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海村玉米每公顷增产19.8%,包拉温都乡五大营子村辣椒增产20%,边昭镇边昭村高粱增产75%……在吉林大学化学学院教授高岩的实验记录本上,记录着一串串喜人的数字,这是他多年来致力于液化秸秆改善盐碱地的成绩单。
高岩在东北地区的农村长大,对农村有着特殊情感。每次开车行驶在回乡路上,看到秸秆堆积在田地里,高岩总是在想,“秸秆难道只能躺在地里被付之一炬,有什么办法可以把它们变废为宝?”高岩一直在心里画着问号。
在一次与导师做油页岩项目研究时,实验中所采用的技术让高岩眼前一亮,“把页岩油项目中的技术‘移位’,用来处理秸秆是否可行?”
经过一次次实验,高岩惊喜地发现,利用该项技术处理秸秆后,得到的液化物呈酸性,与秸秆自然腐烂的腐殖酸成分几乎一致。这意味着按照这种方法制成的秸秆肥料可以直接还田,秸秆肥料不但能改良盐碱土壤,实现增产增收,而且秸秆处理的全过程不添加任何化学物质,避免破坏土壤,还能有效减少污染。
实验结果促使高岩将技术带到田间地头求证。他把目光放到吉林大学定点扶贫地——白城市通榆县。“未进洮南府,先吃二两土,白天没吃够,晚上接着补。”这是当地百姓形容白城的俗语,当地盐碱地有机质含量平均不足1%,玉米、高粱等作物产量不足黑土耕区的二分之一,农民收入可想而知。
高岩把技术设备搬去、把团队人员带去,在完成设备的安装及调试后,项目组在向海乡选取了两个地块开展玉米种植试验。实验结果从农户刘海民幸福洋溢的脸上就可以看得出来,秋收时,他激动地握着高岩的手,“用了这肥,庄稼长势好,收成也好,今年每亩比往年增收50元,75亩地能多收入三四千元呀。”
实验的成功拉开了秸秆液化改善盐碱地的序幕:通榆县四井子村玉米每亩增产50公斤;边昭镇五井子村高粱每亩增产186公斤……就这样,油页岩项目研究成果技术成功“移位”。高岩还尝试利用该项技术将畜禽排泄物等进行液化处理,液化产物同样可以直接还田改良盐碱地土壤,促进作物生长。
“乡亲们纯真的笑脸是对我们工作的最好肯定,也是我们继续前行的动力。”高岩表示,下一步团队将围绕秸秆产物肥药一体化、植物修复工业污染土壤及工农业废弃物协同利用开展探索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