耙镐锄“刀枪入库”,有“中国农业机械之乡”美誉的双峰县,瞄准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需求,突出“灵巧”“智慧”农机产业链建设,形成百亿级产业集群,产品畅销20多个省份以及非洲、东南亚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经济适用 “馒头山、巴掌田、泥浆地”,尽情撒欢 4月7日,双峰县青树坪镇归古新村,启富农机合作社出动4台旋耕机和2台微耕机,对1500亩水田展开机械化作业。 “山丘上那块田不到2分,但小农机能自由行驶;靠人工耕种划不来。”顺着合作社理事长欧阳巧所指的方向,农机手正推着微耕机从简易梯架爬进梯田。随即,马达轰鸣,“铁牛”尽情“撒欢”。 “一台抛秧机一天可作业40亩,相当于20个劳动力,省时省钱省心。”欧阳巧介绍,合作社还为周边5个乡镇提供从耕种到烘干储藏一条龙服务,去年仅农机服务收入就达到90万元。 双峰县和我国南方不少地区一样,属典型的丘陵山区,人均耕地只有0.72亩。地块细碎凌乱、高低不平、坡多台多埂多、形状不规则,“馒头山、巴掌田、泥浆地”曾让当地农户叫苦不迭。随着青壮年外出务工,许多良田被抛荒。 记者在走马街镇龙田农机合作社看到,湖南农友机械集团生产的旋耕机如履平地,爬坡、转弯、调头,犁深、耙细、抚平……一套流程行云流水。离地间隙高、机身轻便、宽履带、大马力设计,不仅能“浮”在泥浆表面,还能轻松越过田埂,成为“开泥拓土”的先锋。 合作社负责人彭文清笑着说:“这种泥浆田,普通农机水土不服,容易陷进去,很难拔出来;本土农机小而精,能充分施展,也不‘挑食’。” “我们流转的2000余亩水田,有一半曾是抛荒田。”彭文清介绍,以往,农机价格贵又不适用,农民买不起农机,也无机可用,导致田地撂荒。 双峰县农机事务中心主任刘亚曲介绍,不同于平原地区常用的大型农业机械,双峰小农机以丘陵山区为主攻方向,力求“轻便、适用、实惠”,价格普遍低于同类产品。目前,已开发出60多个品种、300多种型号,涵盖耕整、栽插、植保、收割、烘干、贮藏全过程。 一台水桶大小的脱粒机,每小时能脱粒玉米200公斤,只要200元左右,相当于一只老母鸡的价格;一台售价11.5万元的履带式联合收割机,加上农机补贴和累加补贴,到手不到8万元;一台手扶微耕机,参与农机服务,半个月就能收回成本…… 经济适用的小农机,带动了农业生产方式提档升级。双峰县共有农机合作社108家,全县农机保有量达50余万台套,水稻综合机械化率达80.67%。双峰由此解决了“无人种地”“无好机用”“买不起农机”等问题。 爆款频出 收油茶果、剥核桃,瞄准空档抢占风口 双峰小农机,并不局限于水稻耕种。 在浏阳市农机示范现场,小型油茶采收机张开伞形采收器,紧紧抱住果树,一通高频震动后,油茶果快速掉落,进入储藏箱,再经传送带进入剥壳机,果壳轻松剥离,整个过程不到5分钟。 这套湖南农友机械集团生产的第二代油茶果采收机和脱壳机,结束了南方丘陵山区油茶果采摘“无机可用”历史,且果子破碎率低于3%,远高于设计指标。 3月下旬,应贵州省农业农村厅邀请,双峰县组织农机研发团队远赴贵阳,解决贵州核桃机械化采收难题。 “小农机体态小、价格低,产品更新快。跟风模仿,不如抢占产业风口,带头领跑。”湖南农友机械集团董事长刘若桥介绍,研发一种小农机,过去也许能卖10年;现在一两年就要迭代,只有不停改进,才能在市场立稳脚跟。作为农机龙头企业,湖南农友机械集团每年投入研发经费超过1000万元,拥有授权发明专利57项,8项技术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双峰小农机,善于捕捉市场空白,依托强大的研发能力,敏锐回应需求。”双峰县农机事务中心主任刘亚曲告诉记者,“农民需要什么,就研发生产什么;丘陵山区农业生产面临什么难题,产品就着力解决什么难题。” 一大批走在市场前沿的爆款产品,快速研发生产。 湖南农友机械集团研发的联合收割机,瞄准大豆和玉米套种,实现割辐自由调节,适应多种套种模式,获得首批国家技术认证;面对设施农业需求,湘源金穗智能装备有限公司研发特种履带旋耕机,机身小巧,能完成旋耕、开沟、起垄、除草、回填等作业,适用于大棚、果园、菜园、树林…… 围绕中央一号文件推进丘陵山区适用小型机械和园艺机械要求,双峰小农机企业瞄准更高研发目标,再次冲向新风口:将智能技术与农机结合,让机械能自动识别禾苗、田埂,实现无人驾驶;安装便携式螺旋桨,帮助小农机轻松到达复杂田块,解决“上山下田”难题;依托快速接驳技术,通过不同硬件模块组装,让农机像拼装积木一样随意组合。 