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农村部、财政部日前联合印发《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行动计划(2020—2025年)》。中央财政将通过现有渠道积极支持东北地区保护性耕作发展,力争到2025年,保护性耕作实施面积达到1.4亿亩,占东北地区适宜区域耕地总面积的70%左右。
所谓保护性耕作,是以农作物秸秆覆盖还田、免(少)耕播种为主要内容的现代耕作技术体系,它能够有效减轻土壤风蚀水蚀、增加土壤肥力和保墒抗旱能力、提高农业生态和经济效益。这一体系通过在一些地区的实践,取得明显成功,技术模式总体定型,关键机具基本过关,具备在适宜区域全面推广应用的基础。
行动计划的出炉,表明对东北黑土地保护,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实际上早在2017年,国家就印发了《东北黑土地保护规划纲要(2017—2030年)》,将黑土耕地划为永久基本农田。我省则在2018年制定并颁布了《吉林省黑土地保护条例》,条例共6章63条,规范了黑土地保护、监测、建设和监督管理等行为,推动建立政府主导、承包者与经营者实施、公众参与的保护机制。尤其是按照黑土地分布情况和质量等级建立分类保护制度,包括重点保护类和治理修复类,将中部以耕地为主的典型黑土区与东部以林地、西部以草原湿地为主要特征的黑土区进行一体化保护。在土壤改良、培肥地力、水土保持、表土剥离、盐碱地治理、防风固沙、河湖连通、污染监测及防治等方面将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条例还把每年的6月25日确定为吉林省黑土地保护日,并于当年7月1日起生效,成为我国首部黑土地保护的地方性法规。为黑土地保护确定了具体标准,意义重大。
作为地球上珍贵又稀有的土壤资源,黑土地是最适宜农耕的土地。目前地球上仅有包括美国密西西比河流域、乌克兰大草原和我国东北黑土区三大块。我省黑土地居于东北黑土区的核心区域,面积达1.05亿亩,占东北黑土区总面积的23.3%,是我省农业生产安全的根本保障。提出保护,是因为多年来的重用轻养,已经让黑土地的承载能力亮起了红灯。有数据显示,现在东北黑土区耕地的黑土层平均厚度只有30厘米左右,比开垦之初减少了约40厘米。耕作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下降1/3,部分地区下降一半。
作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我省的粮食产能对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意义重大。如果土地质量持续下降,不仅粮食生产无法保证,也会对整体农业生态环境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研究资料表明,黑土地上蕴含着丰富的农、林、水、生物环境和资源,与广袤的长白山区构成一个庞大的生态系统。黑土层流失,会导致东北黑土区生态调控能力、抵御灾害能力、综合生产能力下降,因此,一旦黑土地不黑了,我省的生态环境也会亮起“红灯”。所以,需要休养生息的不仅仅是黑土地,还有孕育黑土地的生态环境。
安全的土壤也是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防线,其质量状况直接关系到民生福祉。通过保护性耕作,既可以改善土壤有机质含量,控制水土流失,包括治理秸秆焚烧,保护环境,还能节支增收。正如文学名著《飘》中所说:“土地与明天同在”。保护好黑土地,就是保护我们的家园;保护好利用好黑土地,是生活在黑土地上的我们,不容懈怠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