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辉煌的松原农业机械化事业(2006-02)
走向辉煌的松原农业机械化事业(2006-02)
日期: 2006-02-22  来源:松原农业局 张喜贵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已经成为我国“十一五”期间的主要工作任务。农业机械化,作为发展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先进生产力,已经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支撑,倍受党和政府、各界人士及广大群众的关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松原,作为一个新兴城市,建市后,农业机械化事业踏着一路光辉走来,留下了闪光的足迹,多项发展主要指标一直位列吉林省各市州的首位,引领全省农业机械化事业开拓前进,并且呈现了良好态势,发展强劲。
一、追溯过去 成效斐然
建市以来,特别是“十五”期间,我市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目标,紧紧结合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客观实际,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重点,梯次推进的方针,以市场为导向,以改革为动力,以创新为目标,以科教为依托,以效益为中心,以加强宏观调控为重点,积极优化农机装备结构,不断强化法制化管理手段,大力构建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农业机械化事业发展新体制,全面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全面繁荣农村经济的工作思路,促进全市农业机械化事业实现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实现新跨越。
第一、以服务经济建设大局为目标,运用全新的理念指导工作,实现农机化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十五”期间,全市农机工作开始转变过去就农机抓农机的狭隘思想,改变思维方式,树立服务大战略,发展大农机的新理念。坚持“立足三个面向”,“围绕三个转向”,“结合三个需求”的方针,选准农机化发展切入点,做大做强农机这篇文章。立足三个面向:一是立足面向农业,发展农机化。要服务和服从于农业发展,服务和服从于发展生态农业,效益农业,精准农业,环保农业,精品农业,特色农业,服务和服从于种植业结构调整,来调整和安排农机化发展;二是立足面向农村,发展农机化。要服务和服从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建立新型的一、二、三产业关系,服务和服从于大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建立合理的农业、特产业、畜牧业、林果业、水产业之间的关系,来考虑和运筹农机化发展;三是立足面向农民,发展农机化。要服务和服从于增加农民收入,拓宽农民致富渠道,开辟农民就业空间的大局,来选择和构筑农机化发展。围绕三个转向:围绕农村发展转向城市化,来调整和选择发展农机化;围绕农产品流通发展转向市场化,来调整和选择发展农机化;围绕农村经济发展转向产业化,来调整和选择发展农机化。结合三个需求:一是与农民需求相结合,大力发展满足农民迫切需要,适应农民购买力的农机新机具和新技术;二是与农村经济发展基地化、专业化、产业化需求相结合,积极示范和推广农机新机具和新技术;三是与当地气象、生态、土壤等自然特点需求相结合,主动研究、推广、普及具有当地特色的农机新机具和新技术。
同时,在指导农业机械化发展上,紧紧坚持和把握好“五个五”基本原则,推进农业机械化步入健康发展轨道。一是做到五个适应。农机化发展与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建立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体制相适应;农机化发展与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发展相适应;农机化发展与市场经济发展,加强宏观调控相适应;农机化发展与发展生产力,实现农业现代化相适应;农机化发展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实现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相适应。二是实施五个转变。