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黑土地保护利用玉米秸秆翻埋现场。资料图
编者按刚刚过去的6月25日是第30个全国土地日,今年土地日的主题是“节约集约用地,严守耕地红线”。东北黑土区作为我国最大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近年来,为解决黑土变“瘦”变“薄”变“硬”的问题,各级各地农业农村部门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统筹资金,采取工程、农艺、生物等多种措施,初步形成了治理不同黑土退化问题的4大类17种“可推广、可复制、接地气、受欢迎”的黑土地保护利用综合技术模式。请看来自本报记者的报道。
“捏把黑土冒油花,插双筷子也发芽。”黑土是世界公认的最肥沃的土壤,我国东北平原是北半球仅有的三大黑土区之一。蒙、辽、吉、黑四省(区)典型黑土区耕地面积约2.78亿亩,在稳定粮食产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由于黑土地开垦以来一直处于高强度利用状态,加之重用轻养、土壤侵蚀等原因,东北黑土地正在退化,黑土层变薄,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生态功能出现退化。
为加强黑土地保护利用,2015年原农业部启动实施“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项目。截至2019年,共安排中央财政转移支付资金31亿元支持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累计实施2270万亩次。在东北4省(区)的32个县(市、区、旗、农场)开展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初步探索出一批适合不同区域特点的黑土地综合治理保护模式,并且在取得经验的基础上,开始在部分地区进行示范推广,使黑土地退化趋势得到初步遏制。
近年来,各级政府高度重视黑土地保护利用工作,2017年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六部委联合制定了《东北黑土地保护规划纲要(2017-2030年)》,并逐步推进黑土地保护法治化。东北4省(区)先后出台《内蒙古自治区耕地保养条例》《辽宁省耕地质量保护办法》《黑龙江省耕地保护条例》。2018年,吉林省专门发布《吉林省黑土地保护条例》,黑龙江省出台了《黑龙江省黑土耕地保护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今年3月,农业农村部、财政部联合印发《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行动计划(2020-2025年)》,力争到2025年,保护性耕作实施面积达到1.4亿亩。
沃土提质,让黑土地“更有劲”
盛夏时节,在吉林省公主岭市朝阳坡镇,绿油油的玉米地一望无际。自2018年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项目实施以来,朝阳坡镇大面积推广应用玉米秸秆粉碎翻压还田技术模式。2018-2019年落实黑土地保护技术面积6万多亩。
秸秆变废为宝,通过粉碎翻压还田,有效提高了耕地地力,让黑土地更“有劲儿”。据公主岭农业技术推广站土肥科科长贺宇介绍,从两年的实践效果看,朝阳坡镇黑土地土壤耕作层达到了30厘米以上,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了3%以上,产量也增加5%以上,农民尝到了黑土地保护利用的甜头。
“秸秆还田是黑土地保护最直接、最有效的技术。”吉林省土壤肥料总站副站长李德忠告诉记者,吉林试点区通过对秸秆还田采取农机作业补贴,提高了农机合作社、农业合作社等社会服务组织的积极性,一些农机合作社主动购买大马力拖拉机,缓解了试点区农业机械配套不足的现状。
辽宁省铁岭市因地制宜组装多种秸秆还田技术模式,实施秸秆全量深翻和浅混还田、水稻留茬深翻还田,实现秸秆直接还田,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耕层理化和生物性状,提升黑土耕地基础地力。连续3年实施玉米秸秆全量翻埋还田使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3%。
辽宁省灯塔市佟二堡镇东荒农场,2018年开始实施黑土地保护利用技术,2500亩水稻全部采取留高茬粉碎后翻压还田,每亩稻田氮肥用量比普通农户减少1/4。
2019年,黑龙江省完成秸秆全量翻埋还田智能检测作业面积1613万亩,同比增加47.7%;启动水稻秸秆翻埋智能检测作业,实施面积255.7万亩,秸秆还田率达到57.87%。同时,扩大有机肥施用量,在11个县开展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试点,带动全省施用有机肥1800万吨,同比增加200万吨。
绥化市绥棱县上集镇宝田村自2018年以来,全村1.5万亩水田全部采取水稻秸秆粉碎抛洒旋混还田技术,取得较好效果。7组村民李永革说:“通过2年的实践证明,渣水不多,也没有病虫害,又培肥了地力,我们老百姓非常认可!”绥棱县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项目区16.5万亩水田全部实施水稻秸秆还田,示范带动全县水稻秸秆还田61.2万亩,占全县水田面积的88.3%。
