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榆县农机局
通榆县保护性耕作项目在省、市业务部门的指导下,在各级领导的关怀与支持下,经过2年的有效实施,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使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成为通榆农机部门的一项品牌工程,为本县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主要做法
(一)行政推动重点抓组织领导
通榆县政府将保护性耕作实施情况作为一项重要考核内容纳入了各乡镇政府业绩考核指标体系。县政府与乡镇签订了目标责任状,乡镇与村、村与农户层层签订了合同。实现了“五落实”,即落实了地块、落实了机械、落实了技术流程、落实了技术队伍、落实了责任。并成立了保护性耕作项目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农机局,农机局抽调相关科、站精干人员组成了项目实施办公室,同时还成立了项目技术指导组,邀请农艺、植保、土肥等专家作为项目顾问,负责项目的技术指导,制定技术路线和项目实施方案,广泛开展技术服务。
(二)推广服务重点抓宣传培训
我们通过现场会等形式,大力宣传、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去年5月,我县在向海乡金星村召开了全县保护性耕作播种现场会。7月16日全省农机局长座谈会暨保护性耕作现场会又在我县召开。白城市农委也将我县作为保护性耕作的典型,组织人员现场学习。我们还通过以会代训的形式召开了全县保护性耕作工作会议,全县各乡镇书记、主管农业的副乡长、农机站长、各村支部书记参加了会议,县长作了重要讲话,省农机局派员到会,并作了关于保护性耕作的专题报告。此外全县举办各类技术培训班10次,培训技术人员100多人次、机手200多人次、印发宣传资料3000份,培训农民2000多人次。通过宣传培训,使农民对保护性耕作有了新的认识,为大面积推广奠定了基础。
(三)管理模式重点抓机具创新
为解决制约保护性耕作的“瓶颈”,即播种难题,我们组织科研人员成立了保护性耕作播种机技术攻关课题组,自主研发了小型保护性耕作播种机。经过多次反复试验最终定型,并生产了50台,免费分发给各乡镇农户使用。该机具集深松、深施化肥、播种、覆土、镇压与一身,作业效果满意。目前,该机具已经通过了省农机鉴定站的鉴定,取得了推广证书,并进入了省里机具补贴目录。大安、洮北、长岭等邻近县市先后到我县引进了这种播种机,使用后一致反映效果好,适用性强。今年我县将推广这种播种机150台,加上原有的50台,完全可以满足全县1.2万亩耕地的播种需要。
(四)技术体系重点抓模式完善
我们坚持农机与农艺相结合,因地制宜、试验示范,探索总结出了适合当地的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该模式采用垄侧带茬播种,一年播种一侧,到第三年时第一年作物的根茬已经全部腐烂,可以在第一年的垄台上播种。这种耕作模式今年已经在洮北、大安、长岭等县市开始推广。
(五)政策引导重点抓扶持补贴
为保证保护性耕作技术的顺利实施,激发农民自主实施保护性耕作的积极性,我们将国家、省安排的农机购置补贴资金向发展保护性耕作机具倾斜。同时我们还拿出10万元资金对采用保护性耕作的农户进行补贴,补贴范围包括播种机具、种子、化肥、农药等。
(六)面上实施重点抓示范带动
我们在每个乡镇都建立了一块试验田,面积都在20亩以上,通过示范带动,广大农民特别是部分农机大户也已开始认识并接受保护性耕作技术,为保护性耕作技术大面积推广应用,做出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2007年全县推广面积达到了2000亩,今年将达到1.2万亩。
二、取得的成效
成效一:抗旱节水
实施保护性耕作由于采取了深松、免耕播种和秸秆覆盖等方式,既减少了水份的散失,又最大限度地积蓄了天然降水,从而保证了作物正常生长发育的需要。在去年大旱的年景,按传统方式耕种的耕地灌了4次水,玉米苗还打蔫。而采用保护性耕作的耕地只灌了3次水,墒情仍然很好,苗还很新鲜壮实。我县金星村9户农民的玉米公顷产量也都达到了正常年份7500公斤以上。
采取保护性耕作,实行的是垄帮播种(俗称靠山),1至2年后原垄就基本没有了,改为平作,因而灌水也就成了难点。为此,我县普遍采用了喷灌施水。从两年的实践看,喷灌不仅灌得透,灌得匀,而且节省了大量的水资源。喷灌已成为保护性耕作理想的配套技术,也是通榆县发展节水灌溉和保护性耕作的一条成功之路。
成效二、节支增收
实行保护性耕作后同样种一公顷玉米,可以比传统耕作节支800至900元。农民们掰着指头给我们算了一笔帐:传统耕作种一公顷玉米,机械灭茬需雇人和耗油费用150元,起垄合垄两次用油100元,坐水种用油400元,镇压用油50元,三趟用油150元,4次灌水用油800元,再加上追肥收获用油100元,共计1800元。而保护性耕作种植一公顷玉米的支出是,免耕播种用油50元,购买除草剂和喷洒除草剂用油支出200元,3次灌水用油600元(播前一次,中期两次),追肥、收获用油100元,共计950元。
由此可以看出,同样是种1公顷土地,保护性耕作比传统耕作少支出850元。也就是说,保护性耕作仅减少开支一项就相当于玉米增产近一成的效益。
另外,农民们形象地说,实行保护性耕作以后,耕地像柴禾垛底子一样,地越种越厚,过几年产量肯定一年比一年高。从国内外多年的实践经验看,连续实行保护性耕作3—5年后,玉米增产可达8—10%,经济效益将更加明显。
成效三、解放劳动力
实行保护性耕作以后农民种地很清闲,过去农民种地需要割秆棵刨茬子,翻地打垄,三铲三趟,一年下来累得筋疲力尽。而今,不割秸秆不刨茬子,也不用三铲三趟了,扔掉了祖祖辈辈离不开的犁杖锄头,自在多了!对此,农民也跟我们掰着手指头算了一笔用工账:种植一公顷玉米,传统耕作用工48个,而实行保护性耕作以后,用工仅为25个,节省近一半的用工量,如果光种这点儿地,农民可以闲多半个身子。此外,农民们还说,以前的人工不值钱也没人计算,而今出去打工,一天最低能挣50元钱;即使不出去打工,利用这个时间也可以搞搞养殖业,可以多种一公顷地,增加收入。
成效四:防风沃土
实行保护性耕作后,遇到风沙天气,按传统耕作方式耕作的耕地都被大风抽干了,地里的苗都被风沙吹刮得露了根打蔫,而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耕地墒情仍然很好,土也刮不走,苗还很新鲜壮实。在农民宋守文的玉米地里,我们看到,秸秆几乎覆盖了地表,阻挡了风沙,尽管风很大,但地表的土壤几乎没有流失。我们掀开腐烂的秸秆,看到秸秆下面土壤还是湿乎乎的。由于去年的根茬和秸秆已经腐烂得差不多了,走在宋守文家的玉米地里,我们感到脚下暄乎乎的。可见,保护性耕作方式仅2年时间就为土壤补充了一定的有机质。据专家介绍,我县的土壤有机质含量一般仅为0.02—0.03%,耕地非常贫瘠,大多为中低产田。通过保护性耕作5—8年的改良,土壤有机质含量有望翻一番,这将从根本上提高土地的生产力水平。
保护性耕作项目在我县虽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目前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普及率还相对较低,保护性耕作播种机的占有量还相对较小,农民自觉开展这项技术的积极性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另外效果监测与对比试验还需进一步加强。今后我们将在省市农机部门的正确指导下,继续开展好这项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为探索农机化发展的新路子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