发展农业机械由数量型向效能效益型转变;发展农业机械由分散经营型向集约规模型转变;农业机械化由农业生产主要环节机械化向全过程机械化转变;农业机械化由传统机械化向现代机械化转变;机械化由农业机械化向农村机械化转变。三是加快五个步伐。积极调整装备结构,加快优化农业机械资源配置步伐;积极推进规模经营,加快创新农机作业服务模式步伐;积极提高科技含量,加快现代农机适用新机具、新技术推广应用步伐;积极加大改革力度,加快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步伐;积极强化监督管理手段,加快农机法制化监管步伐。四是求得五个突破。农机工作在软硬环境建设上求突破;农机工作在组织领导力度上求突破;农机工作在作业薄弱环节上求突破;农机工作在经营管理体制创新上求突破;农机工作在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结合上求突破。五是实现五个目标。农机不断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成本不断降低的目标;农机不断实现科技贡献率不断提高的目标;农机不断实现利用率不断提高的目标;农机不断实现农民从土地中转向其它生产领域数量不断增加的目标;农机不断实现农村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的目标。
在这个工作理念科学指导下,全市农业机械化充满生机和活力,成效斐然,实现了快速、健康发展。(一)农机装备数量快速发展。2005年末全市农机总动力发展到326.8万千瓦,拖拉机保有量达到15.8万台,配套农具50.3万部,分别比2000年末的198.5万千瓦、10.8万台、21.7万部增长了64.6 % 、46.3 % 、131.8%;水利排灌机械、植保机械、畜牧机械、林业机械、农副产品加工机械等也都有较大幅度增长。(二)农机作业水平稳步增长。2005年全市农机作业量达到1.26亿标亩,比2000年增长8.6%。其中耕地、播种、中耕、灭茬的机械化作业水平由2000年末的32.7%、75.3%、87.7和93.2%分别提高到2005年的43.8%、91.7%、94.8%、98.3%;机械覆膜、机械收获实现了重大突破,几乎是从零起步,2005年作业量分别达53万亩、48万亩;等离子种子磁化、除草药剂机械喷洒、双向翻地、机械抛秧、节水灌溉等一批新技术广泛推广应用,提高了农业机械化的科技含量;场上作业、后勤加工等基本实现了机械化。(三)农机行业经济效益逐步提高。2005年全市农机行业经营总收入达到21.6亿元,纯收入实现7.8亿元,分别比2000年增36.8%和37.2%。(四)农机队伍不断壮大。由2000年末的11.2万人发展到2005年末的19.2万人。其中,农机管理人员1396人,农机服务人员4678人,农机操作人员18.6万人。
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支撑和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实现了新的创新。 “十五”期间,全市粮食产量、农村经济总收入、农民人均收入分别由2000年的271万吨、61.7亿元、1466元发展到2005年的623万吨、126亿元、3450元,全部实现了翻一番的新跨越。
第二、以推广行走式节水灌溉机为中心,切实加大新机具、新技术推广力度,不断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机械化应用水平。
全市坚持积极引进、试验、示范新机具、新技术,大力推广适用的先进机具、先进技术,全面普及组装配套的传统农机实用技术,使现代的农机科技新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不断提高农机科技贡献率,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机械化应用水平。“十五”期间,我市自主研制的引墒机,解决了春季干旱,底墒严重不足的问题,我市西部干旱严重地区迅速普及应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并在全省干旱地方推广。我市乾安县农机部门与中国农业大学联合开发的行走式节水灌溉播种机和苗期行走式侧沟补水机,解决了春季干旱地区抓苗、保苗问题。这种机具填补了国内空白,并在中央电视台科技博览栏目中作了专题介绍,得到了当时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的高度重视,2004春季,国家在乾安县召开了北方14省旱作节水农业现场会,专题推广普及这种技术。我市几年来共推广这种机具1.6万台,并发挥了显著作用。我市研究开发的缩垄增行覆膜喷药播种机,实现了农业种植方式和单产的重大突破,取得了可观的成效。省政府多次以演示、推广新机具、新技术为主,在我市乾安、前郭、扶余召开春耕生产、秋翻整地现场会,推广我市的做法和经验。同时,全市还注重抓好农机化节本增效工程、旱作节水农业工程、水稻机械化示范工程、机械化收获示范工程、玉米秸秆粉碎还田示范工程、秸秆机械加工综合利用工程等项目的推广普及。与此同时,还围绕农业结构调整,不断调整和优化农机装备结构,大力引进推广稻麦和玉米自走式联合收获机械、牵引或悬挂式植保机械、大型复式作业机械、双向翻转犁、水稻钵盘行栽机械、保护地小型耕整、播种、收获机械、花生和马铃薯播种及收获机械等农机具,收到了明显效果,使全市农机装备结构更加趋于合理,农机科技贡献率稳步提高。