精工细作 “草根”逆袭成“顶流”,双峰农机走天下 一台机械臂同时控制两台机床,实现送料和零部件的自动化生产;一块块钢板进入激光切割机,变成高精度配件;粗糙的铸件,经自动喷涂设备打磨,穿上光鲜亮丽的“衣裳”…… 湖南劲松机械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碾米机生产的专精特新企业。“以前是小作坊,产品基本靠人工和传统冲压机,精度低、质量差,主要靠打价格战。”公司总经理蒋雄彪介绍,“采用先进制造装备,我们的产品已成为东南亚市场的抢手货。” 上世纪90年代,红火30多年的双峰国营农业机械厂退出历史舞台。看好小农机技术简单、市场广阔,一些下岗职工和个体老板接过农机生产的接力棒,纷纷办起农机厂。短短两三年,全县农机生产企业超过了200家。 低水平模仿、配件不统一、质量参差不齐、同质化严重、低价无序竞争,许多厂家没撑多久就“关门大吉”。 双峰对全县农机产业实施整合升级,鼓励强强联手、差异经营、技术革新,提升产业集中度和专业化分工协作水平;成立农机产业园区、农机协会,实行规模化、链条化发展,双峰迅速成为辐射中南地区乃至全国的农机产销地;同时,着力发展配套产业,带动23家铸钢、10家铸铁等配套企业集聚发展,农机零部件80%由本地供应。 近年来,双峰农机企业共引进自动化生产线37条,有效解决了设备落后、产品标准低等问题。农机生产告别传统的“零敲碎打”和“来件组装”,进入自动化、智能化“精工细作”时代,产品也越做越小,越做越精。 双峰县设立3000万农机发展基金,用于支持和奖励科技创新;组建湖南丘陵农机研究院,开展关键技术、重要零部件科研攻关,并联合19家科研院所同35家本土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全县已培育农机高新技术企业32家,牵头或参与制订26个农机国家行业标准,获得湖南省科技进步奖4项,拥有国家专利353项。 目前,全县已发展农机生产企业85家,拥有“农友”“好运来”2个中国驰名商标、“国藩”等20个湖南名牌。 小作坊蝶变成现代化规模企业,双峰小农机在一些细分领域逐渐成为行业先锋和隐形冠军,一批操着双峰口音的企业家,参与到全球农机市场角逐。 长沙海关工作站入驻,韶山海关设立办事处,加入跨境电商平台……双峰小农机组建了自己的外贸团队,还在泰国、印尼、老挝等重要出口国设立农机代表处、6S店,延伸产品售后服务。 2022年,双峰农机产业实现产值101.18亿元,自营出口达1.16亿元。 从体态笨重到灵巧轻便,从单一的使用功能到个性化定制,以技术创新为核心,以市场化为导向,双峰小农机成功实现“草根逆袭”,走向全国,走出国门。 ■短评 农民需要什么,就研发生产什么 孙振华 双峰小农机从乡镇作坊起步,历经市场淘洗,发展到今天的百亿产业,行走天下,奥秘在哪? 答案就是,“农民需要什么,就研发生产什么;丘陵山区农业生产面临什么难题,产品就着力解决什么难题。” 南方丘陵山区与北方大平原不同,水稻耕种难以采用大型农机作业,世世代代都靠牛耕人作;特别是水果、蔬菜、棉花、油菜、油茶果等经济作物的种植与采摘,完全依靠人工。面朝黄土背朝天,劳动强度大,劳动效率低。 随着人口红利逐渐减少,丘陵山区水稻种植和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要求日益迫切。市场的痛点、难点,就是产业的关注点与卖点;农村的需求、农民的抱怨,就是潜在的市场。双峰农机企业及时回应农民诉求,产品不断迭代更新,抓住市场风口,迎风飞扬,把主流机械制造企业并不看好的“小产业”,弄得风生水起。 中央高度重视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多次对推进丘陵山区机械化作出部署。今年,“加紧研发丘陵山区适用小型机械和园艺机械”写入中央一号文件。《“十四五”全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规划》也明确要求“加快补齐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短板”。有政策“加持”,瞄准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力,双峰小农机一定能开拓更大的市场,创造更加骄人的业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