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农业机械化又好又快发展 为实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贡献力量
(2007年12月24日 北京)
今天我们召开全国农业工作会议农机专业会,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全国农业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分析当前农业机械化发展形势,总结2007年农业机械化工作成效,研究部署2008年工作任务。这两天,回良玉副总理、孙政才部长分别在中央农村工作会和全国农业工作会上作了重要讲话,对明年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做出了全面部署,对农业机械化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并提出了明确要求。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全面贯彻落实。下面,我讲五点意见。
一、认清当前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形势
即将过去的2007年,是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进程中取得重大进展、实现历史新跨越的一年。一年来,各级农机管理部门认真贯彻中央1号文件关于“积极发展农业机械化”的战略部署,深入贯彻《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精心组织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大力推广先进适用农业机械化技术,积极发展农机社会化服务,依法加强农机质量和安全监督管理,我国农业机械化事业继续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
――农机装备总量持续增长,结构有所改善。2007年全国农机总动力预计达到7.6亿千瓦,比上年增长4.6%。拖拉机保有量1834万台,增长6.1%,其中大中型拖拉机184万台,增长9.7%;大中拖配套农具293万台,增长10.7%;小型拖拉机1650万台,增长5.7%。联合收割机61万台,增长7.1%。水稻插秧机、玉米收获机械保持较高的增幅,马铃薯、花生等经济作物机械和饲料加工机械增速较快,农机装备结构有所改善。农机工业持续快速发展,农机市场产销两旺。预计规模以上农机工业企业产值1558亿元,增幅达到18%。
――农机作业水平不断提高,生产机械化协调推进。预计全年机耕、机播、机收的总面积达到24.3亿亩,机耕、机播、机收水平分别为57%、33%、27%。全国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比上年提高了1.7个百分点,达到41%。主要粮食作物的生产机械化发展迅速,小麦生产基本实现了全程机械化;水稻机插、机收快速推进,水稻栽植机械化水平达到11%,收获机械化水平达到44%;玉米收获机械化发展迅速,机收水平达到6.8%。大豆、马铃薯、油菜、花生、棉花、甘蔗等经济作物和设施农业、畜牧业、渔业、林果业生产机械化取得新进展。
――农机社会化服务扎实推进,经营效益稳中有升。全国各类农机作业服务组织、农机户总数预计达到3650万个,其中农机专业户400万个,同比增长3.4%;农机合作社等新型农机服务组织不断发展壮大,农机服务领域和范围不断拓宽,农机销售、作业、维修市场日益兴旺。全年农业机械化服务经营收入预计达到3060亿元,同比增长8.2%。
――农机安全生产形势明显好转,重特大农机事故得到遏制。1-11月份全国发生在国家等级公路以外的农机事故1946起,死亡371人,受伤1207人,直接经济损失868.9万元。全国农机事故数同比下降37.4%,重特大农机事故得到遏制。全国农机事故死亡人数同比下降32.2%,远低于农机安全生产总体控制考核指标,农机安全生产形势总体趋于稳定。
一年来,各级农机管理部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部署,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呈现出以下七个方面的显著特点:
一是农业机械化政策法规建设进一步推进。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业机械化发展,中央1号文件强调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是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今年5月份,温家宝总理、回良玉副总理分别对农业机械化工作做出重要批示,要求有关部委统筹农业机械化与农机工业发展,制定完善相应的政策措施,提出促进农业机械化又好又快发展的政策意见。《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草案)》的起草工作取得积极进展,进入了审议程序,为列入明年国务院一类立法计划奠定了良好基础。各地继续加强农业机械化新闻宣传和政务信息工作,为农业机械化发展营造了良好舆论氛围。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将农业机械化工作摆上了重要议事日程,辽宁、山东、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分别通过了农业机械化促进条例,江苏、江西、湖南省人大常委会分别修订了农机管理条例,江苏、浙江、河南、四川省人民政府分别制定了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意见,强化和完善了扶持措施。
二是农业机械化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大。2007年各级政府加大了对农业机械化的投入,不断拓宽投入渠道。中央财政安排农机购置补贴资金20亿元,比上年增长了两倍多,政策实施范围扩大到全国三分之二以上的农业县。在164个血吸虫重点疫区实施“以机代牛”工程,农民购机补贴比例由30%提高到50%。地方各级财政共安排农机购置补贴资金13亿元,比上年增长14%。国家安排5.9亿元继续在全国13个粮食主产省实施“优粮工程”现代农机装备推进项目。我部积极争取基本建设投入,主持编制完成了《保护性耕作工程建设规划》和《农业机械化推进工程建设规划》,其中《保护性耕作工程建设规划》已报有关部门论证审批。各地积极探索扶持农业机械化发展新途径,黑龙江省财政首次安排了2.3亿元专项资金用于秋季深松整地的农机作业补贴,浙江省首次采用发放农机作业券的方式对水稻机械化插秧和农机植保作业环节进行财政补贴,上海市提高了农机保险的政策性补贴比例,四川省加大对农村机耕道和机电排灌设施建设投入,内蒙古、吉林等省(区)积极整合资金建设农业机械化示范区。
