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随着国家农业装备水平不断提升,种田挑上了“金扁担”:过去,父辈们挽裤赤脚,手插青秧、挥镰割麦,“一滴汗珠摔八瓣”;现在,大田种粮机器多,耕、种、收全程机械化,指尖一动就能耕耘,“人在干、云在转、数在算”。利用设备、推广技术、维护农机,作为农机合作社的一员,我也成了乡亲们口中的“田保姆”。
农机能在田间派上大用场,和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密不可分。以前,田间道路不畅,大型农机下不了地,乡亲们全靠人力种田。后来,随着高标准农田项目的落地,我们村修路打井、整修水利,农业生产条件大为改善。经过一番研究,我发现靠着机械化种田有前途,并且农机服务还能造福乡里,一举两得!我决定返乡种地。
没有农业机械化,就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创业之初,我主动寻求县农机部门的指导和培训,认识到农业机械是带动农民增产增收的重要力量。2015年,我牵头成立农机专业合作社。刚开始,步子迈得小,农机数量不多,就在村里小范围作业。很快,县里推广建设高标准农田,急需大量的先进机械提供服务。我一口气购入10多台高性能大机械,推进深松整地、试水社会化服务,作业水平不断攀升。大型拖拉机、耕种一体机、植保无人机……如今,农机大院里停满了各式各样的现代化农机,合作社也顺势推出了耕、种、收全链条服务。
机械化种田有啥好处?不能只让乡亲们看热闹,关键还要有钱挣。拿农田打药来说,人工打药,一人一天顶多10亩地,而植保无人机一天能作业几百亩,节水减药。里外算下来,一亩地省了好几十块钱,不光节本高效,还能增产增效,生产的粮食成了面粉厂的“香饽饽”。由于尝到了甜头,越来越多的乡亲们主动上门,委托合作社帮忙耕种,现在已经辐射周边十几个村子。
丰收底气从哪里来?机收减损是块大头。“不比收得快,看谁丢损少。”乡亲们总说,机收减损是粮食丰收的“幕后英雄”。每年临近丰收,合作社都会提前升级农机、做好机手培训,努力降低机收损失率,力争粮食颗粒归仓。增效与减损并重,才能让乡亲们增产又增收。这不,今年夏收,合作社服务对象的小麦亩产达到858公斤,一举创下全县小麦亩产纪录。
科技进步让种地越来越轻松,传统农业朝着智慧农业加速转变。今年我们村有了5G基站,用手机就能看植保效果、土壤墒情、气象参数。用好大数据,心里更踏实了。种粮有赚头、技术有准头、未来有盼头,大家积极性更高了。前不久麦播时节,合作社的服务订单比去年又多了两成!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正在成为乡村振兴的生动注脚。
(作者为河南省尉氏县富民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人民日报记者常钦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