如今,黑土地正在变得更“黑”。2015年开始实施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的黑龙江省海伦市前进乡胜利村种地大户杨海军的300亩示范田里,随着持续开展厚沃增肥的黑土层保育技术模式,成效显著。黑龙江省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项目首席专家、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韩晓增介绍说,经测算,示范区内土壤耕层由15厘米左右扩容到30厘米以上,土壤有机质5年累计提高5.6%。与邻近其他农民相比较,大豆增产16%左右,玉米增产20%左右。
深翻深松,让黑土地“透透气”
“我们是黑土地保护最大的受益者,过去我们这里的土地,不抗旱不抗涝,七天不下一场雨就旱了,七天下两场雨就涝了,雨水大的年头土壤不渗汤,哑巴涝经常发生。”黑龙江省富锦市丰农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刘海江说。
通过黑土地保护,丰农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土地耕层由原来的18厘米左右,变成了现在的30厘米以上,地渗汤了,也能存住水了,抗旱也抗涝了!2019年,经受住了特大降雨量的严峻考验,获得了大豆亩产360斤、玉米亩产1400斤的好收成。
深翻深松,消除土壤耕层浅、质地黏重、透水不良、低湿冷浆等限制作物增产的不利因素,加厚耕层,降低土壤容重,协调土壤固液气三项比例,增强土壤透水保水通气能力,提高土壤缓冲旱涝能力,真正达到了让黑土地“透透气”的效果,使昔日的三江平原低湿地从中低产田变成了高产稳产田。
黑龙江省大力推行深松耕整地,充分发挥大型农机具作用,打破犁底层,增加土壤蓄水保墒能力。2018年以来,全省共投入购机补贴资金43.2亿元,支持购置大马力拖拉机、深松整地、秸秆还田等机械装备9.2万台,新增100马力以上拖拉机1.8万台,总量达5.4万台。2019年,全省耕地黑色越冬面积达到12294万亩。
合理轮作,让黑土地“缓缓劲”
辽宁省铁岭县镇西堡镇房身村铁实合作社的2300亩耕地全部采用玉米、大豆轮作模式,实施三年后改土增产效果明显。去年轮作地块大豆长势明显高于其他地块10多厘米。“持续实施轮作三年明显感觉土变肥、变厚了,大豆单产能增加25公斤左右,增产10%以上。”合作社理事长曹铁实说。
“开展耕地轮作试点,是黑土地保护的有效措施,根本目的是解决连作造成的土壤养分偏耗,实现耕地资源永续利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黑龙江省农业环境与耕地保护站站长辛洪生研究员介绍,2019年黑龙江省实际完成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面积1369.39万亩,占国家下达任务的105.3%。
在黑土地保护利用工作中,黑龙江省建立了科学的轮作制度,通过实施耕地轮作,推进种植结构调整,以大豆为中轴作物,建立米豆薯、米豆杂、米豆经等“三三”轮作制度,实现土地用养结合和各作物均衡增产增效。
为加强黑土地保护利用项目管理,黑龙江省引用先进技术细化管理。试点县(市、场)引入遥感技术监管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项目。对于轮作休耕试点补贴,试点县(市、区)将采取人工实测与卫星遥感监测相结合的方式,对试点任务面积进行核查,作为补助资金发放依据,在核实项目区地块上做到数字化监管,禁得住审查。
坡地治理,让黑土层“不流失”
水土流失是导致黑土地退化的重要原因之一。据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张兴义介绍,东北黑土区58.3%的旱作耕地坡度为0.5°-5.0°,面积2.52亿亩,主要分布在北部丘陵区和漫川漫岗地区。该区域水土流失严重,东北黑土区约80%的侵蚀沟中分布在该区域,损毁耕地500万亩以上,尤其造成耕地支离破碎,阻碍机械作业,是耕地质量下降最严重的区域。
典型黑土区大样点土壤实测数据显示,1982年第二次土壤普查至2002年,表层0~20厘米土壤有机质含量年均下降速率为5‰,而漫川漫岗北部侵蚀严重黑土区土壤有机质含量年均下降速率高达13.5‰。“因此,坡耕地保护利用应在减小或遏止水土流失的同时,提升耕地质量。”张兴义说。
位于黑龙江省典型黑土带东南端的宾县,地势高低起伏,坡耕地面积大,侵蚀沟较多。雨季降雨集中,黑土冲刷严重。项目区在省级包县专家组长张兴义研究员指导下,采用秸秆填埋复垦技术有效治理坡耕地中小型侵蚀沟。目前,已完成11条、1602.6延长米的坡耕地小型侵蚀沟秸秆填埋复垦,取得了明显成效。
据宾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孙文良介绍,侵蚀沟的治理,增加了耕地面积,保护了生态环境,防止了水土流失。去年,尽管玉米生长季雨水较大,但复垦耕地的作物没有受到内涝灾害太大影响,喜获丰收。
近年来,黑龙江省在低山丘陵和漫川漫岗黑土区,采取横坡打垄、插柳固土等措施,在机制上组建合作社统一规划治理,破题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2018年以来,黑龙江省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8631平方公里。累计投入资金2.1亿元,实施24.42平方公里坡耕地治理,以及801条黑土区侵蚀沟治理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