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党中央、国务院把农业作为工作重中之重,我国农机化的发展正面临许多更加有利因素,我们吉林省农机化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如何抓住这个机遇,乘势而上,我觉得,在提高对农机化地位和作用认识的同时,关键在于需要进一步用科学发展观,对吉林农机发展方向进行再认识,对发展目标重新定位,剖析农机发展中存在的具体问题,指导吉林农机化事业更加快速、健康地发展。
一、以科学发展观全面认识我省农机进入快速发展机遇期
到2003年,我国国民经济生产总值已超过12万亿元。按现行汇率计算,2003年我国人均GDP达到1090美元,突破了1000美元大关,综合国力明显增强。在这种经济环境下,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提出了“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即“在工业化初期,农业支持工业,是一个普遍的趋向;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也是一个普遍的趋向。我国现在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两个趋向”重要论断的提出,标志着我国开始进入了工业反哺农业、加快建设现代化农业的新阶段;同时国家《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的出台,标志着加快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条件更加成熟,我国进入了农业机械化快速发展的机遇期。
深刻理解“两个趋向”的论断,科学全面认识这种宏观背景下,对于我们吉林这样一个农业在经济结构中占重要地位的省份,给农机化带来的发展机遇,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农业机械化,既是一项农业实用科技技术,又是农业标准化、设施农业、现代畜牧业、加工业、劳务业等现代农业生产和技术运用的平台技术与载体,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体现。一旦农业进入了现代化农业技术综合运用的时期,对农业机械化必然产生前所未有的需求,随之带来发展机遇。
当前我省对粮食生产高度重视,对粮食生产投入的幅度不断增加,着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在这种情况下,对机械化产生了新需求,给农机化工作创造了新的发展机遇。现在应该抓住三个有利机遇,一是我省都在推进农业标准化,这是促进农业增效的一个很有效的措施。农业生产的标准化靠什么实现,就是靠农业机械化去实现。农业标准化为农机化提供了发展契机。二是我省粮食生产出台了很多扶持措施,如何引导投向农机,如何发挥这些机械的效益,既是农机部门工作职责,也是一个好的机遇。三是我省经济提出由快走变快跑,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度增加,城乡统筹发展的一系列新举措,必将加快劳动力转移,把农民吸引到城市务工,从繁重的体力下解放出来,也给农机化发展提出了良好的机遇。
总的看,我省发展农机化的社会氛围,经济基础、市场条件和发展机制基本具备。可以说,我省农机化已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机遇期。对这一点,我们应当有足够认识,切实把握好机遇。
二、以科学发展观审视农机发展中的困难问题
面对加快吉林省农机化事业发展的客观要求,回顾这几年我省农业机械化的实践,农机发展进步是明显的,成绩也是突出的,然而,按照科学发展观,在同一坐标系下,衡量对比我省同发展较快的省、市的差距,我省在农机发展思路、工作要点、投入机制等方面还有不少需要克服的困难,有待改进或完善提高。
从科学发展观强调坚持以人为本看,农机工作如何坚持以人为本还有待加强。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发展农机,重点在于农机如何为农民增收服务,怎样围绕基层农机管理科技人员和农机户这个农机化的主体,加强农机基层管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和支持农机户的发展。然而,目前我省围绕农机如何为农民增收服务,措施还不够突出,工作思路不够明确,指导尚不到位;基层农机管理服务体系,普遍面临着机构不稳、专业人员少、工资经费缺等困境;农机户这个农机发展的主体,尚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支持。
