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热的“三夏”行将落幕。据农业农村部消息,截至6月15日,全国夏粮收获已到九成。另根据农业农村部农情调度和专家实地调查,今年夏粮面积稳定、单产提高,丰收已成定局。
事实再次雄辩地证明了在我党的坚强领导下,即使在全球遭遇新冠肺炎疫情强烈冲击的的特殊年景,我国的粮食安全依然有保障,继续实现“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
众所周知,自上世纪末以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速,农业兼业化、农村空心化、农民副业化成为新现象与新趋势,导致粮食生产也出现一些新的变数。早在1995年,美国人布朗就发出了“谁来养活中国”的时代追问。近年来,随着种粮效益低、种粮成本高、农产品竞争力不强、年轻人不愿回乡与不会种田等问题的浮现,也有不少国内人士纠结于 “未来谁来种地?”“未来如何种地?”的话题。
保障粮食安全的根基到底在哪里?日前有新华社记者撰文认为,在多年来仓廪殷实的粮库,更在广阔的田野。2019年全国粮食总产量66384万吨,第8个年头站在60000万吨以上。人均粮食占有量则超过470公斤,越来越高出世界平均水平,比1996年基本解决温饱问题时的414公斤增长了14%。2019年中国人口已突破14亿人。这个“天量”数字几乎相当于全部欧盟国家加上美国、英国、加拿大、巴西、澳大利亚以及日本和韩国的人口总和。而这一年,中国大米和小麦全年进口量仅为当年产量的1.8%和2.3%。因此,该文作者得出的结论之一是“最大的粮仓在田间”。
作为国内最权威的媒体机构之一,新华社记者的结论毫无争议,笔者对此极为认同。不过此处笔者还想说的是,在“最大的粮仓在田间”之后还要加一句,“粮仓最强的保障在农机”。
有此为证——农业农村部农机化司《全国“三夏”机械化生产快报》显示,截至6月14日,全国冬小麦主产区已机收2.7亿亩,麦收进度过八成,黄淮海主产省机收率达99.2%!
历史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农业机械是农业稳定发展和保障粮食安全的支撑力量。从当前阶段看,农业机械有五个最重要的基本属性:一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包括化解不利天气影响、抢收抢种);二是提高土地产出率;三是提高资源利用率;四是降低劳动强度;五是在如今工业化与规模化农业时代农业机械在保护生态环境方面的特殊作用,如秸秆处理机械减少秸秆焚烧、保护性耕作机具对水土的保护、节水灌溉机具的节水与水土保持功能、畜禽粪污处理设备的清洁环境与节肥环保作用等,可以说,如果没有农业机械,很多农村种、养、加等大农业领域的废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就无从谈起。
在农村劳动力日现紧张、年轻人既不会种田更不愿回乡务农的当下,以及人类越来越不愿从事强体力劳动的天性使然,没有农业机械的支撑,发展农业是不可想象的。很长时间以来,有人总喜欢争论“是农机适应农艺、还是农艺适应农机”的话题。笔者认为,随着上述趋势越发明显,这个争论的时代倾向性也已经越来越清晰,亦即农艺或许需要更好地适应农机——因为,如果不借助“农机”这个现代科技集成的终端介质、让其把“农艺”最终施展到田地间,再好的种子、化肥、农药等农资或其它农业技术都将陷入空谈。
前段时间,因受疫情袭击,很多产粮国纷纷加大囤粮力度并禁止粮食出口,粮食安全的重要性更加突显。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的经济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一针见血地指出:“对我们这样一个有着14亿人口的大国来说,农业基础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和削弱,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在任何时候都是真理。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如此严重,但我国社会始终保持稳定,粮食和重要农副产品稳定供给功不可没。”
一场疫情让我们更加明白要高度重视农业发展、抓好粮食生产,让我们更加清醒农业的“基本盘”必须要稳住、农业“压舱石”必须要夯实。而稳定农业机械化这个保障“农业基础地位”的基础,我们也需要更加认清其重要作用、需要更加重视与扶持。
去年是毛泽东同志提出“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这一伟大论断60周年,很多农业和农机部门举行了相关纪念活动。60多年的中国农业发展史雄辩地证明了毛泽东主席这一论断的英明正确性。对于各级政府和农业部门来说,重视农机化、支持农机化,更重要的是一点是要真正付诸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