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体育网址_365体育投注-app*官网

图片

培地力 可持续!中国国际农业机械展专家会议聚焦保护性耕作新技术

日期: 2021-10-28  来源:农机网整理发布

 导读:10月26日,中国国际农业机械展览会在青岛世博城国际展览中心拉开帷幕。作为本次展会的重要会议议程之一,保护性耕地耕作发展新技术研讨会于26日下午在会议中心召开。

  【农机网 会展快讯】10月26日,中国国际农业机械展览会在青岛世博城国际展览中心拉开帷幕。作为本次展会的重要会议议程之一,保护性耕地耕作发展新技术研讨会于26日下午在会议中心召开。会议聚焦农机科技优势、保护性耕作技术、高标准保护性耕作方式等探讨保护性耕作,实现农业高质高效及绿色可持续发展。


 

 

  本次会议由中国农业机械化协会保护性耕作专业委员会与中国农业大学国家保护性耕作研究院主办,山东理工大学农业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协办。中国农业机械化协会副秘书长夏明主持此次会议,中国农业机械化协会会长刘宪、农业农村部农业机械化总站副站长徐振兴分别为会议做了致辞演讲,辽宁省农业机械化研究所所长张旭东、沈阳实利农业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刘增林、吉林省农机化管理中心副主任郑铁志、黑龙江龙江县农机事业发展服务中心副主任董秋双、山东理工大学农业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副教授张银平、中国农业大学国家保护性耕作研究院博士后王超分别与会做了相关专题报告。
 
  坚定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保护性耕作技术,无疑是一种全世界范围内更为先进、绿色的耕种制度,是我们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全面迈向农业现代化必须要走的路子。本次保护性耕作发展新技术研讨会上,专家们用多年研究积累的“技术宝藏”和田间地头得来的“实战经验”展开精彩的交流碰撞,为我国保护性耕作发展技术助推使力。
 
  吉林省农机化管理中心副主任郑铁志就近年吉林省保护性耕作推广现状及面临的突出问题做了详细报告,郑铁志指出,2010年——2014年间,吉林省按照“优先西部、照顾中部、重点平原、探索山区”原则,按生态类型有计划、有布局建立示范县、示范点,展示引领技术发展;设定示范户、示范面积、示范机具数量等标准条件,确保技术效果、机具数量稳步增长和模式快速成熟,取得较理性效果;项目经费坚持接地气、求实效设立,破解了机具买不起、技术不放心和基层不愿干等问题,换来了机具实验改进、技术宣传推广、模式探索完善、人员技能提升等系统性问题的解决。


 


  谈及目前吉林省保护性耕作现状,郑铁志指出,目前吉林省保护性耕作推进基础全面形成,保护性耕作模式基本成熟、满足需求,保护性耕作全面发展,差异较大。同时,对于当下面临的一些突出问题,赵铁志也做了深入透彻的现场剖析并给出了解决方案。
 
  充分发挥农机科技优势,切实保护好、利用好黑土地
 
  2020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考察时强调: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把黑土地这个“耕地中的大熊猫”保护好,利用好,使之永远造福人民。在此次研讨会上,辽宁省农业机械化研究所所长张旭东做了“发挥农机科技优势,保护好黑土地”的专题报告,分别就东北黑土地开展保护性耕作的难点、目前采取的主要方法以及下一步农机科研重点进行了详细介绍。在报告中,张旭东重点介绍了辽宁保护性耕作主要技术模式和辽宁省保护性耕作机具情况,目前,辽宁主要采用秸秆覆盖还田免耕播种和秸秆覆盖还田少耕播种两种保护性耕作方法。在秸秆覆盖还田免耕播种中,根据不同情况和地力需求,分为高留根茬秸秆覆盖还田免耕播种、秸秆均匀覆盖还田免耕播种和秸秆集行覆盖还田免耕播种三种方法。对于少耕保护性耕作,则采用带状耕整地和带状播种相结合的方法。
 

  

  张旭东还进一步介绍了下一步科研工作的着重发力方向,他表示,保护黑土地这块珍贵的“耕地大熊猫”需要各方面共同发力,未来将联合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以及社会科技推广力量,为保护性耕作提供更多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两熟区与稻麦轮作区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研究与探讨
 
  除了围绕东北地区黑土地的保护性耕作进行深入探讨,会议也对北方两熟区与长江流域稻麦轮作区的保护性耕作进行了技术和经验交流。来自山东理工大学农业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张银平副教授针对两熟区传统耕作模式导致的土地耕层变浅,水土流失、土壤沙化等问题,提出了以培肥地力和高效农业机械化为目标的“土壤机械化轮耕体系”,通过秸秆还田、适度耕作、精准轻减三类措施,建立周期性土壤耕作模式、有机地力培肥模式、轻减机械化生产体系和农业生态发展观,最终实现现代农业的高产、高效、生态和可持续。会上,张银平教授还对两熟区保护性耕作的关键技术与机具做了详尽介绍。
 

  我国长江流域光热资源丰富、降雨充沛、地下水位高,小麦成为增产潜力最大区域。但是由于稻茬麦播种季茬口紧、雨水多,农田土壤黏重、含水率高等自然条件限制,长江流域稻茬麦机械化播种长期以来作业难,播种水平低。来自中国农业大学国家保护性耕作研究院博士后王超在会上首次提出小麦少耕射播技术,通过非接触式射播播种创新技术方案,推动稻茬麦播种机化发展。目前稻茬地小麦射播已经进入田间试验,田间小麦出苗率约88.7%,同时对于适宜射播的其它作物、肥料也在进行同步研究。
 
  责任编辑:农民日报非常三农
 
 

 

相关内容
    无相关信息
365体育网址_365体育投注-app*官网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