三是农业机械化新技术推广应用步伐进一步加快。2007年我部在全国范围内重点推广11项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化技术,启动了100个农业机械化示范区建设,取得良好成效。保护性耕作技术已经在我国北方501个县(区)示范推广,实施面积达到3062万亩,机械化免耕播种面积达到1亿亩,秸秆机械化粉碎还田面积超过3亿亩。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示范推广步入快速发展轨道,江苏、湖北、辽宁等省呈现出水稻机插秧整村、整乡推进的可喜局面。部级水稻机械化生产示范县达到70个,省级示范县达到350个,全国新增机插秧面积1000多万亩。我部在山东省首次召开玉米生产机械化现场会,启动玉米跨区机收工作,全国玉米机收面积比上年增加近600万亩,同比增长近50%,成为当前农业机械化发展新亮点。油菜生产机械化试点示范工作顺利启动。
四是机械化生产管理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围绕春耕、“三夏”、“三秋”等重要农时季节,各地农机管理部门积极组织力量,提前做好机具检修、机手培训、信息发布等服务工作,引导农机有序跨区作业。我部与公安部、发改委、交通部、中石油、中石化联合印发了《关于做好农机跨区作业工作的意见》,明确了农机跨区作业的管理服务措施,规范了农机作业市场。发布了全国小麦和水稻跨区作业市场信息,免费发放《跨区作业证》24万张,并向跨区作业的农机手提供免费手机短信服务。由于农机部门组织得力,服务到位,多部门协调联动,跨区作业秩序良好。全年跨区作业的小麦、水稻、玉米联合收割机达到41.8万台,完成机械化收割3.5亿亩,为全年粮食丰产丰收做出了重要贡献,并得到了孙政才部长的充分肯定。
五是农机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我部确定了100个全国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联系点,制定农机专业合作社标准章程和农机作业服务合同文本,开展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运行机制创新试点。黑龙江等省大力发展农机作业合作社,农机服务能力不断增强。我部召开了全国农机维修工作会议,促进了农机维修行业管理工作规范化。当前,基层农机技术推广机构改革稳步推进,农机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工作得到强化,农机服务进一步向市场化、社会化、专业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六是农机质量监督管理进一步加强。各地狠抓农机补贴产品质量监督,组织开展农机具质量督导,加强农机质量投诉体系建设,举办多种形式农机打假识假现场会,促进了农机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的改进和提高。根据质量投诉和试验鉴定结果,我部会同发改委、财政部对《国家支持推广的农业机械产品目录》进行了年度调整。部级推广鉴定制度进一步完善,农业机械化行业标准体系建设取得新进展。组织开展了农业机械部级鉴定机构能力认定工作,农机鉴定总站和4个地方专业站首批通过能力认定,取得了承担部级推广鉴定的资格。全年各农机试验鉴定机构共计核发了178份部级农机推广鉴定证书,制定和颁布31项农业机械化行业标准。
七是农机安全监理工作基础进一步夯实。自今年起,农机安全生产控制考核指标分解到各地,责任落实到政府,农机安全生产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我部组织召开了全国农机安全监理工作会议,印发了《关于加强农机安全监理工作的意见》,农机监理工作思路、目标和任务进一步明确。各地加强农机安全法规和规章建设,完善农机监理业务和事故统计报送制度,规范业务统计和信息报送工作,全面启动了拖拉机交强险实施工作。组织开展了拖拉机登记和驾驶证申领专项整治工作,并对违规行为进行了严肃查处。继续深入推进“创建平安农机,促进新农村建设”活动,广泛开展农机安全宣传教育,落实农机事故防范措施,营造了关爱生命、关注农机安全的社会氛围。
同志们,2007年农业机械化发展成绩来之不易,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农业机械化发展、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的结果,也是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大力支持、密切配合的结果,更是农业机械化系统全体干部职工和亿万农民群众扎实工作、创新发展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农业部对多年来关心支持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各部门、各单位和社会各界表示衷心的感谢!对长期奋战在农业机械化工作一线的干部职工和广大农民群众表示诚挚的慰问!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还应该清醒地看到存在的问题。虽然我国农机总动力持续增长,但装备结构还不够合理,动力机械较多、配套农具少,小型机具较多、大中型机具少,低档次机具较多、高性能机具少,“三多三少”的问题依然比较突出;虽然国家对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投入逐年增加,但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基础依然比较薄弱,税收、金融、保险等方面的扶持政策还不够完善;虽然农机服务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但农机服务的组织化程度还比较低,农机鉴定、推广、监理、维修体系还需要进一步健全;虽然我国农机生产企业总数近万家,但技术自主创新能力较弱,农机产品的质量和性能不稳定,有效供给不足,还不能满足发展现代农业的迫切需要;柴油价格涨幅较大,农机作业成本显著增加,影响了农机效能的发挥。
总的来看,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形势是好的。在前进的道路上,机遇大于挑战,利好因素大于不利因素。我们要认清形势,坚定信心,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开拓创新,乘势而进,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我国农业机械化的良好形势。
