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体育网址_365体育投注-app*官网

图片

粒粒皆科技

——看贵港市如何筑牢粮食“耕”基端好百姓饭碗

日期: 2022-08-24  来源:中国农业机械化信息网  作者:广西日报 记者 唐正芳 通讯员 莫舒华 韦明君

 

广西贵港市仅港北区就有水稻插秧机2200多台。在农业机械的助力下,水稻插秧高效高质,为乡村振兴插上一双科技的“翅膀”。陆宏夏/摄

覃塘区丰收的田野。韦东保/摄

据国家统计局广西调查队统计,贵港市今年夏粮(玉米、大豆等)总产量3.8万吨,比上年增加1424.7吨,增长3.9%;夏粮播种面积1.27万公顷,比上年增加335.9公顷,增长2.7%;夏粮单产2991公斤/公顷,全区排名第一。

“增加粮食产量的根本出路,是向科技要单产、要效益。”贵港市农业农村局局长黄玉娟介绍,该市坚持农业科技自立自强,用现代的农业科技来强化粮食安全的支撑。

贵港地处广西最大的冲积平原——浔郁平原的中部,农业资源、水力资源十分丰富。北回归线横贯中部,年均气温21.5℃,年均降雨量1600毫米,无霜期353天。

依托优良的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勤劳、智慧的贵港人民精耕细作脚下的每一寸土地,成就了广西的“鱼米之乡”“甘蔗之乡”“莲藕之乡”。

为让人民的饭碗装得满、端得牢,近年来,贵港市认真落实国家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战略,各部门高度重视粮食生产,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全面加强粮食生产力度,加速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有效应对疫情、农资价格上涨等各种风险挑战,为广西筑牢粮食安全物质基础贡献重要力量。

1  向科技要产量

平南县高产创建示范片今年早稻平均亩产最高552公斤

7月10日,桂平市水稻高产攻关行动暨新品种示范现场观摩会在石龙镇福平村招盆屯源坚合作社水稻示范基地召开,主要内容是水稻新品种示范推广、看禾选种活动、水稻高产攻关行动和水稻高产示范区观摩及经验交流等。

桂平市农业农村局种植业股股长周铭德介绍,该市水稻种植面积超62万亩(单季),近年来,通过改良品种提高单产,超1/3面积种植高产品种。作为桂平市水稻高产创建示范基地的福平村源坚合作社水稻示范基地,面积480多亩,多年来采取“良种+良法”的农业生产管理模式,即引进示范推广水稻优良品种及先进的农业新技术。该基地共引进水稻新品种11个,一些高产稳产、抗性好、米质优的品种在石龙镇及周边乡镇大面积推广,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时,引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水气平衡管理、工厂化育秧、无人机绿色防控以及“五统一”管理、“一攻三喷”增产、绿肥还田等农业新技术,让单位面积产量更加稳定。

7月28日,港南区在木格镇盘古村召开化肥减量增效“三新”(新技术、新产品、新方式)技术推广水稻侧深施肥现场会。伴着“轰隆隆”的机械声,3亩多的水稻高标田只需30分钟便同时完成了插秧与施肥,既省时又省力。

“港南区是贵港市唯一被列为开展化肥减量增效‘三新’技术示范县创建的县市区。”该区农业农村局局长梁敏利介绍,近年来,港南区以绿色发展为引领,树立“高产、优质、经济、环保”施肥理念,在相对集中连片的水稻田集成推广化肥减量增效“三新”技术模式,减少不合理化肥施用量,降低农民用肥成本。“目前在木格镇盘古村、寿莫村、良坡村及合岭村等水稻种植集中区域建立示范区,与农民常规施肥对比,示范区每亩肥料施用量减少10%以上,每亩节本增收100元以上。下一步,将建设‘三新’技术核心示范区2个,面积5000亩以上,辐射带动推广面积8万亩以上。”

算盘一响,心里亮敞。“示范田种植了400多亩丝香、野香优丝苗,平均亩产508公斤,按目前早稻生谷收购价2.3元/公斤计,仅此一项就有40多万元收入。”8月15日,平南县官成镇双马村鹏程家庭农场负责人李鹏程说,示范田采用县农业农村局推广的病虫害绿色防控、测土配方施肥、水稻水汽平衡法栽培等技术,实现了粮食增产。

今年以来,平南县打造高产创建示范片,推进小面积攻关和大面积均衡增产,向科技要单产。该县打造26个千亩片和5个万亩片国家绿色高质高效创建项目,辐射带动面积超10万亩。集中资源、集聚力量,大力推行统一良种供应、统一肥水管理、统一病虫防控、统一技术指导、统一机械作业的“五统一”生产模式,开展小面积高产攻关和大面积示范推广,实现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配套,将专家产量转化为农户产量,把典型产量转化为大田产量,辐射带动大面积均衡增产。目前已完成安怀镇旺官村良种场屯示范基地等26个示范片区的测产验收,示范片今年早稻平均亩产最高达552公斤,最低亩产483公斤(2021年贵港早稻平均每亩单产403公斤),均达到项目预期效果。

