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水稻耕作和收获环节已基本实现了机械化,但种植环节的机械化水平不高,发展也不平衡,仍然是水稻生产机械化的薄弱环节,也是水稻生产机械化发展潜力最大的环节。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是什么?该如何补齐这一短板?未来又该朝着怎样的方向发展?为此,农业农村部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专家指导组水稻专业组组长、中国水稻研究所研究员金千瑜给出了专业解答。
“水稻种植环节的机械化水平相对较低的原因,涉及自然、社会与经济、技术等多方面因素。”金千瑜指出,比如由于水稻种植制度和类型多种多样,特别是在我国南方稻区,既有单季稻又有双季早晚稻,既有常规稻又有杂交稻,这就给水稻种植机械、播种育秧、季节茬口、机插取秧等农机、农艺环节带来诸多制约。而且稻田地形地势复杂多变,水稻经营规模小而分散。特别是丘陵山区稻田小、不规整,严重制约了水稻经营规模的扩大和机械化种植的推广应用。此外,农机与农艺的配套性不好,这会导致机械化种植推广应用的技术到位率不高,很难发挥农机与农艺的技术优势。最后,水稻机械化种植技术创新不能满足水稻经营者的生产需求。比如目前比较成熟的中小苗育插秧技术,就不适合长秧龄双季晚稻和单本、少本杂交稻生产的应用。
“补齐这一短板需要系统地分析与解决。”金千瑜指出,要围绕南方双季稻和杂交稻机械化种植开展一系列包括机械、品种、技术的科技创新与协作攻关。水稻机械化移栽属于绿色稳产增产技术,具有灾害抵御能力强、除草剂使用少、增产潜力大等特点,对于缓解南方多熟制季节茬口矛盾、提高水稻复种指数具有重要意义。各地要因地制宜地开展毯状苗、钵体毯状苗机插,有序抛秧和钵苗摆栽等不同水稻机械化移栽技术模式的对比试验、验证,把握不同模式的技术特性和适用条件,综合分析结果,科学确定符合当地生产条件,又经济适用的水稻机械化种植技术路线和配套机具选型;研究延长毯状苗、钵体毯状苗机插秧龄,以解决双季晚稻长秧龄大苗机插难题;通过精量播种等技术创新,来降低杂交稻播种量,以实现杂交稻单本、少本壮秧机插;钵苗移栽要解决低成本育秧转运,提高移栽作业效率和作业性能;并在适宜地区示范推广水稻机械精量直播种植。
同时,还要适度扩大水稻产业经营规模和着力培育农机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大相关政策项目资金支持力度,改善育插秧基础设施条件、提升作业服务覆盖能力。进一步促进水稻种植机械化中的农机农艺深度融合,遴选当地宜机品种,合力培育适宜机插的壮秧,“为机育秧”,加大稻田土地整理和宜机化改造力度等等。
据了解,近年来金千瑜团队就致力于水稻机械化种植的农艺与农机配套技术研究。目前,在我国水稻机械化种植中,机插秧占到80%以上,机插秧的关键是培育健壮的盘式秧苗。但当前绝大多数机插秧都是采用营养土进行盘土育秧和带土移栽。这种方式会导致年复一年地从农田或林地取土,严重破坏了耕作层土壤和植被,甚至造成水土流失等环境问题。同时,育秧床土的取土、晒干、粉碎、过筛及运输、储存等环节费工费时,劳动强度大。而且育秧床土的培肥、调酸、灭菌等不易做到均匀一致,床土质量很难保证,还会造成育出的秧苗参差不齐。
针对这一现状,金千瑜团队自2011年以来,以作物秸秆为主要原料研制水稻无土育秧基质,用以代替营养土来培育机插秧盘式秧苗。目前,该项技术已在浙江、安徽、江西、广西、湖南、湖北、四川、黑龙江等10多个省份大面积示范与推广应用。水稻无土基质育秧不仅可以解决机插秧取土难题,有效地推动了水稻机械化种植的发展,而且也为作物秸秆等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开辟了一条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