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市30年来,松原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把“三农”作为重中之重的工作导向,强化各项强农惠农政策落实,让松嫩平原这片肥沃的黑土地发生了巨变。日前,记者从国家统计局松原调查队和市农业农村局了解到多组数据,直观展示了松原市农业发展的显著成就。
粮食产量连上新台阶。建市之初,松原市粮食总产量只有356万吨,而后连续迈上400万吨、500万吨、600万吨台阶,到2012年达700万吨水平,并稳定在700万吨以上。2021年突破750万吨,达750.15万吨,2018年至2021年粮食产量连续四年稳居全省第二。松原市也因此成为国家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市,扶余、前郭、长岭、乾安均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市)。
在稳定粮食播种面积的同时,松原市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优化粮食作物种植结构,为进一步提升全市粮食生产综合实力奠定基础。全市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建市之初只有64万多公顷,而后连续迈上70万公顷、80万公顷、90万公顷,到2019年达100万公顷,并稳定在100万公顷以上,到2021年达101.39万公顷,实现新的突破。
2022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稳中有增,大宗粮食作物继续保持高占比态势,玉米“一粮独大”的粮食生产格局进一步凸显,为稳定松原市粮食生产水平提供了有力保障。
在中央和省级惠农政策的支持下,松原市农业机械化水平快速发展,农业生产实现全程机械化。农机总动力、拖拉机保有量、配套农具数量等主要指标位居全省前列,农机综合机械化水平连续五年居全省第一位。截至2021年末,拖拉机保有量达29.1万台,配套农具达78.9万台,分别是1992年建市初期的7.3倍和11.5倍,人力彻底解放出来。
市委、市政府还大力发展和推进黑土地保护工程。近年来,松原市不断加大黑土地保护试点项目建设,大量的保护性耕地技术应用到生产当中。特别是保护性耕作面积从2019年的339万亩、2020年的461万亩到2021年的771万亩,松原市保护性耕作作业面积三年实现“三连跳”,耕地“变薄、变瘦、变硬”退化的趋势得到有效遏制。今年,松原市更是按照生态优先、用养结合、稳产丰产、节本增效原则,出台了《松原市2022年保护性耕作实施方案》,在全市实施保护性耕作1143万亩,促进黑土地保护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为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松原市依托农产品资源优势,积极探索家庭、集体、合作、企业等经营方式,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量涌现。全市各县(市、区)因地制宜,以“发挥最大优势、实现最大收益、惠及最多百姓”为目标,立足当地黑土地和粮食主产区实际,大力发展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以种植业、养殖业为基础,优先发展土地股份合作社,积极发展生产经营服务、乡村旅游等多种经营模式,实现集体增收和群众致富的“双赢”。
种粮大户等其他各类新型经营主体由2013年的1.5万个发展到2020年末的近3.5万个,增长2.3倍;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从2011年末的2130个发展到2020年末的近1.3万余个,增长了6.4倍。目前,全市家庭农场登记注册数量8081家,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30户。2021年,首批116个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试点村全面启动,重点打造10个示范村。目前,示范村群众入社率及土地入社率均达80%。2022年,全市实施家庭农场培育计划,县级以上示范家庭农场达300家。开展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行动,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扩大到459个。
近年来,松原市坚持用现代工业的理念谋划农业发展。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从无到有,数量从少到多,规模从小到大,发展到现在建立以嘉吉生化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为引领的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71家,产业集聚效应逐步显现。
在产业融合方面,松原市一方面积极推进农业与观光休闲业融合,将农业生产与乡村民居村落、农耕乡土文化紧密结合,实现“产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另一方面,通过“互联网+”来打造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构筑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有力推进“互联网+”形态的一二三产业融合。种种举措,有效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