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全民防控新冠肺炎的阻击战、复工复产的保卫战,正处于吃劲激烈的鏖战期;而农机行业的一场大战役,以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出部署战斗的号令为标志,已在东北四省区全面进入战斗状态,也必将会辐射影响整个农机行业。这场大战役就是一号文件确立提出的“启动实施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行动计划”。
四十年前,笔者走出校门参加的第一个农机具试验,就是母校原吉林工业大学与地方在榆树县环城公社开展的保护性耕作前身少耕法的试验,初识一种新耕法。四十年后,纵观国际上发展保护性耕作取得的伟大成就,回看前些年原农业部组织的保护性耕作推广示范积淀的经验,结合近十余年来东北研发推广保护性耕作的不懈实践,必须对国家层面今年开始组织实施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行动计划,从更高的站位、更宽的视野、更全面的方位,深刻认识其重大的战略意义,是农机行业的重大事件,区域实施,影响全国,不仅会给下滑中的东北农机市场带来的新机遇、新亮点,也会引领农机行业的转型升级,哪家农机企业主动置身于实施保护性耕作的攻坚战与持久战中,就会赢得企业的新发展。
对“行动计划”大战略的认识
有人说,不就是对一个单项农机化技术推广实行作业补贴吗,并且仅在东北区域实施,对农业发展影响有多大,与整个农机行业有多大的关联度?
在东北实施黑土地保护性耕作行动计划,同十年前原农业部在全国组织启动实行的农机深松作业行动相比,无论从保护性耕作技术本身与土壤、耕作、栽培、植保、收获和农机等相当科学技术的关联度,还是这次行动计划出台的背景、现时的环境、投入的强度、部署的细化程度,都有重大的区别与不同。这是国家在农业上布局的一个大战略,是着眼于农业的可持续性而采取的是局部突破带动全局的重大举措。为此,必须要对“行动计划”大战略的深刻内涵和重大意义,有一个充分全面的认识与深入的理解,才能指导我们的行动。
概括讲,实施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行动计划,这是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巩固东北国家粮食“压舱石”地位的重要举措。从过去五年创世界玉米高记录的实例,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已成为创造玉米高产的主流耕种方式,而常规耕种越来越难以赶超。这表明粮豆高产耕种技术向保护性耕作发展已不可逆转。
这是为防控黑土地“疫情”蔓延扩散的科学施策。这是向农业绿色生产方式转变一个重要的切入点,正如马克思指出,“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采用保护性耕作全程机械化,就是农业绿色生产方式的硬核。
这是落实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推进侵蚀沟治理”的有效手段之一。在保护性耕作地块,通过苗期深松作业,从吉林省等地已显现起到了减少田间侵蚀沟。这是搭建起引领小农发展现代农业的有效措施。
这是东北区域布局,先行先做,实现突破,积累经验,推向西北、华北等全国的重要实践。这也是示范带动农机化与农机装备转型升级的示范探索。
对“行动计划”带来大市场的分析
启动实施东北黑土地保护耕作行动计划,对农机市场影响几何,拉动引领作用能有多大?这是农机行业最为关切的问题。
笔者前几年曾在农机360网上,对农机深松、秸秆综合利用政策出台后,给机具带来的机会做出了与实际需求基本吻合的预估。
农业农村部形成的《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国家行动计划(2020—2025年)》,还没有看到全部的文本,根据已经公布的用5~6年,在东北适宜地区实施高质量保护性耕作面积0.09亿hm2,占比达到70%等信息看,保护性耕作系列机具,这将是由政府引领推进一个具有可持续性的农机市场。对近期市场的总体预估是:
1.保护性耕作需求的主要系列机具:重点是免耕播种机,并且主要是牵引、重型免耕播种机,以两行机为主体;秸秆集行机、秸秆粉碎还田机、苗期深松机、条耕机、条旋机、联合整地机等机具。
2.主要机具市场容量:按照实施六年的行动,到2025年保护性耕作面积达到0.09亿hm2推算,如果每年两行、四行兔耕播种机,平均单台分别能够完成作业面积60h㎡、120h㎡计算,大中小型免耕播种机需求数量,大体应达到12万左右,现有保有量2万多台,还需新增加约10万机具,以单体行数计算每年平均约增加4万个单体,即相当于2万台两行免耕播种机。2020年条耕机、秸秆还田机、秸秆归行机、苗期深松机总量也会超过万台。
