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玉米进入拔节期,位于吉林长春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的智慧农场一派繁忙,夏季田间管理有序进行。农场探索“米菇立体间作”种植模式,致力通过秸秆基质化利用实现变废为宝,“粮菌双收”的同时改良土壤,提升土壤肥力,创造新的价值。
走进智慧农场,挖掘机正在对食用菌培养料堆进行翻拌,工人们有的操作机器,在玉米田间进行开沟作业;有的在玉米垄沟之间进行人工清理,再将培养料放入其中,播撒食用菌的菌种、覆土,整个过程有条不紊。研究人员告诉记者,这种食用菌栽培底料采用农场中的牛羊粪便和玉米秸秆为主料进行堆沤发酵,能为食用菌生长提供丰富的营养,同时食用菌在采收之后,菌渣可以直接还田到土壤之中,增加土壤肥力,促进玉米稳产增收。
“米菇立体间作”种植模式需要配合“宽窄行”播种模式,将常规61cm—62cm的播种垄距调整为宽行85cm—90cm,窄行40cm—45cm,可以使播种株距不变,待玉米出苗后,在宽行中种植食用菌,增加一季度食用菌的收入,同时食用菌的培养料和菌丝对玉米的生长起到促进作用。根据间作食用菌种类不同,可以采取添加培养料田间菌丝培养栽培或者脱袋覆土栽培。今年,农场中“米菇立体间作”模式的种植面积达到30亩,公主岭全市推广面积超过100亩。
除了“米菇立体间作”,农场中“米豆间作”模式下的大豆刚刚经过除草作业,现在进入了开花期。经过三年的探索和产量、效益对比,今年农场大面积推广两行玉米、四行大豆的种植模式,这种模式下的玉米通风好、透光性高,边行效应明显。而玉米与大豆这种矮秆作物间作、宽窄行种植,使玉米和大豆都产生边行效应,光能利用率高,促进作物产量提升。
在“米豆间作”种植模式的同时农场还实施“米豆轮作”,种植大豆产生的根瘤菌能固氮养地,增进土壤肥力,改善土壤板结,建立“用养结合”的土地利用模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粮食安全。小小一方农场,450亩的耕地上实施了20余项农业生产新技术,真正实现“藏粮于地 藏粮于技”,为吉林长春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贡献着智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