从科学发展观强调统筹发展看,财政支持农机的导向还有待改善。近几年来,我省各级财政对农机的财政支持力度也在逐步加大,但同全国其他省市相比,投入总量仍有差距,比如,2004年中央财政投入农机更新补贴资金4000万,地方各级财政配套投入补贴4.1亿元,平均带动地方财政投入比例为1:10。按这个比例衡量,我省地方财政配套投入是最少的。再一方面,在农机示范区建设、抗旱机具生产补贴等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可收到的实际成效如何,有待调查研究。今后如何加强“普惠性”的农机财政支持政策,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从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发展看,农机创新工作的思路还有待调整。各级农机化示范区、基地的建设,对推进农机化发展的带动、启示作用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应当把握好示范、试点的方向,务求实效,完全依赖国家资金的投入,支持一个村或一个社买一个机械化,各地是学不了的,也有失社会公平的。机制不创新、队伍技术培训不够,使用管理水平低,发展也长久不了。怎样在国家政策扶持发展的前提下,培育适应市场的运营机制,更多地运用市场经济的手段、重视人员队伍的技术支持和能力培养,国家资金以资本的方式注入,还是以资金的方式投入等都是需要深入研究摸索的问题。近些年来我省每年都在下达农机化技术重点推广项目计划,这些推广项目,有哪些已经是常规技术了,有哪些是应继续推广的农机新技术,应进行分析论证,真正搞好我省的农机化创新工作。
从科学发展观强调可持续发展看,怎样构建起我省农机化发展长效机制尚待努力。发展农机化,法律是基础,政策是关键。尽快构建起依靠法规政策,促进我省农机化发展的长效机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目前我省农机法规还比较单一,不配套,仅有《农业机械管理条例》,并且出台多年,许多内容需要修改和完善,明确法律责任,提高操作性;农机维修网点、农机推广鉴定、农机销售市场监管等都缺少配套的法规。
从科学发展观强调科学发展看,如何科学地指导农机工作还有一些问题需要研究。比如,这几年我省一直在抓农机“四强”,即强县、强站、强队、强户建设,在一定时期起到了一定作用;可是,在目前的形势下,这种建设的思路、评定的标准,与基层的实际有较大出入,评不评一个样,达不到活动开展的目的,再继续开展,若不修订评定标准,只能是一种工作提法,没有实际意义。再如,农机创新,树立培育农机典型方面,也有待改善的问题。
三、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我省农机化快速健康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新阶段农机化工作的指导方针。在农业机械化进入发展的机遇期,我们应当针对我省农机化发展的困难和问题,按照科学的农机发展观,充实工作思路,突出工作重点,采取相应措施,切实保证农机化事业协调、可持续发展,收到真正的实效。当前工作总的建议是:坚持一个观念,实行两个统筹、把握三个取向,突出四个重点,实施五个活动。
第一,一个坚持,就是坚持科学的农机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发展农机化,以满足农民的需求为衡量标准。坚持统筹协调的原则发展农机化,要做到速度与效益协调,数量与质量并重,兼顾重点突破和整体推进,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不为化而化,循序渐进发展,更加注重结构优化,更加注重布局规划,更加注重节能和环保,坚持依靠科技带动发展。
第二,在资金投入上,实行两个统筹。一是财政和农民投入统筹考虑。农机化发展的主体是农民,投入的主体也是农民。但是随着国力和地方财力的不断增强,政府的投入也应增强。近三年各级财政和个人对农机投入比例平均为15:85,财政占15%,我省仅占10%左右,在全国排列是靠后的。当前重点争取增加财政对农机的投入,首先应向全国平均水平靠近。二是重点区域项目投入和“普惠性”的投入统筹安排。面上投入与点上投入比例应当合理,现今更应侧重于全民受益的“普惠性”的财政支持。对重点项目的财政支持,比如农机化示范区建设的机具配套、配置结构等投入,应当进行科学论证,以保证科学决策,投资准确,确有实效。
第三,在机制、模式探索上,坚持三个取向。坚持市场化、社会化、产业化的取向发展农业机械化。政府引导与市场机制要结合好,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办事。行政机关要充分考虑市场的需求、农民的需求。无论在农机化发展布局上、体制改革上,示范区建设上都应坚持市场化、社会化、产业化这三个取向,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重点扶持农机户和各类农机服务组织,大力培育发展农机协会等新型组织,培育作业市场,开发服务领域,提高经营效益,加快推进农机服务产业化进程。
第四,在工作重点上,突出四个重点。加快粮豆全程机械化、加强基层服务体系建设、实施农机创新工程,培育扶持农机户的发展。
第五,在当前农机活动上,提出五个活动建议。调研树立一批农机典型,使农机工作方方面面有标杆;分级组建农机使用者协会,摸索农机一种新的组织推进模式;举办新机具技术推广演示会,开办农机新技术培训班,在农业科技入户工程中争位;组织农机展会、开展评选《农民满意农机产品》等活动,扩大农机的影响;大张旗鼓开展“平安农机”活动,上下互动,造影响、保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