二、履行新阶段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历史使命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是我们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首要的政治任务。党的十七大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提出了新要求,对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作出了重大部署。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二○二○年比二○○○年翻两番。党的十七大以“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主题,明确指出解决好“三农”问题始终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强调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要求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党的十七大对“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同时也对农业机械化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充分认识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所处的历史方位,全面把握农业机械化发展面临的新趋势和新使命,是做好新时期农业机械化工作的重要前提。
纵观世界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历程,一般遵循从初级向高级循序渐进发展的规律。根据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评价标准,将农业机械化发展分为初级阶段、中级阶段和高级阶段。主要用两个评判指标:一是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二是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中级阶段是指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跨入40%并提高到70%,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由40%降低到20%的发展阶段。据统计测算,到2007年底,我国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已达到41%,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已降至38%左右。这标志着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在2007年已经由初级阶段跨入了中级阶段。
这是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历程中一次历史性跨越,意义十分重大。一方面,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已跨过40%门槛,说明农业生产方式发生重大变革,机械化生产方式由原来的次要地位转化为主导地位,我国农业机械化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将向更大规模、更广领域、更高水平方向发展;另一方面,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已降低到40%以下,说明我国农业发展方式发生重大转变,由原来依赖和占用人力资源向依靠科学技术和现代农业装备转变。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符合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增机、减人”的趋势不可逆转,对农机装备和农机作业的需求将呈现出刚性增长的态势。
农业机械化由初级阶段发展到中级阶段,不仅仅有量的积累增长,更有质的变化提高。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呈现出不同的阶段性特征。中级阶段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将呈现以下五个方面的特征。一是发展速度不断加快。从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来看,中级阶段的发展速度总是比初级阶段和高级阶段都快。建国以来,我国用50多年时间完成了农业机械化初级阶段的使命。目前,我国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的物质技术基础、组织运行基础、实践认识基础都已具备,进入了快速成长期。预计2020年我国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5%,2025年左右达到70%,即预期在本世纪20年代中期可以完成农业机械化中级阶段的发展任务。农机装备总量快速增长,农机作业水平快速提高,农业机械化技术快速普及将成为中级阶段的显著特征。二是发展质量不断提高。农机产品的先进性、可靠性、适应性、安全性进一步增强,农机具配套比进一步提高,逐步向高质量、高科技、高性能、低能耗、低排放和多功能的方向发展。农机装备水平由注重数量增长向注重结构优化转变,更加注重农机产品配套技术集成和资源综合利用。三是发展领域不断拓宽。围绕大农业,发展大农机。机械化生产由粮食作物向经济、饲料作物拓展,由耕种收环节机械化向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机械化延伸,由种植业向畜牧业、渔业、林果业、设施农业和农产品加工等领域进军。四是发展机制不断完善。在政府扶持和市场引导下,农机大户、农机专业服务组织不断发展壮大,农机服务组织化程度进一步提高,服务机制不断创新,服务品牌效益开始显现,农机跨区作业范围进一步扩大,农机销售、作业、维修三大市场不断完善,农机服务产业化进程加快。五是农机农艺不断协调。初级阶段农业的小规模、分散经营模式,导致种植制度千差万别。进入中级阶段,现代农业规模化、标准化的生产方式,高性能农业机械的广泛使用,将引领农艺制度的改革和发展,进一步推动农机农艺相互配合、相互适应、共同促进和协调发展。同时,我们还要看到,中级阶段也是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矛盾凸显期,制约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技术经济障碍和体制性障碍依然存在。主要矛盾是日益增长的农业机械化需求与农机有效供给不足的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有效供给不足问题。我们必须把握中级阶段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主要特征和主要矛盾,明确工作方向,不断创新发展思路,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努力开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新局面。