第三、以全程农机化示范区建设为重点,积极抓好农机化各方面的典型,不断提高农机化发展的档次和水平。
全市各地认真学习、借鉴、推广外地先进的经验,积极建设本市农业机械化旱田示范区和水田示范区,以“四强”工程建设为重点,注重培植和抓好农机化发展各方面的典型样板。“四强”工程,就是建设年利税超过10万元的乡(镇)农机强站;建设农业生产主要环节机械化水平达到90%的示范强村;建设年利税超过20万元的乡、村农机强队;建设年利税超过5万元的农机强户。目前,已抓出一批以扶余县王贵忠为代表的勇于探索、经营有方、技术全面、效益突出、管理规范的农机大户新典型,已抓出一批以前郭县白依拉哈乡农机站为代表的有创收项目、规模大、实力强、效益好农机行业服务的新典型,已抓出一批以扶余县双胜村和乾安县则字村农机生产合作社为代表的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高、农业综合产出功能强、经济效益突出、农民收入高的新典型。双胜村农机生产合作社,是农民以土地入股,不用农民种地投入一分钱,不用农民种地干一天活,农民从种到收,从购买生产资料到销售农产品,农业生产全面实现机械化,已经连续两年农民从每公顷土地上年纯获红利超过6000元,已经成为新形势下我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典型样板。
第四、以营造农业机械化事业发展环境为突破口,积极强化农机行业管理,增强发展农机化的积极性。
“十五”期间,全市农机化发展之所以能够实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主要得益于环境的不断优化。首先,发展农机化的大气候形成,硬环境坚挺。《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的颁布实施,明确了增加农机化投入的法律依据。同时,全市上下通过开展电视知识大奖赛等活动,采取各种有效措施,进行广泛深入地宣传活动,收到了好的效果;两个中央一号文件,把增加农机化投入列入了“一免三补”的政策之一;省政府每年投入大量资金,专门用于抗旱节水农业的农业机械补贴;县级政府也投入相应的资金,补贴抗旱节水机具;发展农业机械化的项目增加,额度加大。其次,发展农机化的地方氛围形成,软环境优化。市、县各级党委、政府都把发展农机化的软环境建设列入重要议事议程;农机行业自身也开展了多种形式的软环境建设活动,通过制定农机行政执法不准超范围、超标准从事农机行政执法活动,不准在农机经销企业放牌照或让农机经销企业代办牌照、驾驶证,不准对未经具备资质农机培训单位集中培训的拖拉机、联合收割机驾驶操作人员给予考证、发证,不准提高和降低处罚、收费标准,不准喝酒执行公务,对农机执法收费、罚款不准下达任务指标,不准暗箱操作,不准搞不正之风,不准授权非执法单位和人员使用农机执法标志,不准截留农机监理规费等“十不准”,规范整顿执法行为;通过保证研究、指导,稽查、监督,教育、培训执法人员,团结、合作“四到位”,工作全面落实;通过建立落实服务承诺制,举报投诉制,责任追究制,成效评议制,末位淘汰制,长效运行制等“六制”,增强约束自觉性;通过坚持必保高度重视、高位操作、高效运转的“三高”运作,加强和改善领导;聘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新闻记者为社会义务监督员等各种有效手段,全市农机发展软环境有了彻底改观,并且不断优化,促进全市上下重视农机,支持农机,发展农机的态势不断高涨。再次,广大农民购置农机,使用农机,发展农机的积极性居高不下,而且热情一浪高过一浪。“十五”期间,全市农业机械固定资产总值,由2000年末的21亿元增加到2005年末的28.5亿元,平均每年增加农机投入1.5亿元。其中,五年间,国家、省无偿投入我市发展农机项目资金、补贴资金、开发资金累计高达2200万元。
第五、以农机安全生产为核心,全面加强安全、质量、认证管理,不断提高农机执法水平。
全市坚持深入贯彻落实《道路交通安全法》、《吉林省农业机械管理条例》,按照“科学理政,为民执政,依法行政,从严治政”的总要求,不断加大执法力度,提高监督管理水平,千方百计地为农业机械化事业健康发展保驾护航。一是切实加强农机安全监督管理。各地坚决纠正农业机械行驶、操作上的违章现象,狠抓拖拉机、农用运输车“黑车、非驾”治理,减少农机事故率,确保实现安全生产。各级农机监理机关从保护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利益大局出发,以实现农机安全生产作业为目的,依法行使职能,积极争取当地党委、政府支持,坚决打击拖拉机和农用运输车无牌照,驾驶员无驾驶证操作等违法行为,做到减违章、压事故、保安全。二是突出加强农机流通市场管理。各地农机部门主动会同工商、技术监督、物价等部门,积极开展农机流通市场管理,进一步规范农机流通秩序,严格执行三包责任规定,打击假冒伪劣农机产品,依法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三是大力加强农机生产维修市场管理。全市积极开展并着力抓好农机产品生产认证推广工作,加强农机维修网点管理,提高农机产品及其维修质量,依法保护农机经营者的根本利益,全面提高全市农机整体管理水平。
