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保护性耕作是实现农业稳产增产的重要举措,是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有效途径,是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在吉林省大力发展保护性耕作,就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也是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具体措施。
发展保护性耕作的重要意义是把农业稳产增产、节本增效、节能环保三个环节统筹,将经济、社会和生态三个方面效益兼顾,使农机和农艺、技术与装备等要素紧密结合,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根本原则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明理念,实现了传统耕作制度重大变革。
2002年以来,我国保护性耕作面积已达3062万亩,年可增产粮食40多万吨,节省灌溉用水12亿立方米以上,节省用工1.2亿多个,节约生产成本9亿多元,节本增收总效益约15亿元,减少水土流失3000多万吨,减少农田扬尘60多万吨,减少CO2等温室气体排放量125万多吨。
进入新世纪以来,吉林省的保护性耕作技术发展很快,梨树、通榆、镇赉、大安、洮北等县(市、区)都有较大的面积和独特的模式。2008年全省旱田保护性耕作面积已经发展到30多万亩,深受基层干部和农民的欢迎。2009年吉林省发展保护性耕作的关键词:
1、技术体系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人们习惯于用旋耕灭茬起垅然后播种的传统耕作方式从事粮食生产。这种生产方式形成的赤祼的田面极易造成面蚀,10-15公分的耕作层不保水也不保肥,犁底层逐渐加厚,农作物根际分布范围小,根系活力差,对化学肥料的依赖性逐年增强。农民燃烧作物秸秆大量向空气中释放温室气体,而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则迅速下降。这些问题应该怎么解决,这种耕作方式是不是作物生长发育所需要的理想土壤条件,人们却很少去思考。
农作物生长发育的理想的土壤条件是:平、齐、松、碎、肥、潮、暖,这样才有利于作物根系的良好发育,也是水、肥、气、热诸肥力因子的良好组合。在粮食作物生产中,要重点解决以下问题才能创造高额产量。一是保证全苗,可以用免耕播种、机械播种来实现;二是防止草荒,可以用化学药剂除草解决;三是要打破坚硬的犁底层,加深耕作层,用深松或耕翻解决;四是要提高水分利用率,用深松或耕翻蓄水、田面覆盖保墒解决;五是防止风蚀,用作物高留茬、秸秆覆盖解决;六是要增加土壤有机质,用根茬、秸秆还田解决;七是要提高肥效,用深施肥解决;八是要增加边际效应,可以用大垅双行种植形式解决;九是要防止倒伏,用苗带重镇压、加深耕层来解决;十是要增强作物根系活力,用加深作耕层、保持行间疏松来解决。上述解决高产问题的技术措施如果归纳总结起来,就是完整的旱田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在该省中西部大力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原因。
2、保护性耕作带
吉林省是商品粮主产省,应该首先在玉米和水稻等主要粮食作物上开展保护性耕作。根据该省农田的基本情况,可以规划成四个保护性耕作带。一是西部干旱灌溉地区旱作保护性耕作带。大致是从松原市经长岭县至双辽市这条线以西以北地区,以前是半湿润地区,近年来年降雨量已经低于400毫米,成为半干旱区,并且春旱严重,需要坐水播种的地区。主要应推广播种前灌溉底墒水,苗期深松,秸秆还田覆盖等保护性耕作技术。二是中部雨养农业旱作区保护性耕作带。是松原市--长岭县--双辽市一线和中间部分,是松辽平原的腹地,黄金玉米带的核心区,是吉林省雨养农业的粮食主产区,主要推广免耕播种、化学除草、深松深施肥、大垅双行平作、高留茬、秸秆还田、机械收获等保护性耕作技术。三是东部坡耕地旱作区保护性耕作带。是舒兰市—吉林市—磐石市—东丰县连线以东以南地区,是山区和半山区水土流失严重的坡耕地,主要推广留茬免耕、垅侧播种等保护性耕作技术。四是富营养化水田区保护性耕作带。主要是在沼泽土、草炭土等营养物质富集、正常耕翻还原性过强的水稻田中实行免耕轻耙保护性耕作技术。
3、六个结合