进入中级阶段,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已经和我国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紧密联系起来。我们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认真履行新阶段农业机械化发展肩负的历史使命。
第一,发展农业机械化,是建设现代农业的迫切需要。农业机械是先进的生产工具,是推广应用先进农业科技的重要载体,是建设现代农业的物质基础。农业机械化水平是衡量现代农业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均以农业机械化为前提,农业机械是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要素。没有农业的机械化,就没有农业的现代化。目前,我国农业基础依然薄弱、生产手段落后、农业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迫切需要发展农业机械化,进一步夯实现代农业物质基础,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业防灾抗灾能力,推进农业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产业化经营,提升农业素质、竞争力和效益。
第二,发展农业机械化,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农业机械是农村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推动农村生产发展的重要力量。发展农业机械化,有利于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增加农机作业收入,促进农民生活宽裕;有利于促进秸秆综合利用、农田基本建设、乡村道路修缮、河道疏浚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村容整洁;有利于推动土地规模化种植、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促进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目前,活跃在乡村的农机手超过4000万人,约占乡村人口的5%,占农业劳动力的13%,他们是新型农民的代表,是致富奔小康和建设新农村的带头人,是繁荣农村经济、推动农村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第三,发展农业机械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有效途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难点、重点在农村。要通过发展农业机械化把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彻底改变九亿农民搞饭吃的局面;从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中解放出来,彻底改变以人力和畜力为主的落后低效的生产方式;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彻底改变“面朝黄土背朝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发展农业机械化,一方面有利于农业节本增产增效,另一方面解放出更多的农村劳动力从事非农产业,拓宽农民增收的途径,让广大农民共享现代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成果,不断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缩小城乡、工农差距,实现社会的全面小康。
第四,发展农业机械化,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必然趋势,将伴随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目前我国农业劳动力供给出现了新的趋势,由原来的无限供给转变为有限供给,由绝对过剩转变为相对过剩,农业劳动力结构性、季节性、区域性短缺矛盾日益突出。随着留在农村的青壮劳动力减少,迫切需要用农业机械替代人力,缓解农业生产中劳动力短缺的突出矛盾,迫切需要发展农业机械化,进一步巩固农业基础地位,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促进国民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和现代化建设。
我们农机化系统干部职工要从实现农业现代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充分认识发展农业机械化的战略意义,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扎扎实实地推进农业机械化。
