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时节,前郭灌区国营红光农场修葺整齐的千亩条田郁郁葱葱,半米多高的稻秧随风轻摆,自然惬意。微风吹过,稻浪滚滚,空气中溢满稻穗的清香。50岁的农场职工张晓文正和场里的种粮大户们“泡”在试验田里,观察新品种水稻长势情况,探讨防虫害的方法。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吉林时强调‘要把保障粮食安全放在突出位置,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这就是对咱农民提出的最高要求,种好地,保丰收,中国人才能端牢我们自己的饭碗。”作为一个有着20多年水稻种植经验的老把式、张晓文对总书记的嘱托有着自己的理解。今年,他种植了7公顷的水稻,为了能打出更多的粮食,张晓文经常光顾红光农场的80亩试验田,因为那里是最好的实践课堂。
“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吉林看农业,给咱们职工带来了很大的鼓舞。”张晓文高兴地说,总书记提出,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是农业科技现代化,要加强病虫害防治,争取秋粮有好收成。只有掌握最前沿的耕作技术和科学的田间管理方式方法,才能为水稻稳产增收保驾护航。我们全场职工要踏踏实实把自己的土地种好,加强田间管理,保证秋天有个好收成,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尽自己的一份责任。
前郭灌区国营红光农场始建于1964年,地处前郭县城西南,是一个以种植水稻为主的国营农垦企业。农场面积5898公顷,其中水田面积3374公顷。田野里农道纵横,沟渠连通,每一片稻田都是按照50米宽、1000米长的标准设计,田成方、林成网、渠成系,形成了千米条田的壮观美景。条条水渠、道道水闸遍布乡间,完善的农田水利设施纵横交错,藏粮于“水”,旱可灌,涝能排,成为农业生产有力支撑,为保障粮食安全打下了坚实基础。
在这里,有机肥取代了化肥,人工除草代替了除草剂灭草,全程不喷施农药,这些做法能最大限度、有效地利用绿色生产手段让水稻在自然条件下生长,达到绿色有机的效果。如今依靠科技种田,公顷产量最多能达到两万多斤。这是红光农场发展绿色农业的生动实践,也是我市开展绿色水稻示范基地建设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前郭灌区红光农场通过建立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标准化试验示范田、引进高产优质新品种、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发展安全农业、实施订单农业等措施,在实现水稻产量连年攀升的同时,成就了松花江流域大米的优秀品质和良好口碑。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要加强农业与科技融合,加强农业基地和科研院所合作的重要指示要求,我们积极寻求与省内科研单位进行合作,把实验室搬到农民的田间地头,从品种的引进选育,到栽培技术的试验示范和推广,从根本上保证广大职工和农户的增产增收。”前郭灌区国营红光农场生产科科长高军说,目前红光农场设有标准化试验田80亩,承担了省市县的8项实验内容,现有实验品种5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