3.对市场的拉动:预计2020年保护性耕作系列机具产品,从机具增加台数和对拖拉机需求数量的带动,同时考虑作业补贴对农机需求的间接拉动作用,去掉影响常规机具的销售份额,全年东北四省区仅可归类于保护性耕作形成、带来的新增农机销售额约超过15亿元,预计占四省区农机总销量的8%以上,对市场向上拉动作用是十分明显的。
对整个农机市场的影响和带动,待“行动计划”文件和相关配套政策正式发布,再进行分析探讨。
“行动计划”必须拿下的攻坚战
对标对表黑土地保护性耕作行动计划这个大战役的任务目标,这是一场持久战、是必须要攻拿下几个关键的硬战、攻坚战,才能赢得整个战局的全面胜利,实现布局这一大战略的初心与使命。
攻坚战一:坚持技术模式标准与执行的攻坚战。
这是第一难啃的硬战,也是必须要攻克下的攻坚战。在东北推广保护性耕作,主要目的是保土保水、减少风水蚀、优化土质,从而保护黑土地,同时节本增效。在实施最初几年的技术模式标准,需要考虑各地实际出发,兼顾与农民原有耕作习惯适当结合;但是必须要坚持把握住技术的硬核,即秸秆覆盖还田与秸秆的管理。为防控黑土地“疫情”的蔓延扩散,为黑土地带上防护的“口罩”,在此基础上进行免耕播种。为此,要防止出现把播前沒有玉米等留茬、或没有一定数量的秸秆覆盖于地表,而仅仅是秸秆还田,或使用免耕播种机播种等作业,都视为“保护性耕作”,都往这个“筐里”装,这样会影响保护性耕作的实施效果,并且会误导市场需求。
攻坚战二:一以贯之坚持秸秆禁烧的攻坚战。
皮之不存,毛之焉附。秸秆覆盖还田是保护性耕作极为关键与重要的一环,没有一定数量的秸秆覆盖和留茬,就失去了保护性耕作的真正意义,所以把秸秆留在田里,是必须要拿下的攻坚战。2019年以来,四省区都相继出台了十分严厉的秸秆禁烧的规定,然而2020年一旦到接近播种期,大量的秸秆还在地里,假如以突发疫情发生情况特殊为由,可以分时间段焚烧;再加上不少地方划定了禁烧区和限烧区,实际上限烧区中有相当一部分地块应用保护性耕作技术,应当划定为禁烧区,可是没有这样规定。限烧区一旦放开烧,城门失火,殃及鱼池,一些保护性耕作的地块如果不采用特殊的防控措施,也会被点燃。没有秸秆的地块仍进行免耕播种作业,那使保护性耕作的作用与效果大打折扣了,各种保护性耕作机具需求量也会受到影响。这一问题,不是农机作业使用者能够解决的,必须要有各级政府不放松、不松口禁烧的管控,不能前紧后松,一以贯之坚持到播种全面铺开。
攻坚战三:保护性耕作系列机具产品研制的攻坚战。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保护性耕作不单单需要免耕播种机,在免耕播种机方面国内产品相对比较完善差别,可以满足现阶段作业的要求;而其它作业环节的配套机具,包括秸秆整理机具、种床耕整机具、苗期深松施肥机、玉米机的割台与秸秆处理与保护性耕作相适应等机具,尚还都是明显的短板,产品供给跟不上需求。
笔者认为,条带耕作技术模式,是东北最具市场发展潜力和农民欢迎的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不少企业也在进行相关条耕机具的开发,并有少量投放市场。从对国内现有条耕机具研制思路了解的情况看,仅仅是改善了秸秆覆盖下免耕播种种床条件问题,而仍然存在着横向耕动土过宽、纵向耕作过深、对土壤过于细碎化的耕作。从长期看,根据玉米生长适宜的土壤耕层结构、全田面减轻风水蚀、保护土壤中蚯蚓等生物,使土壤更加优质与健康的保护性耕作机具设计研发的取向,必须要转变目前动力驱动式条耕机的设计研制思路,才能以先进的机械装备,支撑保护性耕作健康发展。
攻坚战四:机具与作业补贴设计管控的攻坚战。
补贴同样是一种双刃剑,要设计科学合理、操作执行容易落地,才能发挥财政政策的刺激与杠杆作用。
一是机具累加补贴要避免出现“非良机驱优质机”问题。据悉,有关方面正在研究制定对重型免播种机搞一定比例累加补贴。这对购机农民确是一件好事,但是有一个补哪些机型问题。近二百种进入东北四省区补贴目录的免耕播种机品种,作业质量、机具结构、机体重量,特别是实际销价参差不齐,差别较大。如果实行累加补贴比例过大,就可能出现有的产品实际销价低于补贴总额,农民不但不用拿一分钱,甚至有可能出现倒返钱。前些年有的地方就曾出现过类似累加补贴,由于缺乏对机型评定列入的标准,结果就出现了“劣币驱良币”,差机、廉价机驱优良机的情况。在免耕播种机累加补贴上,应当考虑防止出现拖拉机“大马拉小车”,甚至“套补”类似问题的再现。那样,就会严重保护性耕作机具市场的健康发展。为此,机具累加补贴标准,可考虑采取先作业后补贴,以当年实际作业量作为补贴标准,以作业质量监测仪面积数据为依据,对达到一定作业面积数量的机具再启动给予累加补贴。
二是作业补贴标准,要鼓励支持秸秆全覆盖还田;在作业验收工作中,尤其是人机结合,或者完全人工核检,基层部门作用尤为重要。在各级顶层办法设计时,必须要充分考虑给予基层必要条件的支持,尽可能减轻其承担的责任与风险,以充分调动和保护好他们在“行动计划”中工作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