三、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农业机械化发展全局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认真总结我国发展经验、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在推进中级阶段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必须坚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一要始终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努力实现农业机械化又好又快发展。党的十七大提出,全国人均GDP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据专家测算,要实现这个目标,农业劳动生产率应提高到16 000元以上,也要从2000年的4057元翻两番。作为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主要手段,农业机械化发展任务十分艰巨。目前,我国农业机械化整体水平仍比较低,仍远远落后于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还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在国家加大扶持、投入力度和农业机械化内在成长力等合力推动下,2004-2006年,我国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年均提高约2个百分点,2007-2020年仍要保持这样的发展速度,才能达到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的目标。今后一个时期,必须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更大的支持力度,推动农机装备总量持续增加,结构进一步优化,农机作业水平不断提高,努力做到速度和质量、效益、安全发展的有机统一,实现农业机械化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安全发展,为发展现代农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好广大农民群众发展农业机械化的积极性。农民群众是发展农业机械化的主体,是推动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关键因素。要满足农民对先进生产工具的需求,加大购机补贴等扶持政策实施力度,调动好农民使用和经营农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强农业机械化技术普及,让农民群众充分共享社会进步的成果。提高农机从业人员素质,加强农机安全生产管理,保护农民生命财产安全,保障农民和机手的合法权益。我们制定农业机械化的方针政策和实施农业机械化的工程项目,都要以农民群众满意不满意、受益不受益作为衡量标准,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
三要始终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切实提高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质量。第一,农业机械化要实现全面发展。我们不仅要推进粮食作物生产的全程机械化,而且要推动经济作物、林果业、畜牧业、渔业的机械化,还要发展设施农业、农用航空等;不仅要推动耕种收环节的机械化,还要推动种子处理、灌溉、植保、烘干、贮藏、农产品加工等各个环节的机械化;不仅要提高农业的产中机械化水平,还要推动农机服务领域前延后伸,不断提高农业的产前、产后机械化水平,为建设现代农业全面提供装备支撑。第二,农业机械化要实现协调发展。农机装备结构要协调合理。在保持较高农业机械化发展速度同时,要加强宏观调控,提高农业机械化发展质量,逐步改善农业机械化发展中长期存在的“三多三少”的问题。各个作物、各个环节机械化发展要协调。我国小麦生产基本实现了全程机械化,但玉米、水稻生产总体机械化水平相对不高,玉米生产中机播水平较高,机收水平很低,水稻生产中机收水平较高,而机插水平很低,茶叶、棉花、甘蔗等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机收环节更是十分薄弱。因此,要集中力量主攻薄弱环节,加快突破机械化生产瓶颈。各个区域农业机械化发展要协调。目前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总体呈旱田高水田低,北方高南方低、平原地区高丘陵山区低的格局,要在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开展多种形式的农业机械化技术合作和交流,促进农业机械化要素在区域间有效流动,建立区域间相互促进、共促发展的协调互动机制。农机农艺要协调。目前我国玉米、油菜收获机械化发展缓慢,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农艺品种和栽培制度制约,今后要以提高重点作物综合效益为目标,加大农艺与农机协同攻关的力度,培育适合机械化作业的品种、制定科学合理的农艺标准和机械作业规范,实现农机与农艺的有机协调发展。农业机械化发展速度与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相协调。机械化生产方式受到广大农民的欢迎,农业机械总量增长速度明显加快,但机耕道、机具场库棚、农机维修网点等农业机械化的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有些地方“有机无路走、机闲无处放、机坏无处修”的现象比较普遍。必须加大农业机械化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以充分发挥机械作业效能。第三,农业机械化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农业机械化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是机械作业的成本低于人工成本,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要不断开发推广经济、适用的农业机械,发展农机社会化服务,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机经营者的效益,满足农民不断增长的对机械化生产的需求。要按照节能减排的要求,对高能耗、高排放的老旧机具逐步淘汰和更新,鼓励发展节油、节水、节肥、节种、节药和资源综合利用的节约型农业机械,大力推广秸秆机械化综合利用、高效植保、保护性耕作等环保型机械化技术,保护生态环境,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做出贡献。
