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全面落实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要求部署之际,中共白山市委七届八次全体会议召开,会上审议通过了《中共白山市委关于补齐全面小康“三农”领域短板努力创建国家级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加快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决定》。
《决定》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按照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部署,紧扣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争当现代农业建设排头兵总要求,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以全面加快中国绿色有机谷·长白山森林食药城建设为载体,立足生态资源优势,突出体制机制创新,着力促进“三次产业”融合,着力构建“三大体系”,着力补齐“三农”领域短板,走出绿色、集约、高效、安全、持续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努力创建国家级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为推进白山绿色转型全面振兴高质量发展打牢“三农”基础。
主要目标是:到“十四五”末期,全市现代化特色产业产值达到200亿元,占比农业总产值70%以上;精深农产品加工销售收入达到150亿元,年均增长10%;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超过城镇居民收入和GDP增速;全市耕地保有率稳定在100%,高标准农田面积比重达到70%以上,土壤有机质含量达到5.21%以上;特色经济作物占耕地种植面积比重达到60%以上,标准化比例达到80%以上,全面落实农药化肥减量行动,规模化种植基地实现有机肥、生物菌肥替代化肥比例达到100%,绿色防控体系覆盖率100%;秸秆综合利用率保持在85%以上,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力争通过五年努力,白山全面建成国家级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
确定五项工作原则
——立足生态、绿色发展。立足资源优势,突出产业发展生态化、生态建设产业化,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合理利用,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推进结构调整,加快绿色有机农产品产业建设,延伸产业链条,完备产业体系,构建产业集群,打造在国内、国际市场具有影响力的品牌绿色有机农业产业。
——统筹推进、协调发展。统筹推进特色农业、供给农业、休闲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和农业信息化,协同推进生产关系改革与生产力发展。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促进城乡深度融合发展、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
——多措并举、改革发展。以全面深化改革优化资源配置,聚焦农业农村关键领域,多措并举加快改革步伐、加大改革力度,释放新一轮改革红利。将各项改革举措与重大工程建设、园区建设等紧密结合,全面形成以建设促改革、以改革促发展的良好局面。
——科技支撑、创新发展。以科技为支持、以创新促发展。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主动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力求在重点领域、关键技术取得突破,打通从科技强到农业强、农村强到区域强的通道,探索农业农村创新驱动发展新模式,推动农业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速增效。
——因地制宜、特色发展。突出区域优势和地方特色,宜粮则粮、宜特则特,推进特色农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农业生产新格局。优先发展资源条件好、比较效益高、市场竞争力强的长白山特色优势产业,推进传统粗放型农业向生态效益型特色农业转变。
明确十项重点工作
——持续巩固脱贫成果,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坚持精准施策、持续发力,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工作任务,确保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巩固提升“两不愁、三保障”成效,对已退出的贫困县、贫困村和贫困人口,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完善防贫长效机制建设。严把贫困退出关,严格执行贫困退出标准和程序,坚决杜绝数字脱贫、虚假脱贫,确保脱贫成果经得起历史检验。
——促进三次产业深度融合,完善和延伸农业产业链。着力做好“接二连三”文章,促进三次产业紧密相连、深度融合,不断延长农业产业链条。到2025年,国家级龙头企业达到4家以上,省级达到75家以上,培育市级龙头企业160家。鼓励发展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全市乡村旅游经营单位突破3000家,市级以上休闲农业星级企业150家,全市乡村旅游实现收入100亿元。
——立足生态效益特色,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大力发展生态效益型农业,加快培育绿色产业体系,努力把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和发展优势。实施“4821”工程,即:构建4条产业带、争创8个省级以上优势区、打造20个市级以上产业园、培育1000家以上优质新型经营示范主体。
——坚持绿色有机标准,培育现代农业生产体系。依托特色优势产业,巩固农药、化肥“双减半”工作成果,打好土壤质量提升“组合拳”,制定“国字号”生产标准,着力打造绿色有机生态品牌。到2025年全市道地中药材标准化种植面积达到30万亩,以蓝莓、黑木耳、大榛子为代表的特色经济作物标准化种植面积达到30万亩,特色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突破60万亩,全市特色农产品标准化种植比例达到60%以上。全市主要农产品综合检测合格率达到98%以上,6个县(市、区)达到国家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标准,“二品一标”累计认证登记122个以上。
——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打造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大力发展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等新型经营主体,推动家庭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共同发展。到2025年,县级以上示范家庭农场达到300家,家庭农场总数达到700家以上;县级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示范社达到50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总数达到2100家以上;培育农业产业联合体20个,全市每年培育高素质农民600人以上。全力打造“白山·绿之康源”区域公用品牌,到2025年,入驻“白山·绿之康源”区域公用品牌的产品达到1000种以上,品牌价值达到100亿元以上。