贵港市农业农村局种植业科工作人员李莎莎介绍,今年上半年,该市优质稻、超级稻占比95%以上。专业化统防统治组织129个,同比增长23%,从业人员775人;专业化统防统治组织机械总装备由2021年的890台(套),增加到目前的1376台(套),日作业能力达5.06万亩,其中植保无人机保有量195架。

2 把荒地变良田

目前贵港市已完成耕地撂荒治理2.21万亩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要求,各地要稳定全年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要落实“长牙齿”的耕地保护硬措施,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

耕地是我国最为宝贵的资源,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但农村主要劳动力外出务工、水利设施不完善、生态退化等原因却让一些耕地丢荒。

近年来,贵港市充分认识到加强耕地撂荒治理的重要性,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压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坚决遏制耕地撂荒,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和防止耕地“非粮化”,提高耕地利用率。在稳定双季稻生产的基础上,大力扩种玉米和大豆。水田大力推广“早稻+晚稻+薯类”,旱地大力推广“玉米套种大豆+马铃薯”等模式,多渠道增加粮食播种面积,稳定粮食种植面积和产量,确保粮食安全。到8月初,耕地撂荒治理2.21万亩。

“荒地开垦出来种上水稻的,每亩可获政府奖补500元,政府把真金白银拿出来,力度相当大。”提到桂平市对撂荒地的开垦利用,周铭德感慨道。在贵港市今年上半年治理的1.84万亩撂荒耕地中,桂平有1.4万亩,占比76%。

2月25日,春意未及、寒气侵人,周铭德用笔记录下这组场景:桂平市泽盛种养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何仕忠带领社员顶风迎雨、驾驶着新款耙耕机在社步镇宁江村宁冲塘屯的撂荒地来回翻耙,现场一派忙碌景象。此前,他们已用大型勾机对撂荒田及周边农田设施进行了修理和平整。清淤、除杂、填埋、筑道……宁江村近10个村民小组原本荒草丛生的100多亩撂荒田,在轮番操作下,逐渐恢复原有水田样貌。像这样的作业,泽盛合作社从2月初便开始,何仕忠他们一直忙碌在社步、西山、寻旺等乡镇的撂荒田上。近半个月的时间,该合作社共复耕荒地1000多亩,为3月下旬插植早稻赢得了充分的时间。桂平市共有泽盛合作社、满达合作社、兴洋合作社等近2000个新型经营主体利用撂荒耕地复种水稻、玉米、蔬菜等各类农作物1.2万亩,其中粮食作物1万亩。

初秋时节,港南区桥圩镇新华村高标准农田里的晚造秧苗正茁壮成长,之前,这片区域曾有相当部分耕地因青壮年外出务工而撂荒。今年年初,新华村借助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完工,创新采取“确权不确地、小块并大块”模式,打破地域界限,将该村1600多亩土地流转至村民股份经济合作社,将土地平整连片后,由村集体实行机械化统一耕种,种植优质富硒稻600多亩及糖料蔗1000多亩,村集体经济年收入从原来的3万多元增至120万元。新华村也因此成为港南区耕地保护、撂荒治理的先进村。

梁敏利介绍,今年3月,港南区出台关于稳定粮食生产保障粮食安全的若干措施,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和永久基本农田控制线,禁止占用永久基本农田从事林果业以及挖塘养鱼、非法取土等破坏耕作层的行为,禁止闲置、荒芜永久基本农田。规范发展稻渔综合种养,严守稻田综合种养田块“沟坑占比不超过稻田面积10%”的红线,杜绝稻田“池塘化、非粮化”现象,确保“稻渔双赢”。

今年6月30日,贵港市出台耕地撂荒治理三年(2022—2024)行动方案,要求切实做好耕地撂荒治理工作,确保耕地应种尽种且种在适播期。

3 让农民爱种粮

今年已发放种粮一次性补贴资金7829万元

装药、起飞、喷洒、返航……在位于港北区庆丰镇的绿源水稻专业合作社稻田基地里,两架无人机在技术人员的操控下,缓缓升到稻田上空,按照预置路线开展作业,将药物均匀地喷洒到水稻叶面上。随着无人机在田间来回穿梭,不到半天,350多亩水稻的病虫防治作业就完成了。这是6月底水稻进入抽穗关键期时,港北区农业相关部门指导粮农采用植保无人机开展重大病虫害统防统治作业,为夏粮丰收提供支持和保障。

“去年每亩获种粮补贴178元,总共6万多元。”该合作社负责人覃敏超之前在外务工,前几年回家租地种粮,从此便把种粮当成事业来做。“现在国家政策好,不用交公粮,种粮还有补贴,积极性更高了。”他说。

为绿源水稻专业合作社进行病虫防治作业的是万家丰农机合作社,今年为港北区服务水稻面积3000多亩。万家丰农机合作社负责人陆继文介绍,合作社自2015年创办以来,共获稻谷生产者补贴、农机购机补贴等30多万元。