目前全世界保护性耕作的作物已经有七十多种,面积达到24亿公顷。该省要加快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步伐,要做好六个结合。一是试验示范与技术推广相结合,先抓试验点,典型引路,试验示范,由点到面,技术模式成熟以后再推广到面。二是政府引导与农民主体相结合,政府领导要重视,要拿出资金扶持试验示范和典型引路,推广保护性耕作的主体是农民,要改变农民的传统耕作意识和种植习惯,讲科学,重实效,用有说服力的事实教育农民,扩大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应用。三是农机技术与农艺技术相结合,充分运用现代科技与现代装备的综合体—农业机械作为先进生产力,创造适合作物生长发育的土壤环境条件,同时,在品种选用、植物保护、施肥、收获及种植制度等方面要充分考虑农艺技术与农业机械的结合,建立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四是多元投资与捆绑扶持相结合,保护性耕作是一项综合技术,这项技术的推广应用也需要在资金投入、扶持政策、试验示范、机具研发、政策性保险、观念转变等多方面给予支持,要充分运用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农资补贴、作业补贴等惠农政策进行扶持,加快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步伐。五是保护性耕作与发展旱作节水农业相结合,特别是该省西部的中低产田,干旱是粮食产量的主要制约因素,要积极推广免耕播种、深松蓄水、根茬秸秆还田、田面覆盖等保护性耕作技术,增加土壤中的有机质,增强蓄水保肥能力,提高作物的抗旱能力。六是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相结合,以西部半干旱地区为重点,以防止风蚀和干旱为主要目标,以深松和秸秆还田为主要措施,加快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带动全省各保护性耕作带的发展。
4、技术模式
根据该省主要作物和农田特征,该省可以确定五种保护性耕作模式。即,玉米大垅双行保护性耕作模式;玉米等行距沟台互作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玉米垄侧播种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水田免耕轻耙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山区坡耕地留茬免耕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
5、支撑体系
快速推进保护性耕作技术,要建立三大支撑体系。一是技术创新体系。以机艺结合为突破口,创新种植制度,把旱作节水、交替休闲、机械作业、深松轮翻、秸秆还田等创新技术有机结合,形成适合东北自然气候特点的新型种植制度和技术体系。二是机具保障体系。利用国家购机补贴政策和在吉林省开展全程农机化示范区建设的契机,结合发展保护性耕作的实际需要,从提高农机综合作业率的角度出发,加强大中马力拖拉机及其配套农具的购置和配置,提高机具配套比,提高作业效率。三是综合服务体系。依托全省700多个各级农机站和5000多科技人员,建立法规宣传、机具销售、技术培训、现场指导、投诉维修、从业人员职业技能鉴定等配套服务网络,形成新时期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农机综合服务体系。
6、适用机具
要积极研发和引进各种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农机具,主要有免耕播种机、深松机、深施肥机、秸秆还田机、收获机等。
7、宣传引导
保护性耕作技术作为改革传统耕作方式的先进技术,基层干部群众对其实施的重要意义还缺乏足够的认识和了解,政府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宣传引导,农业技术推广部门要不断完善技术体系和技术模式,加强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新闻媒体要积极宣传,扩大影响,基层政府要根据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多做耐心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转变干部群众的观念。
8、落实责任
保护性耕作是区别于传统耕作的系统工程,积极发展保护性耕作技术要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制。涉及到的政策扶持、宣传引导、制定规划、物质投入、技术指导、机具选用等工作都要实行目标责任管理制,把责任落实到具体部门,明确到人员。
发展保护性耕作意义重大、前途光明。我们要认真总结发展保护性耕作的宝贵经验,科学把握发展保护性耕作过程中的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政府推动与市场拉动相结合,遵循规律与技术创新、机制创新相结合,建立和完善保障体系,改革传统耕作制度,不断增强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求真务实、扎实工作,努力推动保护性耕作在该省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