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贯彻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全国农业工作会议精神,分析研究当前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形势任务,总结交流2016年工作,部署安排2017年工作。刚才,8个省区做了交流发言,讲得都很好,希望大家学习借鉴。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充分肯定2016年农业机械化工作成效
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一年来,各级农机化主管部门认真落实中央新发展理念和农业部决策部署,紧紧围绕“提质增效转方式、稳粮增收可持续”的工作主线,凝心聚力、砥砺奋进、开拓创新、苦干实干,推进农业机械化“全程、全面、高质、高效”发展,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十三五”良好开局提供了坚实支撑。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突出抓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农机装备水平持续提升。各地紧紧围绕“缩范围、控定额、促敞开”改革方向和绿色生态导向,加大重点机具敞开补贴力度,着力提高生产急用机具的有效供给;启动农机新产品补贴试点,着力推动新产品新技术的应用;完善操作程序,强化信息公开、违规联查联动、绩效管理考核,着力促进政策高效规范廉洁实施。全年补贴实施进度同比明显加快,补贴购置农机具263万台(套),受益农户数达230多万户,带动农户投入500多亿元。补贴政策实施工作在财政部组织的第三方绩效考核中,获得“政策实现度高”的最高等级评价。在政策和市场的带动下,全国农机装备总量持续增加,高性能机械及绿色环保机具增长迅速。预计2016年农机总动力达11.44亿千瓦,同比增长2.4%。大中拖、联合收获机、插秧机、烘干机保有量增幅分别达到7.4%、8.2%、6.0%、19.5%,新增秸秆还田离田、固液分离、残膜回收等绿色环保机具18万台(套),装备结构持续优化。
(二)突出抓好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推进行动,农机作业水平再创新高。深入实施全程机械化推进行动,着力强化行政推动、机制建设、典型引路和技术支撑,制定发布了全程机械化示范县评价指标体系,公布了首批28个示范县,在全国新布局75个创建县,成立推进行动专家指导组开展巡回指导,探索完善一批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各省农机化主管部门将中心工作向全程机械化聚焦,开展了系列示范推进活动。江苏、吉林、浙江等省及一些地市以政府名义发布整体推进全程机械化的意见,全程机械化推进行动正在由部门行为上升为政府行为,各部门共促全程机械化的热情高涨,工作力度加大,成效凸显。2016年全国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预计超过65%,同比提高约2个百分点;水稻种植和玉米、油菜、马铃薯、棉花收获机械化率增幅均超过3个百分点,主产区秸秆处理、高效植保、产地烘干能力明显增强。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推进工作得到汪洋副总理的充分肯定。
(三)突出抓好深松整地等关键作业,农机社会化服务水平显著提升。制定发布了《全国农机深松整地作业实施规划》,围绕落实《政府工作报告》“增加深松土地1.5亿亩”的目标任务,及时制定工作方案,落实任务,明确责任,强化督导,抢抓农时,共完成深松整地面积1.58亿亩,整村整乡规模化推进和作业服务组织化程度明显提高,取得了政府满意、农户欢迎、地力改善、机手增收等多重效果。特别是大力推广普及深松作业信息化检测监管技术,保障了深松作业质量和补助资金安全,获得广大农民机手和财政、审计等部门的点赞。总的看,2016年重要农时农机化生产有力有序,特点鲜明:一是抗灾保丰收主力军作用彰显,长江中下游各省市农机化主管部门积极应对夏季洪涝灾害,迅速组织农机投入抗灾复产,力保水稻颗粒归仓、能种尽种。东北地区在秋粮作物成熟期推迟一周的情况下,保质保量完成了粮食抢收和深松整地任务。二是新技术新机具应用力度加大,保护性耕作、玉米籽粒机收、油菜机直播等新技术示范应用步伐加快,“机收+秸秆还田离田+机种”等“一条龙”作业模式广泛应用,农机作业服务效率和作业质量明显提升;三是信息化手段充分应用,“跨区直通车”、手机APP等“互联网+”农机服务方式开始普及,供需对接顺畅有效,全国冬小麦集中收获时间同比缩短一天;四是农机服务规模化、全程化、品牌化水平持续提高,以规范化建设为导向,全国新推出了203个农机合作社示范社,农机合作社数量超过6万个。农机社会化服务在保障农业生产进度、推动规模经营发展、促进农民增收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四)突出抓好创新驱动,农机科技水平有了新的提升。