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体育网址_365体育投注-app*官网

图片

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

——科技创新有效支撑稳粮保供和产业发展

日期: 2022-08-12  来源:农民日报·中国农网 作者:李丽颖 孙眉 高林雪

   有人说,通过餐桌上食物的变化最能看见一个国家的发展。说到食物,过去更多是指水稻、小麦等主粮。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改善,人们餐桌上的食物越来越丰富,肉蛋奶、水产品、果蔬品种繁多,营养丰富。

“中国14亿人口,每天一张嘴,就要消耗70万吨粮、9.8万吨油、192万吨菜和23万吨肉。”今年全国两会上,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给大家算了一笔账。为更好地满足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党的十八大以来,农业科技不断发展和突破,不但提高农产品产量,保障供应充足,而且提升质量和多样性,丰富老百姓的“菜篮子”“肉盘子”“奶瓶子”,让老百姓从吃得饱到吃得好,再到吃得健康。

藏粮于技,让中国饭碗更稳固

“不离土不离乡,在家种粮也小康。”提起今年的夏粮,山东省商河县龙桑寺镇种粮大户彭友海一脸笑容,“今年我们种了‘中麦578’,无论是产量还是市场表现都很好,每斤加价1角钱还不愁卖。”

“种地不选种,累死落个空”“千算万算,不如良种合算”……千百年来的农谚说明,一粒小种子承载着粮食安全的“国之大者”。选用高产、稳产、抗灾性强的农作物品种,已经成为粮食连年高产的重要保障。

近年来,我国培育出一批节水、节肥、节药、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优质水稻、强筋弱筋小麦、高产高蛋白高油大豆、高产机收籽粒玉米优良新品种:玉米籽粒机收品种“京农科728”在短期内已推广达3300万亩,“中麦5051”突破了节水品种不优质、优质品种不抗寒的技术瓶颈,“扬麦33”赤霉病抗性鉴定连年达到抗级水平,“衡麦29”节水指数达到极强水平,“烟农1212”亩产高达840.7千克……

除了良种外,夯实粮食生产基础还离不开关键技术支撑。在我国,有近50万农技人员,以重大关键技术集成推广为重点,活跃在田间地头,服务在农户身边,全力传授种植“秘诀”。农业专家的技术指导也及时有力,以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队伍为核心,从国家到地方的农业专家团队常年服务在生产一线。

从育种、栽培,到灌溉、病虫害防控,粮食生产的各个环节都渗透了科技的力量,我国逐渐打造了先进的现代农业科技集群,包括种业科技、农机科技、植保科技等。比如会商制定生产技术指导意见,发布防灾减灾技术意见、病虫疫情防控技术方案,布设草地贪夜蛾“四条阻击带”和沙漠蝗“三道入侵防线”,组织春耕春管、“三夏”生产和秋冬种三大农技行动,推动生产技术措施到田到户。

科技赋能,让百姓餐桌更丰富

山东寿光“90后”种植户王聪按下遥控器,大棚外的卷帘自动升起:“茄子生长时,一株保留两个枝蔓,能保证茄子的质量和口感,更受消费者欢迎。”

四季能吃到新鲜蔬菜和水果,早已成为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吃得更美味、更营养成为人们的“新追求”。

山东寿光,中国蔬菜之乡,温室大棚已经发展到第七代智能温室。在温室大棚等设施农业的帮助下,种植突破季节和地域的限制,各色蔬菜、水果和花卉丰富着人们的餐桌和生活。

数据显示,我国设施农业面积达4270多万亩,占世界设施农业总面积的80%以上,其中设施蔬菜占比81%。“这些设施生产与露地生产结合,配合市场配置和运输流通体系,基本满足了我国蔬菜的周年供应,也让北方老百姓冬天只能吃白菜、萝卜和土豆的历史一去不复返,可谓贡献重大。”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张友军说。

我国拥有约1.8万公里大陆海岸线和大量的淡水湖泊河流资源,水产养殖潜力巨大。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刘英杰介绍:“我们国家是世界上渔业大国里,第一个实现了养殖产量超过捕捞业的国家。”

水产养殖技术的进步,也让老百姓可以消费到的水产品品种越来越丰富。截至2021年,通过全国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评定的水产新品种达到240个,还在不断地增加。而过去老百姓印象当中的名贵水产品,在人工养殖之后,不但价格越来越亲民,营养价值和口感也有保障。

在畜牧业方面,随着功能性饲料关键技术研究与开发、重大猪病防控技术创新与集成应用等众多先进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科技进步为我国养殖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尤其是利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平台等信息化、智能化技术为行业发展赋能。近年来,以畜禽地方品种为育种材料,我国科学家培育推广的黄羽肉鸡、白羽肉鸭等优良品种居国际领先水平,打破了国外垄断。肉牛、奶牛、生猪等大动物育种也取得了重要进展。2019年,农业农村部印发《国家畜禽良种联合攻关计划(2019-2022年)》,初步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畜禽种业自主创新体系。畜禽产品供应不断满足多样化的消费需求,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高。

正如唐仁健所说:“我们有能力保证14亿中国人民每天到点开饭,不饿肚子,而且饭碗能够越端越稳,吃得越来越好。”

科技支撑,让乡村产业更兴旺

花生是河南省正阳县特产,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由于当地土地黏重,“早上湿、下午硬,一到晚上刨不动”,给规模化种植增加了困难。在这种不利条件下,正阳县最终还能成为全国花生种植第一大县,究其原因就是科技帮了大忙。

在国家花生产业技术体系专家的帮助下,正阳县大力推进花生生产全程机械化,成功研制出了起垄播种、捡拾摘果、脱壳精选等全程生产机械,在全国率先解决了黏土条件下从种植、管理到收获、初加工的全程机械化问题,同时培育、研发、推广花生新品种16个,研究探索高产高效栽培集成技术,大幅度提高花生的质量和单产水平。

如今,花生产业已经成为正阳特色优质产业,使花生种植从田间地头到加工车间,从一家一户到产业集聚,从线下买卖到互联网+,从“一产独大”变成“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并带动周边县市种植花生超过1600万亩。

这仅仅是科技助力乡村振兴事业大潮中的一朵小浪花。党的十八大以来,科技为引领不断破解农业产业效益低难题,加大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新模式研发和推广力度,推进产业优质化、轻简化、绿色化,有效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河北阜平,在食用菌产业体系专家帮助下,集成菌种培育、菌棒加工等关键技术,构建高效生产模式,带动当地户均增收1万元以上;

在甘肃定西,引入了马铃薯专用品种和淀粉加工技术,集成转化后带动当地及周边5万多农户脱贫。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越来越多的乡村产业因为科技加持而“脱胎换骨”转型升级,越来越多的农民因为产业升级转型而鼓起“钱袋子”过上好日子。

 
相关内容
    无相关信息
365体育网址_365体育投注-app*官网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