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用无人植保机从农田上空飞过,智能农机在田野里奔腾辗转;指尖在屏上轻轻一点,人不到现场也可以给大棚里的蔬菜浇水施肥;没有土壤,没有阳光,植物工厂里的蔬菜依然长得旺盛……
2021年长春市粮食产量和增量均居全省首位。全市粮食产量247.3亿斤,蔬菜产量110亿斤,肉类产量21.6亿斤,禽蛋产量7.2亿斤,奶类产量1.5亿斤……
一连串耀眼的成果和数据,勾勒出党的十八大以来长春市农业发展的不断突破:粮食喜获大丰收、黑土地保护取得新进展、乡村产业发展实现新提升、现代经营体系形成新格局、深化农村改革取得新突破、农村人居环境呈现新变化。 这十年,是长春农业发展的金色十年,也是农业成果收获满仓的十年。时光流转,长春农业发展的“金种子”在辽阔的土地上开花结果。
为全面贯彻落实吉林省委“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长春市委、市政府聚焦建设现代农业城,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为统领,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推动农业农村大踏步发展,带动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迈进,为实现长春振兴发展率先突破积势蓄能。 长春市地处世界上最肥沃的黑土地地带,是全国著名的产粮大市,黑土地占长春总耕地总面积的95%以上。2014年以来,长春市把保护性耕作和机械深松100个示范点建成了“机艺融合”示范点,并将实用增产技术与先进农业机械组装配套集成应用。精量播种、高效植保、秸秆还田……一项项新模式引领农业生产方式转变,使长春市粮食产量再上新台阶。
这十年,长春市不断提升重要农产品安全保障水平,通过实施“黑土粮仓”科技会战,已建成高标准农田977万亩,粮食产量实现247.31亿斤,肉类总产量稳居副省级城市首位。 2010年11月,长春市出台了《关于积极推广玉米保护性耕作的意见》,明确了长远发展规划、任务目标、推进举措,将其作为保护黑土地、积极解决秸秆综合利用难题的切入点。 为加快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从2011年开始,长春市每年安排1000万元专项资金予以重点支持,主要用于保护性耕作机具累加补贴、示范区(点)建设及远程电子监测终端设备补贴和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工作经费,在政策上形成强有力的拉动作用。 这十年,长春市持续强力推进,不断提升保护性耕作面积,从最初的不足1万亩,发展到现在的超千万亩。如今,榆树、农安、公主岭等地都跨进了全省保护性耕作整县推进行列,推广面积超过适宜耕地的70%。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保护性耕作技术离不开农机配套,长春市免耕播种机以每年超过1000台的速度增长,保有量已由2010年的不足100台,增加到现在的1万台,在全国地市级城市中,长春市牵引式玉米免耕播种机保有量位居第一。 截至2021年年底,长春市农机服务组织已发展到4639个,实施全程机械化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建设超过300个,实现了6个粮食主产县(市)区所有乡镇全覆盖,并向村级延伸。 这十年,长春着力提升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实力。吉林长春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揭牌成立,集全省科创资源建设农业科技成果实验平台和转化基地,打造现代农业创新高地、人才高地和产业高地。 这十年,长春乡村振兴呈现新格局,党委领导、系统推进、各方参与、共建共治的乡村振兴组织体系和政策体系已经确立;脱贫攻坚取得新突破,贫困村和贫困人口内生发展动力显著增强,贫困人口人均收入明显提高;农村环境实现新提升,农村环境净起来、绿起来的目标基本实现,村容村貌美起来的轮廓已经显现,美丽乡村逐渐成为市民休闲娱乐、农民宜居宜业的家园,农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显著增强;乡村治理发生新变化,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明显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明显增强;农业农村改革取得新成效,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加速完善,阻滞资源要素下乡的壁垒正在逐步破除。 坚持产业融合和城乡融合同步发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一体推进,长春加快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转变,为实现长春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提供支撑。 立足长春农业实际,着眼建设农业强市目标,《现代农业城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800亿元,粮食总产量达到270亿斤阶段性水平,畜禽总量达到4.9亿头(只),肉类总产量达到140万吨,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达到1000亿元以上,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赶超全国平均水平。 以建设现代农业城为支撑建设现代农业强市,是长春市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跨越、带动全省农业强势崛起的重要一环。长春将勇担使命、奋力拼搏,努力实现农业高质高效、农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保持住农业农村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基础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