农业部与工信部、发改委制定发布了《农机装备发展行动方案》,明确了今后10年农机装备转型发展的重点方向和配套措施,描绘了建设农机制造强国新蓝图。配合科技部启动了“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智能农机装备”重点专项的36个项目,农机研发由低层次向高水平转变。组织成立了谷物联合收获机械、饲草料生产机械和设施农业装备3个科技创新联盟,进一步构建了政府引导、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机制。增加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农机岗位科学家近1倍,已启动10个农机化重点学科实验室、4个科学实验站和2个科学试验基地建设,新规划布局建设33个,进一步壮大了创新人才队伍,改善了创新条件手段。加强新技术试验验证,开展“田间日”等参与式、体验式推广,创新了技术推广方式。适应新的发展需求,集中修订发布一批部级推广鉴定大纲,进一步强化部级推广鉴定能力建设。地方政府及骨干农机企业研发投入力度加大,山东省投入8300万元财政资金,扶持了67个农机装备研发项目,科技成果转化率超过90%。广东投入1000万元,搭建产学研试推平台。江苏投入1800万元,实施农机新技术、新机具、新模式“三新工程”等,创新驱动农业机械化发展正在成为共识。
(五)突出抓好免费监理落实,农机安全生产形势持续好转。各地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免征农机牌证和安全检验等行政事业性收费的决定,协调抓好资金落实、政策宣传、制度完善等工作,创新安全监管机制,免征规费近10亿元,进一步密切了与农民群众的关系,提升了农机安全监管效果。举办农机事故应急处置演练,锻炼了队伍、检验了机制。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加强安全隐患排查,组织安全生产月和安全生产咨询日活动,全面停止为“变型拖拉机”登记上牌,促进了全国农机安全生产形势平稳好转。完善质量安全标准,开展农机打假维权服务,组织插秧机等在用农机质量调查,切实维护机手合法权益,促进了农业机械化安全发展。2016年,累计发生在国家等级公路以外的农机事故起数、死亡人数、直接经济损失,与上年相比均有较大幅度下降,国务院领导在全国安全生产电视电话会议上对农机安全生产工作予以充分肯定。
(六)突出抓好政策创设,农业机械化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建设500个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将农业机械化列入农业现代化重大工程。《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对农业机械化提档升级作出了全面部署。国务院将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纳入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考核。刚刚发布的《全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农业机械化发展的行动纲领。《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条件建设规划》《农业生产安全保障体系建设规划》加大农机科研和农机安全生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农机具“场库棚”列入高标准农田建设投资支持范围,这些决策部署为推进农业机械化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各地积极研究和创设“利当前,管长远”的政策措施,江苏省、湖南省设立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奖补资金,调动地方政府抓农机、促全程的积极性。重庆在全市范围开展田块宜机化改造包干奖补试点,为破解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难题探索了现实路径。吉林、山西、甘肃、陕西、云南、贵州等省安排专项资金,重点扶持新型农机服务主体建设。安徽省人民政府推进农机农艺农信融合,在全省建立30个全程机械化示范县、50个“互联网+”农机合作社,助力全程机械化发展。“互联网+金融服务”在很多地方得到支持应用等等,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政策体系日趋完善。
总的看,过去一年全国农业机械化各项工作亮点纷呈,为农业转方式、调结构和农民持续增收做出了重要贡献,得到社会广泛好评。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和地方各级党委政府重视发展农业机械化的结果,是各级农机化主管部门共同努力、专家科学指导、农民群众辛勤劳动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农业部,向全国农机系统干部职工、科技工作者、农民机手表示衷心感谢!