近年来,贵港市认真落实国家种粮补贴政策,做好耕地地力补贴、粮食生产补贴、稻谷生产者补贴、农机购机补贴等扶持农业和粮食生产政策的落实,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确保全年粮食生产安全。今年已发放种粮一次性补贴共7829万元,其中第一批资金4404万元已于4月15日前全部发放到位,涉及农户29.04万户。第二批资金3425万元已于6月30日前全部发放到位,涉及农户29.46万户。该市耕地地力补贴3.35亿元也于6月30日全部按要求发放到位,极大调动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同时,积极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农机装备水平持续提升。据该市农机中心的数据显示,2021年,受理使用财政补贴资金2944万元,结算补贴资金2837万元;新增补贴机具2244台,受益农户1826户;新增总动力超1.9万千瓦,农机总动力突破400万千瓦大关。

粮食生产支持政策的全面落实,充分激发了农机的使用率,为守住粮食安全底线提供了保障。今年春耕期间,贵港市72家育秧中心全面开工,“接单式”开展机械化育秧,合计育秧10万多亩;投入各类农业机械24.5万台(套),检修各类农机具16.1万台(套)。

立秋虽过,暑气尤盛。8月15日下午,迎着阵阵热浪,平南县宏星农机专业合作社社长叶佐源将3台耙耕机拉到田里,准备进行耙耕。该农机合作社有耙耕机、插秧机、植保机、烘干机等农业机械20多台(套),夏收夏种以来,基本处于满负荷运转状态。“目前已完成了1500吨的烘干订单、3000多亩育秧订单和1000多亩插秧订单,接下来主要以提供插秧和植保服务为主。”叶佐源说。

今年春季,平南县整合周边4个乡镇的农机资源,联合12个农机合作社,创新建立水稻产业中心服务“超市”,提供水稻育秧、耙耕、插秧、植保、收割、烘干、秸秆还田、大米加工等农业生产一站式八大服务,广西第一个水稻产业中心——平南县东部水稻产业中心应运而生。

平南县农机中心主任潘健介绍,该中心配备拖拉机、高性能插秧机、高性能植保机械、收割机等各类农业机械116台(套)。除提供一站式八大服务外,还为群众提供农情信息咨询,集中采购种子、化肥等服务,有效解决周边农户水稻种植、生产及加工问题。带动周边地区20多个合作社、190多个经营个体共同发展,辐射周边乡镇1.2万多户群众。

4 将短板补齐全

桂平市新建水稻育秧和烘干工厂最高可获投资总额50%补助

桂平市今年上半年完成粮食种植面积98万亩,其中早稻62万亩,是广西最大的粮食生产基地。在粮食生产过程中,发展的机遇大,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也多。

“粮食下游产业链发展不够充分、配套不够完善,从而影响了粮食的储、运、销。”周铭德说,下游的粮食烘干、冷链冷库仓储运输发展比较滞后,设施不够完备,影响了粮食品质,进而影响粮食品牌的打造。

近日,桂味乡稻与某粮油经营品牌公司签订了粮食供销合同,上等的优质稻谷却在验收时被拒收。原因是合同约定稻谷水分含量在14%—14.5%之间,但经专业设备检测,稻谷要么太干、要么稍湿。无奈之下,桂味乡稻只好将稻谷拉回,低价卖给周边的小型米企。

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桂平在水稻育秧、耙耕、插秧、植保、收割、烘干、秸秆还田、大米加工等链条中,缺少了烘干这一重要环节。桂平西区的石龙镇等地是传统水稻种植地区,但现有的烘干设备规模小,只能满足1万亩左右的需求,大约是一个自然村的烘干量。而现在很多种植大户种植面积都有300—400亩,规模大的甚至达3000—4000亩,如果没有自己的育秧、烘干设备,根本无法运营。但在桂平南区近10个乡镇竟然没有一家育秧、烘干设备。

针对这种情况,桂平市决心补齐短板,今年5月专门出台文件,对购机大户进行补贴,补贴力度前所未有。新建水稻育秧工厂、烘干工厂,升级、改建大米加工产业配套设施,补助金额最高可达投资总额的50%。

种粮效益低,粮食品牌培育刻不容缓。贵港粮食面积和总产量历年居广西前列,因缺少品牌支撑,优质大米等粮食作物只能作为原料流向广东等经济发达地区。近年来,因辖区70%以上的土壤为富硒土壤,该市提出了打造“中国生态富硒港”的目标,富硒大米身价倍增。8月5日,“桂平细粒香米”区域公用品牌举行新闻发布会,全力打造这一优质品牌。但因起步较晚,品牌效应不够明显,稻谷产品附加值还比较低。

“水利设施老旧不堪,十分不利于撂荒地的整治。”周铭德对此深有感触。近年来,水利部门将农田小水利归口于农业相关部门管理,但缺少专业人士管理。而水利部门的职责侧重于江河堤坝、大小水库等,从堤坝、水库到农田“最后一公里”,因为水渠的年久失修而无法完成。“我们已将此情况作为提案交由人大代表向上反映,希望能引起有关领导和部门的重视。”

 
相关内容
    无相关信息
365体育网址_365体育投注-app*官网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