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中旬,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山东时指出:“农业大省的责任首先是维护国家粮食安全。”要求山东“把粮食生产抓紧抓好,把农业结构调活调优,把农民增收夯实夯牢”。
资料图
7月13日,捷报传来:据国家统计局公告,山东2019年夏粮播种面积6004.05万亩,比上年减少85.88万亩,减1.4%;亩产425.26公斤,比上年增加19.31公斤,增4.8%;总产510.66亿斤,比上年增加16.21亿斤,增3.3%。总产量和平均亩产均创历史新高。总产量首次突破500亿斤,平均亩产比历史最高水平增加17.24公斤。
今年6月,亩产800公斤以上的冬小麦高产典型在齐鲁大地多处出现。据全国农技服务中心组织实收测产,泰安市岱岳区、淄博市桓台县和烟台市莱州市的小面积高产攻关田亩产分别达到828.7公斤、835.2公斤和840.7公斤,成为全国冬小麦单产新纪录。
成绩面前,山东省委农办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厅长李希信的总结颇显理性:多年来,山东农业农村部门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各项决策部署,坚定扛起农业大省责任,切实强化粮食生产管理,切实推行“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加快培育新型粮食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组织,加快落地绿色高效增产技术,为深挖粮食产能持续加码,为保障粮食安全保驾护航。
“藏粮于地”打基础:划定5200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整合资金打造高标准农田
今年夏收时节,记者乘车穿行在齐河县的“80万亩粮食绿色高质高效创建示范区”,在金黄色的麦浪中,平整的机耕路、标准化的水渠和林网点缀其间,每50亩一眼机井、每200亩一个生产网格,走上大半个小时也望不到头。“看不见的还有每5000亩一支专家队伍和每5万亩一个集气象、墒情、虫情信息测报于一体的服务站。”同行的县农业农村局人士说。
据介绍,自2015年开始,齐河采取集中整合项目资金和县乡财政投入相结合的方式,累计投资近10亿元,推进“粮食绿色高产高效创建示范区”建设工程,并重点打造提升30万亩核心区基础设施的承载能力和产能水平,确保实现“田成方”等八大生产功能。
记者又来到位于胶东半岛的平度市,该市124万亩土地,于2018年划为山东省粮食生产功能区。“有了功能区这个平台,我们就可以完善粮食和农业宏观调控方式,整合以农田建设项目为主的各类资源强化功能区产能建设,更好地调动和保护农民发展粮食生产的积极性。”副市长徐广举说。
据省农业农村厅有关负责同志介绍,选择优势区域、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整合资金打造高标准农田,是贯彻落实“藏粮于地”战略、切实保障粮食生产产能的“硬抓手”。自2017年推进功能区划定以来,山东切实按照“水土资源条件较好、坡度在15度以下、相对集中连片、农田灌排工程等农业基础设施比较完备、优先选择已建成或规划建设的高标准农田”等条件,推进功能区划定工作。
到今年年底,山东将完成5200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的划定任务,并已在划定的功能区中率先推进各类涉农资金整合和统筹使用,探索开展粮食生产规模经营主体营销贷款试点、农产品价格和收入保险试点等。截至目前,山东已累计整合新增千亿斤粮食、高标准农田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水利等项目,撬动地方各级投入,建成达到“旱能浇、涝能排”等条件的高标准农田达5000多万亩。
“藏粮于技”是关键: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推广成套高效栽培技术
谈到今年山东夏粮丰收的原因,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栽培岗位专家、山东省农科院研究员王法宏说:“天帮忙、人努力,除气候条件总体有利和病虫害相对较轻等因素外,依靠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先进农业科技成体系的推广应用是关键。”
对冬小麦生产而言,七分种、三分管,播种质量是决定产量的关键因素。自中国工程院院士、山东农业大学教授余松烈上世纪90年代首推精播高产栽培技术以来,山东一直在这一方面戮力攻坚。“这款碎土整平二次镇压精播机械,实现了深耕、施肥、碎土整平、播前镇压、宽幅精播和播后镇压一次完成,落子均匀、深浅一致,苗全苗齐苗匀苗壮,夯实了丰收基础。今年应用这款机械的种粮户,普遍增产幅度在200斤以上。”王法宏说。
省农业农村厅种植业处处长杨武杰介绍,应用一套先进的播种机械,可以确保“精准施肥+深松免耕+宽幅播种+播后镇压”等技术迅速落地,这就是农机农艺融合的威力。同样,大穗型品种的田间管理要点是什么,多穗型品种如何拿高产,优质高筋品种如何保障产量等问题,则是良种良法配套的范畴。对此,山东应用农业科技研发推广“协同创新”理念,建立以农技推广部门为主,科研单位、农业企业和新型种粮主体等共同参与的“一主多元”推广机制,并鼓励多渠道开展产学研联合,推广成套高效栽培技术。
位于泰安市岱岳区的一处占地600亩的粮田,是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粮食丰产增效科技创新”重点专项山东省项目区的试验田之一。今年,山东省农科院、山东农业大学、泰安市农科院、禾元种业公司等10多家科研院所和企业在此联合攻关,集中展示了不同品种对比试验、不同播种机具对比试验、不同播量对比试验、麦玉周年滴灌/微喷水肥一体化试验、麦玉“双晚双减”绿色高产高效技术模式等47个小麦新品种和8项成套高效栽培技术,已成为种粮农户眼中的科技殿堂,发挥了农技推广的“灯塔效应”。
“新型主体”唱主角:规模化种粮户和社会化服务组织成为推动增产的中坚力量
在地处渤海岸边的寿光市,台头镇前赵埠村种粮大户李海红这两年的心情格外敞亮:“2017年咱用上了水肥一体化设备,种粮就成了轻松愉快的事儿。耕种管收咱购买合作社的服务,连续两年亩产都达到1400斤,订单价每斤1.35元,一季夏粮亩均毛收入就有一千七八。”
在地处山东最西端的东明县马头镇,麦丰小麦种植合作社理事长马国兴则带领社员引进了山东省农科院的“济麦22”“济麦229”等良种,推广了富硒小麦种植标准化栽培等技术,不仅为合作社装上了强劲的“科技芯”,还可为周边农户提供播种、植保、机收、烘干、加工等环节的托管服务,年服务面积可达5万亩,带动小麦产量近年来稳定在亩均1100斤以上。
采访发现,山东很多规模化种粮户,在追求高产的路上孜孜不倦,主动应用秸秆还田、深松整地、宽幅精播、播后镇压、浇越冬水、统防统治、一防双减、水肥一体等先进技术,粮食产量普遍比周边农户高出二三百斤。同时,以各级供销社、农机类合作社等为代表的社会化服务组织,在粮食生产专业化服务上大显神威,特别是在播种、植保、收获、烘干等关键环节,通过应用先进高效机械搞服务,实现了先进技术“一推一大片”,得益于此,很多种粮农民在农忙时节反而当起了“甩手掌柜”,不仅提高了田间管理质量,还大大降低了劳动强度和种粮风险。
得益于此,山东大型高效联合收割机、高速精量播种机、植保无人机等粮食生产高端智能农机装备数量不断增加,深松整地、种肥同播、高效植保等先进绿色技术得到有效推广。据统计,今年山东的6004.05万亩夏粮中,玉米秸秆还田面积4161万亩、深耕深松1520万亩、规范化播种3647万亩、宽幅精播2736万亩,各项关键技术落实面积均比上年有所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