二、准确把握当前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形势和任务
当前,我国农业生产已经全面进入机械化作业为主的新阶段,农业机械化渗入农业生产的方方面面,融入农业产业链条的广泛领域。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对农业机械化提出了新的要求。新一轮科技革命所带来的制造业技术和农业技术创新,以及智能化、信息化技术的广泛应用,为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农村深化改革,构建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推进农业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对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内外部环境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农业机械化需求结构在发生深刻变化。产业方面,主要大宗作物生产人工成本的占比均超过40%,农业机械化成为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比较效益、增强竞争力的现实选择。对农业机械化的需求,已经从主要粮食作物的耕种收环节向植保、烘干、秸秆处理延伸;正在从粮食作物快速向棉油糖等经济作物扩展,向养殖业、加工业拓展,农业产业各领域各环节迫切需要加快“机器换人”。区域方面,北方平原和旱作区等农业机械化水平较高的地方,正在加快提档升级,需求向大马力、高性能、复式作业机具转变;南方水田地区、丘陵山区等发展相对滞后的地方,需求正在快速上升,迫切需要改变种植制度、改善宜机条件、增加适用机具有效供给,加快农业机械化步伐。主体方面,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加快发展,规模经营土地面积占比已经超过30%,农业机械化与规模经营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由产中向产前、产中、产后全程配套。新型经营主体对农机的需求,由关注价格向注重品牌和质量转变,更加注重以机械化降低生产风险、提高作业效率,更加注重获取全程机械化解决方案。技术方面,农业绿色发展、安全发展理念深入人心,提高农业投入品和资源利用率、缓解农业资源环境压力、治理面源污染,迫切需要农机化技术和装备的支撑。高效节本、绿色环保、智能安全正在成为农机技术创新、研发制造、推广应用的基本导向。
(二)农业机械化供给结构在发生深刻变化。从技术上看,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由大田作物向农业全领域拓展,由耕种收向产前产后延伸。农业品种选育把机械化适应性列为审定标准,籽粒机收品种等育种攻关加快推进,绿色高产创建攻关将农业机械化作为重要平台,轻简栽培正在成为农艺改进的基本趋向,品种、栽培和机械装备加快配套,为农业机械化发展开辟了更广泛的空间。但是,农机科技创新不足、成果转化不多、农机农艺融合不够,依然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单项农机化技术比较多,集成配套和系统解决方案研究刚刚起步,农机化技术的储备和研发还不够,必须进一步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全面提升农业机械化科技的有效供给能力。从产品上看,近年来,农机装备制造水平明显提升,品种不断增加,产品性能不断提高,“十二五”期间农机品种增加了100多种,农机工业总产值位居世界前列。智能技术、信息技术在农机装备上应用步伐加快,大型跨国农机企业纷纷登陆国内市场。但是,农机工业大而不强,农机装备有效供给不足,缺门断档和中低端产能过剩并存,机具的可靠性、适用性有待提升,结构性矛盾仍旧突出。必须更加重视引导和促进农机工业的转型升级,增强中高端、全产业链装备的研发生产,提高农机装备制造水平。从服务上看,随着农机拥有量快速增加,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主体发展壮大,农机社会化服务由大范围的跨区作业向周边规模化服务、合作型服务、自用型服务转变;由传统的耕种收“老三样”服务向集中烘干、集中育秧、统防统治转变;由遍布千乡万村的小门店服务,向农机4S店、农机电商、远程诊断维修等新型服务方式转变。但是,农机服务产业化程度不够,机制不灵活,服务质量效益总体还不高;农机合作社等新型主体人才缺、观念旧、用地难、融资贵等矛盾还比较突出,对农业机械化公共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必须进一步提高农机推广、鉴定、监理和培训等公共服务的能力,促进作业市场、维修市场、流通市场的健康发展。
(三)农业机械化管理方式在发生深刻变化。管理主体上,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和跨界融合的深入推进,原来单靠一个部门就可以管好的工作越来越需要多个部门的协作,越来越需要发挥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和事业单位等方面的作用。管理对象上,由传统农户为主逐步向新型经营主体扩展,越来越需要创新管理方式,增强管理的精准性、科学性、指导性。管理权责上,随着“放管服”改革的深入推进,越来越多的管理事项下放,省市县的调控空间增大,地方承担了更多政策落地、项目落实的管理责任。部省层面更多的转向规划引领、顶层设计、统筹协调,发挥牵头抓总作用。管理手段上,随着市场化、信息化、城镇化、国际化加快推进,传统的管理服务模式已难以适应发展要求,必须创新方式方法,更多地运用市场化、信息化手段,运用法治方式、典型模式和制度安排推动工作。推进工作的重点上,由过去的争资金、批项目、催进度,更多地转向政策创设、标准制定、信息引导和事中事后监管上来。
总之,随着农业机械化发展环境和形势的深刻变化,农业机械化工作对象、内容、领域等也在发生深刻变化。我们必须以变应变、顺势而为,主动打破思维定式、路径依赖和工作惯性,适应发展新形势,不断创新工作理念和方式方法,创新引领添活力,凝心聚力促融合,攻坚克难补短板,两端发力提质量,加快培育农业机械化发展新动能,展现农业机械化在稳产能调结构、降成本增效益、添绿色可持续等方面的新作用。关键是要更加注重创新驱动和“三个融合”:
一是更加注重创新驱动。落实创新驱动战略,把创新引领作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第一动力。着力推进技术创新,优化资源配置,形成创新合力,提升创新能力,多出成果,出大成果,快出成果,快推成果,引领推动农业机械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切实改变不同程度存在的“无机可用、无好机用、有机难用”的局面。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管理创新,加快完善适应创新驱动的政策环境和制度导向,不断提高管理效能,破除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发展障碍,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二是更加注重农机农艺融合。以农业机械化引领作物品种改良和耕作制度变革,促进良田良种良法良机配套,破解主要作物和关键生产环节机械化难题,提高机械作业适应性,大力拓展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空间,释放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潜能。适应农业机械化需求结构深刻变化,强化农机农艺部门间相互协调、科研单位联合攻关、推广机构相互协作,破解体制机制障碍,促使农机农艺融合发展,为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三是更加注重农业机械化与适度规模经营融合。充分发挥农业机械化在推动规模经营中的作用,充分发挥新型经营主体在引领农机化技术集成示范、人才教育培训、农机服务方式创新等方面的作用,促使机械化与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相互适应、相互促进,推进农业技术的集成化、劳动过程的机械化、生产经营的信息化。加快推进农机服务规模化,引导农机服务主体向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推动农业机械化向产前、产中、产后延伸,拉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生产的整体效益。
四是更加注重农业机械化与信息化融合,促进信息化与农机装备、作业生产、管理服务深度融合,以信息化培育新动能,推动新发展。着力推进农业机械化大数据应用,提升农机试验鉴定、技术推广、安全监理信息化建设水平。着眼提高农机社会化服务的效率效益,支持鼓励开展市场供需对接、机具调度、服务保障等方面的信息化服务平台建设,“让信息多跑路,让农机多干活”,促进农业生产节本增效。
三、着力做好2017年农业机械化重点工作
前不久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将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2017年农业农村工作的主线,全国农业工作会议明确了推进结构调整、推进绿色发展、推进创新驱动,推进农村改革,稳定粮食生产“四推进一稳定”的工作布局。各级农机化主管部门要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全国农业工作会议精神和部署,强化五大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服务大局,着力推进农业机械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管理、增添动能、补齐短板、壮大主体,加快“机器换人”,推动农业机械化提档升级,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要着力抓好“五围绕五推进”。
(一)围绕农业结构调整,推进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继续以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推进行动为抓手,充分发挥农业机械集成技术、节本增效、推动规模经营的重要作用,助力稳定粮食生产和农业结构调整。一是加快突破瓶颈,集成技术,进一步提升粮棉油糖大宗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加大机插秧、玉米机收等薄弱环节技术推广力度,提升植保、秸秆处理、烘干等环节的机械化水平,加快构建区域性标准化的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体系。着力突破油菜、甘蔗机播机收作业瓶颈,加快马铃薯机收、花生机收、棉花机采等技术的推广应用,进一步推进大宗经济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二是积极主动作为,强化示范,着力拓展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领域。积极开展“镰刀弯”和北方农牧交错带等地区玉米青贮、玉米籽粒收获、牧草收获、马铃薯收获等机械化技术示范,发展大豆、马铃薯、饲草料生产全程机械化。加强设施农业、养殖业及丘陵山区机械化技术研发和示范推广,为重点地区农业结构调整提供有效支撑。三是强化行政推动,典型引领,进一步营造推进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的良好氛围。积极争取政府重视和各部门各方面支持,抓好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项目实施及专家巡回指导,搞好农机农艺融合,形成联动共促全程机械化的有效机制。大力推进粮棉油糖等大宗作物生产重点机具购置敞开补贴。创建推出100个左右率先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的示范县,支持引导基础较好地区整市整省推进。分品种、分区域总结提炼出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全程机械化解决方案,加强宣传,形成以点带面、典型模式推动的工作氛围。
