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田间管理时期,坐落于吉林市万昌现代农业发展先导区的张全家庭农场255公顷高标准农田内,伴随着轰鸣声,自走式喷杆喷雾机、自动施肥机、植保无人机轮番上阵作业,卷起阵阵稻浪……
近年来,吉林省全面启动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战略,把推进农业机械化作为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抓手,着力推动农业机械化高质高效发展。
截至2019年末,全省200马力以上拖拉机保有量同比增长168%,免耕播种机、玉米联合收割机、水稻插秧机等关键环节农机具保有量均同比增长10%以上。全省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9.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近20个百分点,为加快全省农业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转型升“机” 推进示范区建设
2007年,我省作为全国唯一试点省份,在30个产粮大县率先启动实施全程农机化示范工程。2011年,省政府将全程农机化示范工程列入省“十二五”规划全面推进。2015年,国家在我省开展全程机械化整省推进行动示范省建设,四平市作为全国5市之一率先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22个县份为国家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梨树等19个县份开展了保护性耕作技术创新与集成、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和农业技术试验示范等项目。
“这几年,合作社陆续添置了多台新型免耕播种机。以前人工方式耕种,一人一天种一亩地。现在的免耕播种机一车能种7公顷地,不仅播种速度更快,播种精度还高。一个坑能精准种下一颗种子,遇到漏种的情况,播种机还会自动报警。”谈及今年收成,农安县众一农业机械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陈中国自信满满地对记者说,依靠这些大型机械,预计今年560公顷玉米产量可达1288万斤。
2006年,我省开始示范探索以免耕播种为核心的保护性耕作技术。2009年,研发生产牵引式免耕播种机,实现保护性耕作机具的新突破,目前保有量超过2万台。今年,中央和省财政共投入7.2亿元,实施保护性耕作面积1850万亩。
“互联网+农机” 信息化提升监理水平
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农业机械现代化,农业机械现代化不仅体现在全程机械化,还体现在农业机械化与信息化融合。近年来,我省农机化开始迈进智能、信息化时代,农机作业管理工作效率大幅提升。
“以前秋收后翻地时,我们都拿小棍量,否则不知道深浅。现在不用了,在电脑或手机上就能看见,用上高科技,省心省力。”德惠市大房身镇凯歌农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张伟对记者说。
2005年,我省开通了“吉林省农机化信息网”,积极推进“互联网+”在农机化生产中的应用,实施农机作业远程电子监测工作。机具作业数量在平台即时统计,取代了投入大量人力、“可地跑”量面积的繁重验收工作;机具作业视频,直接上传平台,在电脑前随时监督查看,提高了管理工作效率,降低了工作成本。机具作业质量通过监测设备直接检测,取代了手插“钎子”测深度的验收方法,有效解决了封冻后深松作业无法验收的难题。以作业轨迹为依据,精确统计作业数据,消除了人工验收漏检、估检、误差大的现象。监测结果公平、公正,既保障了农机作业补助资金安全,又保障了农机作业质量,同时维护了作业提供者正当权益。
“给农机安装吐包和工作这两个传感器,借助电子监控设备,电脑自动生成数据,使农机作业面积、作业轨迹和效果等数据一目了然。通过管理平台实现了面积逐级确认、补贴资金拨付、作业统计等多项功能,推动了传统农业管理方式向现代农业管理方式的跨越,加快了‘互联网+农机’的建设步伐,进一步提升了农机生产信息化管理水平。”省农业农村厅农机处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
截至目前,我省机械深松、玉米机械籽粒直收、马铃薯机械播种及收获、秸秆捡拾打捆等机械作业实现了远程电子监测信息化管理,安装监测终端设备1.8万台,监测作业面积4600万亩。省级财政投入资金635万元升级建设的吉林省农业机械化智慧云平台,计划年底前基本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