四要始终坚持统筹兼顾,形成协调一致共促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局面。要统筹农业机械化推广、鉴定、监理、修理等体系建设。通过加强农机化技术应用和保障体系建设,增强服务农业机械化发展的能力,提高农机产品质量、作业质量、维修质量,保障安全生产,推动农业机械化先进适用机具和技术的快速普及应用。要统筹农机工业、科研、流通等支撑行业发展。采取综合性的扶持措施,培养更多农机高层次人才,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农机工业技术水平,维护良好农机流通秩序,支撑农业机械化又好又快发展。 要统筹国内国际农业机械化技术资源。要广泛开展对外技术经济合作和交流,引进、借鉴国外先进技术装备和管理经验,促进国内农业机械化技术进步和产品结构优化升级。鼓励有条件的农机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在互利合作中实现共赢俱进。
各级农机管理部门一定要不断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转化为谋划农业机械化工作的正确思路,转化为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具体措施,转化为领导农业机械化工作的实际能力。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农业机械化工作的各个方面,着力解决影响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把全系统的发展积极性引导到科学发展轨道上来。真正做到符合科学发展观的事情就全力以赴地去做、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事情就毫不迟疑地去改,努力实现我国农业机械化又好又快发展。
四、坚定走中国特色农业机械化发展道路
党的十七大提出“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这是党中央针对农业农村发展的新情况、新变化、新形势、新任务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中国特色农业机械化道路,是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对如何实现农业机械化进行了不懈的探索,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打下了较好的基础。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发展农业机械化必须遵循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学习借鉴国外好的做法,又必须立足我国基本国情,走中国特色的农业机械化发展道路。
发展农业机械化必须遵循经济规律。农业机械化发展受到经济、技术、资源、市场、土地等多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其中经济因素是影响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主要因素。一旦农机作业价格低于人工作业价格,雇用农机比雇用工人在费用上更节省、在时效上更快捷、在质量上更优异的时候,也就是综合考虑起来更经济合算的时候,农机作业才会在农业生产中推广普及使用。一个国家只有在经济可行这个前提下,结合农业劳动力、土地资源、农业种植制度、国民经济条件等情况,辅以恰当的政策引导,探索出适合国情的良性发展机制,才能促进农业机械化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
综观美国、欧洲、日本等已经实现农业机械化的国家的农业机械化发展模式,分别采取的是大规模机械化路线、中等规模集约机械化路线、小规模精细机械化路线。但他们的共同点有三个:一是走资金和技术密集的路子,机具技术含量高、价值大;二是农机一般只是作为替代人畜力作业的手段;三是农户的投入能力较强,购买农机主要是农户自有自用,为自家农业生产服务。对于我国来说,农村人口多、地块小,农民收入低、自我积累能力很弱,这样的国情决定,每家每户买农机,既买不起也不经济。他国模式只能借鉴,不能照搬,需要走出不同于以上模式的一条新的道路。
在中国发展农业机械化,必须在坚持土地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的前提下,解决好农业机械大规模作业与亿万小规模农户生产的矛盾。大中型农业机械作业效率高,而我国农民户均耕地只有7.3亩,在这样情况下如何推进农业机械化?农机跨区作业为解决这个难题找到了一条重要的途径。改革开放以后,北方地区的一些农民利用南北地区小麦成熟的时间差,自发地驾驶联合收割机跨区收获小麦,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一大批农机专业户走上了致富道路。在市场带动、政府推动、部门联动和宣传助动的合力下,农机跨区作业范围和规模迅速扩大。跨区作业在稳定农业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解决了“有机户有机没活干、无机户有活没机干”的矛盾,在生产方式上实现了规模化经营,开辟了我国小规模农业使用大型农业机械进行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生产的现实途径。实践证明,在这种良性机制的带动下,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越来越快。
因此,必须认识到,与其他已经实现农业机械化的国家不同,我国的农机不仅要作为替代人畜力作业的手段,而且要作为农民勤劳致富的工具;我国农民购买农机特别是价值较高的大中型机具不仅要为自家服务,更重要的是要开展社会化服务。所以我国农业机械化工作的重心应该是发展以跨区作业为代表的农机社会化服务,发展壮大各类农机服务组织,不断拓展农机服务领域,利用市场有效配置农机资源,促进农机的共同利用,提高农业机械利用率和效益,走“政府扶持、市场引导、社会化服务、共同利用、提高效率”为主要特征的中国特色农业机械化发展道路。
探索中国特色农业机械化道路,是一篇大文章,是一项长期而艰巨复杂的历史任务。要从我国地域辽阔、地区差异大的实际出发,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不搞齐步走,不搞一刀切。各地要在把握农业机械化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立足资源禀赋,研究如何以最佳的资源配置、最稳妥的步骤、最可行的办法推进农业机械化,积极探索适合本区域特点的农业机械化发展模式和实现形式,分步骤地梯次推进,不断总结经验。在中国特色农业机械化发展道路上,我们应始终坚持以下基本原则:一是坚持因地制宜、经济有效的原则。根据不同区域、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选择适宜的农业机械化技术和机具,实现农业节本增效。二是坚持保障安全、保护环境的原则。大力推广先进适用、安全可靠、节能环保的农业机械,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三是坚持共同利用、提高效率的原则。