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恩江灌区的高标准水稻农田。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举措。随着我国人口增长和城镇化不断发展,人多地少、耕地面积相对不足的矛盾日益凸显,高标准农田建设有助于集约高效利用耕地,提高粮食产能,从而将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截至2018年底,全国累计建设高标准农田约6.4亿亩,2022年全国将建成高标准农田10亿亩,届时稳定保障粮食产能在1万亿斤以上,约占我国粮食总产量的80%。近年来,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成效显著,农田基础设施配套日益完善,生产条件有力改善,农田抗灾减灾、旱涝保收能力提高,灌排和交通体系更加完善,有力地促进了农业节本增效和农民增收。
打造乡村振兴的重点工程,离不开真金白银的投入。几年来,中央和地方统筹整合大量资金,多渠道增加资金投入用于高标准农田建设。仅中央财政2019年农田建设资金共投入近860亿元,支持建设高标准农田8000万亩。
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资金投入机制如何?近年来取得了哪些成效?下一步的工作着力点在哪里?记者带您探索高标准农田建设背后的投资秘钥。
多个渠道引水、一个龙头放水——
整合中央地方财政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
做好资金保障,对于高标准农田建设至关重要。
钱从哪儿来?2019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加强资金整合,创新投融资模式,建立多元筹资机制。11月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建立健全农田建设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加大土地出让收入和地方政府债券对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支持,采取多种方式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建设。
近年来,各地积极优化地方财政支出结构,采取投资补助、以奖代补、财政贴息等多种方式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2010年以来,江苏省各级财政累计投入用于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达330亿元。各地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地方财政投入,按中央资金的1:1比例配套,其中省级配套不低于80%。同时,通过目标考核、奖励建设任务等激励措施,引导市县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南通市先行探索整市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途径,多元化筹措资金,加大建设投入,提高建设标准。2017年以来,全市共投入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41亿多元,其中省级以上资金17亿元、市县财政投入近15亿元、社会融资9亿元,按照每亩不低于2500元的标准进行投资建设,结合耕地占补平衡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实现资源换资金。
今年7月,江西省积极创新资金筹措方式,国内首创通过发行高标准农田建设债券,募集资金近30亿元用于高标准农田建设。江西省拟于2020年建成2825万亩高标准农田,每年需统筹整合资金约90亿元。专项债券的发行,有利于防范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破解资金筹措难的问题,保证了高标准农田的建设质量。
钱该怎么花?今年5月,财政部、农业农村部联合印发了《农田建设补助资金管理办法》,明确中央财政农田建设补助资金按照因素法测算分配,具体包括基础资源因素、工作成效因素和其他因素,其中基础资源因素权重占70%、工作成效因素权重占20%、其他因素权重占10%。中央财政补助资金主要用于土地平整、土壤改良、灌溉排水与节水设施、田间道路、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农田输配电、损毁工程修复和农田建设相关的其他工程。据悉,近期国家发展改革委也拟会同农业农村部制订出台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相关管理办法,进一步加强和规范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资金管理工作。
为统筹用好相关渠道的农田建设投资,今年农业农村部颁布了《农田建设项目管理办法》,要求各地进一步规范农田建设项目管理,统筹整合各个渠道的农田建设资金,落实中央提出的高标准农田建设统一规划布局、统一建设标准、统一组织实施、统一验收考核、统一上图入库的要求,提升资金整体使用效益。
从“靠天吃饭”到“旱涝保收”——
粮食产量明显提升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统计数据显示,建成后的高标准农田,耕地质量一般提升1~2个等级,粮食产能平均提高10%~20%,亩均粮食产量提高约100公斤。
由于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支撑,江苏这一传统的“鱼米之乡”,丰产丰收不再是靠天馈赠,而是成为农民手中“稳稳的幸福”。当前江苏全省已形成多片10万亩以上连片的高标准农田粮食生产基地,吸引了江苏农垦、上海光明等一大批龙头企业落户项目区,项目区粮食生产规模经营比例达60%以上,农机化水平达90%以上,以占全国1.1%的土地,产出占全国5.6%的粮食。
在产粮大省河南,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了农业转型升级速度,有力地促进了节本增效和绿色发展。近年来,河南省实施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建设工程,规划建设一批百亩方、千亩方、万亩方粮田;分三批选定产粮大县开展省级示范点建设,集中打造21个样板工程,通过示范引领带动农田建设。当前,全省农田亩均节水、节电率分别达到24.3%和30.8%,化肥、农药施用量分别减少13.8%和19.1%。
从各地实践看,与建设前相比,高标准农田流转亩均年租金收入普遍增加约200元,亩均节约人工、肥料、农药等投入成本300~400元,综合收益亩均增加约500元,还增加了当地农民就近务工获得劳务收入的机会。
摸清家底、加强管理——
开展专项清查工作加大资金保障力度
从各地实践看,高标准农田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但由于我国农业基础设施薄弱、防灾抗灾减灾能力不强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现阶段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还存在着底数不清、质量参差不齐、资金整合不到位等问题。高标准农田建设亟须加强顶层设计,构建集中统一高效的管理新体制。
据了解,农业农村部将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切实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的意见》要求,全面履行好农田建设集中统一管理职责,切实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管理工作,配合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强资金管理,全面实施绩效管理,建立农田建设资金预算编制、执行和监管全过程绩效管理运行机制,实现预算和绩效管理一体化,强化绩效评价结果的应用,合理分配、使用和管理农田建设资金,全面摸清已建高标准农田数量、质量和管护利用情况。
同时,农业农村部牵头加快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专项清查工作,指导和督促各地深入开展“十二五”以来高标准农田项目专项清查。在此基础上,推动有关部门加强财政投入保障,鼓励各地创新投融资模式,完善新增耕地指标调剂收益使用机制,积极拓展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投入渠道,并指导地方健全工程管护机制,切实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管理工作,持续提升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