——加快数字农业建设,大力实施科教兴农战略。以农业发展需求为导向,提高科技支撑能力,走出一条内涵式现代农业发展之路。完善现代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打造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基地、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推进农业数字化建设、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和乡村治理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
——补齐全面小康“三农”短板,全面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坚持合力攻坚、统筹推进,为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保障。加快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进一步健全完善市、县、乡、村农村公路管理体制机制。持续推进“美丽公路”建设,加快推进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确保农村饮水安全,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强化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推进社会保障制度城乡统筹,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扎实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全面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传承发展乡村文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乡风文明为保障,大力传承弘扬传统文化,加强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突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加强乡村公共文化建设、引导社会各类人员投身乡村文化建设,形成一股新的农村文化建设力量。
——拓宽就业增收渠道,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积极拓展农民就业创业的增收空间,完善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多渠道增加农民就业创业机会,切实提升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培育壮大创新创业就业群体。大力发展县域经济,优化区域创业就业环境,重点扶持一批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产业和企业。完善创新创业就业服务体系。支持“园区+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建立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创业孵化平台。
——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夯实乡村振兴的基础。健全乡村治理工作体系。建立县级领导干部和县直部门主要负责人包村制度,进一步充实农村民生保障、管理服务力量。健全基层民主制度,推进村民自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健全以财政投入为主稳定的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制度。开展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示范,推广乡村治理创新性经验和典型案例。预防调处化解矛盾纠纷,扎实推进平安乡村建设。
提出七项保障措施
——加强党的领导。完善领导体制机制,健全党委全面统一领导、政府负责、党委农村工作部门统筹协调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把乡村振兴作为“一把手工程”,建立县(市、区)领导干部推进乡村振兴实绩考核制度。重视农村发展党员工作,着力培养一批扎根农村、奉献农村的青年党员,建立一支“不走的工作队”。关爱激励“三农”一线干部,政治上信任、工作上依靠、生活上关心,对作出突出贡献的及时予以表彰和奖励。
——强化改革引领。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贯彻落实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政策,衔接落实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政策。深化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改革,健全规范有序土地流转机制,探索建立农村土地经营权交易平台。
——健全法治保障。严格执行现行涉农法律法规,在生态建设、文化振兴、规划编制、项目安排等方面,提高规范化、制度化、法治化水平。落实乡村振兴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发挥立法在乡村振兴中的保障和推动作用。加强市场监管,规范农村市场秩序。开展法治乡镇、民主法治村创建,综合运用调解、仲裁、复议、诉讼等方式预防和化解农村社会矛盾,保障农民群众合法权益。
——落实扶持政策。牢牢把握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政策机遇,积极争取中央和省涉农政策支持,主动承接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中朝跨境经济合作区、沿边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推动重点保护政策和产业扶持政策等加速落地。鼓励农业生产与村庄建设等用地复合利用,拓展土地使用功能。
——加大资金投入。健全完善投入机制,通过预算安排、争取国家和省资金支持、发行专项债券、加强涉农资金统筹整合等措施加大“三农”资金的投入力度,支持打赢脱贫攻坚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推动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加强财政金融政策融合支持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创建工作,构建完善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支持、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投入格局。
——突出人才支撑。建立健全县域专业人才统筹使用制度、农业职业经理人制度和农村社会管理高素质人才培养制度。全面落实“乡村振兴教育服务万人计划”。加快出台涉农高校毕业生、科研院所的专业技术人员到乡村和有关农业企业挂职、兼职和离职创新创业的吸引政策。推动实施“双千”农业职业经理人培养计划,深入开展“乡村人才小高地”建设计划。
——推进项目建设。紧紧围绕“一谷一城”建设、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农业现代化等重大部署,以现代农业基础设施、产业融合发展、农业绿色发展、科技人才支撑、乡村建设等五大项目为重点,建立“三农”领域补短板项目库,谋划实施一批支撑性强、引领效益明显的重点项目。推动项目建设具体化、目标化、时序化,建立健全协调推进、督查督办等机制,确保项目有力、有序、有效推进,切实发挥项目建设的带动作用,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