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春三月,秦伟杰基地里2000余亩西蓝花已陆续采收完毕。来不及仔细回味庆收喜悦的他,马不停蹄筹划安排着下一轮耕种的作物。秦伟杰家住浙江省余姚市,身为当地康绿蔬菜专业合作社社长的他,已是业内小有名气的行家里手。他计划继续种植毛豆。
西蓝花秸秆粉碎、土地翻耕等毛豆种植前的准备工作,需要借用不少农机帮忙。然而,今年的情况让秦伟杰心头一紧: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最近农机手用工不足,农机资源也比较紧张。他跑了不少地方,都找不到足够的农机。眼瞅着最佳播种时间一天天过去,秦伟杰联系了当地农业部门——没想到,一批农机很快就开到了他的基地里。
秦伟杰收到的这批农机,在当地被称为“共享农机”。面对今年特殊的春耕形势,余姚成立了农机互助作业队,对700余台维修保养完成的农机进行统一调配。农户可通过微信、电话等多种方式预约“共享农机”,一般情况下次日即“送机上门”。“有本地相对空闲的农机手来为我们服务,一边粉碎西蓝花秸秆,一边耕地。一台机器一天能粉碎几十亩的秸秆,算是解决了基地目前面临的最大麻烦。”秦伟杰说。
在疫情防控期间,面对春耕农资供应和劳务用工等难题,“互助”成为多地春耕生产的重要思路。在距离余姚1000多公里外的山东省济南市平阴县,包了5亩地的种植户王义军跟其他4户村民一起组成农业生产互助组,仅用5天就种完了五家共20亩马铃薯。“农时一点没误。”王义军说。
“春播季节,相互有需要的邻居组成互助组,有人的出人,有机器的出机器,相互帮衬着把马铃薯种下去。”孝直镇农业办主任孙久明说。互助组确定了系列互助规范:有发烧症状和正在隔离的人员不能参加;下地干活必须佩戴口罩;回家必须消毒。目前镇上5万亩马铃薯已陆续播种完毕,与往年农时相差无几。
如今,在农业生产中不乏新技术的身影。在位于洞庭腹地的湖南省南县,金之香米业技术负责人王敏在办公室查看公司生态核心基地的情况:“土壤温度14.6℃,大气湿度81.8%,水盐0mg/L,今天的天气和田里的水质很适合虾苗成长,但是水稻插秧还得再等等,土壤温度显示20℃时就可以开始了。”
“有了系统助力,农民种田就像装上了千里眼、顺风耳。”南县科工局驻企联络员伍万中说,在疫情期间,物联网发挥了大作用,在家就可以了解农田动态,有的大户还安装了自动化水位调节等装置,实现了“足不出户,不误农时”。
农业农村部信息显示,目前农业部门已开通“春耕农机线上服务站”,支持和引导各地开展“不见面”服务,为各类农机社会化服务主体提供“农机直通车”等信息化平台,满足其在线对接作业服务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