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常委、吉林省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吉林省委会主委支建华多年来始终关注对东北黑土地的保护,并在全国两会上提出提案。他在2011年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上提交的《关于加大东北黑土地资源保护的建议》,被列入人民政协成立以来,最有影响力100件重要提案之一。
支建华告诉记者:“我今年的提案是要持之以恒重视和加强黑土地保护工作,确保粮食稳产高产。”他告诉记者,东北的黑土区总面积约3523.3万公顷,分布在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境内,是世界第三大黑土区,仅次于俄罗斯和北美地区,是我国粮食重要的主产区,粮食年总产量3494亿斤,占全国的26.3%;大豆产量219亿斤,占全国的60.5%;调出量占全国的39.1%,有中国粮食生产“稳压器”之称。但由于长期高强度利用,东北黑土地有机质含量下降,土壤结构破坏。土壤质量下降的一个严峻后果是土壤抗蚀能力减弱,导致水土流失,而黑土退化已严重影响了黑土生产力的发挥和高效生产,主要表现为产量不稳、生产效益下滑、粮食质量下降,大概每隔10年,东北大米的蛋白质含量就要下降一个百分点,对我国的粮食生产构成潜在威胁。
黑土退化的原因,一是东北高低起伏的地势比较多,虽然坡度不大,但坡面长,容易造成水土流失。二是由于黑土区主要为雨养农业,地表径流加速了黑土层的流失。三是在东北地区庄稼的秸秆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都被农民们用来做饭或冬天取暖,大量秸秆都被焚烧,土壤一直缺乏有机质的输入和补充,肥力无法保持平衡,加之不合理使用化肥,导致土壤理化和生物性质恶化。四是东北属于季风性气候,风沙大,造成了黑土地土壤质量下降。黑土地保护工作已经到了十分关键的时刻。因此,支建华在提案中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是加强科技支撑。建立黑土地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成立黑土国家工程中心,设立黑土地重大科研专项,组织力量围绕黑土地保护关键核心技术和装备进行联合攻关,形成针对性强、效果显著的黑土地保护技术模式。二是抓好项目带动。抓好保护性耕作,结合区域特点,因地制宜推广应用保护性耕作,扎实开展保护性耕作示范。三是加强土地评价监测。综合考虑农田土壤肥力、农田环境、农田管理、农田经济等方面,不断改进评价指标体系。强化耕地质量监测,对土壤肥力、农田生态环境等进行全方位准确连续监测。利用大数据快速分析地情、墒情、苗情、虫情,预判耕地质量变化趋势、作物生长趋势、病虫害发展趋势,高效指导农业生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四是促进集约化、规模化经营。在黑土地保护相关项目实施过程中,充分发挥规模经营户示范引领作用,加快土地流转,推进规模经营,为推广黑土地保护性措施创造有利条件。五是调动农民参与黑土地保护积极性。建立黑土地保护利益补偿机制,鼓励探索农民保护黑土地利益奖补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