(二)围绕绿色发展,推进高效节约的农机化技术推广应用。农业机械化在农业投入品减量化、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要紧紧围绕“一控两减三基本”目标,扩大绿色环保、高效节约机械化装备和技术的推广应用,促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一是突出抓好深松整地,力争完成深松土地1.5亿亩以上,扩大深松作业信息化监测比例,确保作业质量,充分发挥深松在蓄水保墒、改良土壤、抗旱排涝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二是加大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支持力度,强化绿色生态导向,对深松整地、高效施肥、秸秆还田离田、残膜回收等绿色高效机具实行敞开补贴。三是加强技术的试验示范,适时发布一批“一控两减三基本”农机化技术方案,依托农机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打造一批技术应用样板,加大技术培训、宣传力度,加快示范推广。四是推进农机报废更新,扩大报废更新补贴实施范围,加快淘汰能耗高、污染重的老旧机械,推广应用符合“国三”标准的动力装备,促进农机节能减排。
(三)围绕“五区一园”建设,推进农机作业服务转型升级。建设“五区一园”是今年农业农村工作的重要抓手。农业机械化是园区建设的重要支撑和重要标志。园区建设也为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各地农机化主管部门要主动入位,以发展便捷高效的农机社会化服务为切入点,积极参与园区规划,投入园区建设,服务园区发展。一是培育园区农机经营主体,支持引导合作社、农机手入园创业,探索“机农合一”经营新模式,开展规模经营,延伸产业链条,提升经营效益。二是探索新型的农机社会化服务模式,依托园区,推进“互联网+订单作业”、托管作业、承包作业等服务模式,扩展服务内容,创新利益联结机制,打造一批服务品牌,示范带动农机作业服务提档升级。三是打造农机化技术推广服务新高地,积极争取园区建设投入向农机倾斜,加强机耕道、场库棚、烘干仓储等配套设施建设。推进农业机械化资金、项目、技术、人才向园区聚集,支持园区现代农业建设。依托园区推进农机农艺农信融合,建立高标准示范基地,展示推广农机精准作业、卫星导航服务、自动驾驶作业、智能化工厂种养等方面的先进技术和作业模式,打造新型技术推广和作业服务的样板,引领农机化技术和作业服务升级。
(四)围绕提升农机有效供给能力,推进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瞄准“产业急需、农民急用”的农机装备研发和推广应用,着力推进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一是强化需求引导,搞好需求分析,加强统筹规划,通过发布需求目录,提出重大项目建议等方式,引导技术创新。二是落实项目投入,扩大“智能农机装备”国家重大研发计划项目实施范围,抓好《农机装备发展行动方案》“农机农艺融合专项”启动实施,加快建设国家水稻、甘蔗、棉花等全程机械化科研基地,积极争取地方重点科技研发计划支持,推进重大科技攻关。三是推进协同创新,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构建分工协作一盘棋、上中下游一条龙、多学科集成一体化的科技创新组织模式,建立完善联合攻关、技术融合、资源共享、利益分享机制。四是促进成果转化,加大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支持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力度,扩大新产品补贴试点。推进农机试验鉴定检测结果数据公开、农机化新技术新成果试验验证信息公开,及时向企业和科研单位反馈相关信息,引导农民选用新技术新产品,加快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应用。
(五)围绕提升公共服务能力,推进农业机械化管理改革创新。着眼于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从解决农民和企业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着手,推进农机化管理“放管服”改革,提升农业机械化公共服务能力。一是进一步简政放权,切实减少和下放农机购置补贴实施、农机安全监理、农机试验鉴定中的管理事项。推进拖拉机驾驶证、联合收割机驾驶证“两证合一”和新机免检。探索特殊特定区域农机购置补贴差别化实施,研究扩大省级补贴产品分类分档自主权。全面推行农机维修网点审批“先照后证”,突出便民利民。二是推进管理服务信息化,加快推进农机化管理信息系统互联互通、数据共享。全面推进推广鉴定证书相关信息网络公开,方便企业和农民查询和应用鉴定结果。推广应用农机驾驶技术网络教育平台,方便农机手学习。启用“变型拖拉机信息查询系统”,有效开展交警和农机监理联合执法。加快普及“互联网+农机服务”,提高供需对接效率。三是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加强在用农机产品质量调查和质量投诉监督。改进农机推广鉴定证后监督,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抽查。加强农机购置补贴违规联查联动,让失信违规主体寸步难行。四是加强协同管理,注重与发改、财政、科技等有关部门沟通,推动农业机械化政策设计和发展规划衔接落实。注重在政策创设、制度修订、项目谋划等重大事项中,加强与种植、养殖、加工等行业部门的沟通协调,广泛听取基层和事业单位的意见建议。注重依托新型经营主体开展农机化技术推广、安全教育、人才培训、生产组织等工作。注重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引导企业诚信自律、公平竞争,提升管理效能。
同志们,做好今年农业机械化工作,对巩固发展农业农村经济好形势意义重大。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敢于担当、勇于创新、真抓实干、奋发有为,推动农业机械化工作再上新台阶,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