二、展望未来 前景广阔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十一五”规划的重要内容。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目标,为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提供了难得机遇,生机无限,前景广阔。“十一五”期间,全市农业机械化事业,要从大局着眼,紧紧围绕“化”字上做文章,重点抓好关键环节,突出工作主攻方向,努力提高现代化程度,支撑农业和农村经济健康运行,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
一是农机发展产业化。走产业化之路是新形势下发展农业机械化的客观要求和必然选择。“十一五”期间,发展农机产业化,就是要在农机作业、供应、维修、推广、培训、安全等各个领域,坚持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集约化经营,规模化推进的方针;实行市场化运作,程序化组织,法制化管理的手段,努力构筑农机作业网络、培训咨询网络、技术推广网络、油料配件供应网络、维修加工网络、安全监督管理网络和各类民间农机服务组织网络,积极推进农机产业化发展进程。
二是生产过程机械化。“十一五”期间,总体上,全市就是要实现农业生产机械化向农村全面机械化的转变。具体讲,在农田作业上,一方面农业生产要由过去抓主要环节机械化转变为抓全过程机械化,特别应该突出节水灌溉、植物保护、收获、秸秆还田等薄弱环节机械化生产;另一方面农业生产要由过去抓粮食生产机械化转变为抓全部种植生产机械化,尤其应该突出油料作物、瓜菜作物、特色作物等经济作物机械化生产。在非农田作业上,要把重点放在牧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工程开发、农村运输等方面,使农业机械大有用武之地,真正成为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支撑。其中,全程机械化示范区建设要争取推广应用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技术系统(RS)等信息技术和自动控制技术,发展性能精密化、作业高效化和操作智能化的农业机械化高新技术,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
三是经营组织规模化。“十一五”期间,全市农机作业服务组织建设就是以经营大型农业机械为主体,要坚持高起点、高标准,经营规模要大,集约化生产程度要高,能够承担当地农田作业、农副产品加工、农田基本建设、工程开发等方面主要作业任务,逐步实现农村生产、运输流通、收获加工等主要环节跨村、跨乡、跨县等跨区作业。农机作业服务组织要重点推广扶余县弓棚子镇双胜村农机生产合作社、乾安县所子镇则字村农机生产合作社、前郭县白依拉哈乡农机站的成功经验。
四是服务手段社会化。“十一五”期间,全市要坚持积极发展县级,重点武装乡级,突出强化村级,关键壮大农户经营的原则,加快深化现行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改革,积极完善和建设农机作业网络、培训咨询网络、技术推广网络、油料配件供应网络、维修加工网络、安全监督管理网络和各类民间农机服务组织,进一步增加服务项目,拓展服务领域,完善服务功能,增强服务实力,促进农机朝着服务组织实体化,服务运作市场化,服务形式多样化,服务领域多元化,服务手段社会化,服务体系产业化的方向发展。
五是作业质量标准化。“十一五”期间,全市要加强培训,提高农机操作者的素质,把握标准,强制推行,严格监督,全面推广应用农机耕整地作业质量规范,农机播种、插秧作业质量规范,农机田间管理作业质量规范,农机收获作业质量规范,农机场上作业质量规范等各项农机作业质量标准,逐步实现操作程序化,管理法制化,质量标准化。
六是生产作业安全化。“十一五”期间,全市要加大依法行政力度,应用各种先进技术手段,积极采取各种强有力措施,确保实现农机生产作业实现安全化。以加大安全宣传教育为载体,以推进农机安全村建设进程为重点,以强化田检路查为突破口,纠违章、压事故、保安全,预防和避免农机特大、重大事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