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中有粮,心中不慌。解决好14亿人的吃饭问题,始终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当前,在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中,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是我们实现“双胜利”的关键环节。眼下正是春耕春管的关键阶段,我们更要抓好农业生产、抓紧农事活动、抓实农民脱贫致富,让科技新风在广袤田野吹绿一幅幅“春耕图”。
农时不等人,春耕正当时。在我国,春播粮食面积占全年粮食面积的一半,事关两季收成。习近平总书记对春季农业生产工作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强调“不失时机抓好春季农业生产”“越是面对风险挑战,越要稳住农业,越要确保粮食和重要副食品安全”。春光渐浓,春耕备耕已从南到北陆续展开,但疫情尚未结束,冲击和影响仍然存在。如何做到防疫春耕两不误,就要加快规模化、机械化、智能化等现代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充分释放新技术活力,在希望的田野上传播科技绿意。
“慧农机”加速跑,让春耕效率更快。开展春种春管,必须打好“天时”与“人和”的组合拳,既要抢抓“一雷惊蛰始”的关键时节,更要挥洒“汗滴禾下土”的辛勤汗水。面对粮食、蔬果和重要农副产品的庞大市场需求,单纯依靠传统人工作业,难以实现供需平衡,农机则成为种地“好帮手”。从水田,小麦田到池塘,农机应用的范围越来越广;从旋耕机平田,无人机喷药到直播机撒种,农机具备的功能越来越全;从智能拖拉机每10亩地能多种出半亩地到智慧农业平台APP足不出户看长势,农机带来的便利越来越多。可以说,现代农业体系就是科技搭台,农机唱戏,代替农户高效作业。全国各地投入春季农业生产的农机具总量预计超过2000万台套,要加快推广使用,落实购置补贴,强化网上培训,让农机活跃在春耕田野。
“慧农技”促发展,让春耕质量更高。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上,产量是基础,质量是关键。新冠肺炎疫情下,我们更加重视“吃出来的健康”。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人民群众从“吃得饱”到“吃得好”的小康标准,体现为农业领域“有没有”向“好不好”的质量转变。一方面,优化生长环境。今年,东北地区保护性耕作面积将超过4000万亩。据估算,实施保护性耕作5年后,表层20厘米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10%,农业生产更加生态友好,实现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提升水平质量。一改过去大水漫灌,“打点滴”式管理,减少1/3水肥,还原自然发展过程,让产品更营养健康。强化“慧农技”应用,就是把技术用在刀刃上、点子上,让农业真正扎根自然沃土,让技术成为滋润成长的“及时雨”。
“慧服务”助升级,让春耕生产更强。受疫情影响,今年春耕备耕工作面临着不小的压力,尽管各地出台政策保驾护航,各部门组织人员去田间地头指导,但在精准服务、及时高效上仍存在“最后一公里”没有打通。正因如此,为农业插上“智慧翅膀”意义重大,让数据多跑路,让农户少跑腿,更多“田保姆”在春耕一线提供优质服务。微信下单、网约农机等“云”耕模式如春潮来袭,农业农村部推出“农机直通车”等全国农机化信息服务平台,在线对接需求,有序引导农机作业服务。“互联网+农业”的深度融合,打破了农机使用上的时空限制,让春耕生产始终“在线”。农业农村部大力实施农民手机应用技能培训,已累计培训农民逾3000万人次。“指尖上种田”省力省心又省钱,提供定制农活、耕种、打药、施肥等服务,成为春耕生产的“科技钥匙”,打开高质量发展新画卷。
春耕抢农时,科技助农事。我们要让“慧”风劲吹,带动新技术落地,助力农业产业升级,为战胜疫情注入更加强劲的信心与力量,为全年粮食丰收打好基础,更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更坚实的物质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