鼓励农业生产经营者共同使用、合作经营农业机械,大力开展跨区作业等社会化服务。四是坚持市场导向、政府扶持的原则。发挥农民在农业机械化发展中的主体作用,在运用市场机制合理配置生产要素的同时,完善政府扶持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政策措施。五是坚持科学发展、协调推进的原则。转变发展方式,促进农机与农艺有效结合,实现农业机械化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伟大的实践需要科学的理论指导。当前,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下,建立中国特色农业机械化理论体系的实践依据、理论依据和时代依据都比较充分。广大农机工作者要深入研究农业机械化发展中必然要遇到、必须要回答的最基本又相互联系的三个问题:为什么要发展农业机械化?发展什么样的农业机械化?怎样发展农业机械化?我们要从农业机械化实践中科学总结发展规律,对不同时期农业机械化发展理论和创新成果进行系统整合、加工提升,形成中国特色农业机械化理论体系,提高用科学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推动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再上新台阶
2008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各项战略部署的第一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承上启下的一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12月1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推进农业和农村发展工作,胡锦涛总书记强调要“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做好明年农业机械化工作意义重大,总体要求是:认真贯彻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全国农业工作会议精神,围绕加强农业基础建设、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目标,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走中国特色农业机械化发展道路,认真落实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着力优化装备结构,加大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力度,努力拓宽农机服务领域,切实加强农机质量和安全监督管理,不断提高科技水平、装备水平、作业水平和安全生产水平,实现农业机械化又好又快发展,为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新的贡献。
根据这个总体要求,各级农机管理部门在2008年要重点抓好以下10项工作:
(一)认真落实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政策
农机化扶持政策是党的支农惠农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关键因素。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扶持农业机械化发展政策,各级农机管理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用好、用足、用活这些政策,充分发挥政策效益。同时,要抓住当前农业机械化发展的良好机遇,积极争取税费优惠、信贷支持、政策性保险、农机作业补贴等扶持措施,加大农村机耕道、机库棚等基础设施投入,建立和完善农机报废更新制度,不断拓宽投入渠道,增加投入规模。在前不久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温家宝总理强调,明年中央财政将进一步扩大农机补贴规模,增加补贴机具种类,扩大实施范围,覆盖全国所有农牧业县。购机补贴政策将向粮食主产区、血吸虫疫区、贫困地区倾斜,继续以主要粮食作物关键环节机械化为补贴重点,并积极推进油料作物、经济作物、畜牧业、渔业、林果业、设施农业以及丘陵山区的机具和装备发展。要发挥好补贴政策的宏观调控作用,进一步改善农机装备结构,加快农业机械化发展步伐,推动农机装备制造业的产业升级。
农机购置补贴资金规模连续四年大幅度增加,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农业机械化工作的高度重视。随着补贴资金规模迅速扩大,农机管理部门的工作量也在成倍增加,工作难度不断增加,也给补贴资金监管工作带来新的挑战。实践证明,目前购机补贴管理制度和操作程序是合理的、科学的,关键是要不折不扣地抓好落实,执行到位。针对一些地方出现的思想有所放松、制度落实不到位、违规操作等苗头性问题,各地要高度重视,加大对补贴政策执行情况的督导,进一步规范工作程序,严厉查处违法违纪行为。发现一起、严查一起,决不能姑息包庇。今天,我要重申“三个绝不能”和“三个严禁”:在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过程中,绝不能在思想和工作上有丝毫麻痹,绝不能在措施和操作上有丝毫疏漏,绝不能在政策落实中有丝毫走样;严禁以任何形式向农民收取标准价格之外的任何费用,严禁在销售和售后服务环节以任何名义增加企业负担,严禁暗箱操作、违规操作、弄虚作假和搞地方保护主义。我们一定要从全局的、政治的高度来认识做好农机购置补贴工作的重要性,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将中央支农惠农政策的实惠一分不少地落实到广大农民手中,让中央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满意、让农机生产流通企业满意、让广大农民群众满意。
(二)积极发展农机服务产业
农机服务产业是农村服务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发达的农机社会化服务是农业机械化中级阶段的重要标志。一要大力发展农机经营服务实体。鼓励农业生产经营者共同使用、合作经营农业机械,支持农机大户的发展。积极引导农机专业合作社等各类新型农机服务组织发展,推广使用标准农机专业合作社章程、农机作业服务合同。落实《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有关对农技推广、农机作业和维修等服务项目免征所得税的规定。引导、培植一批规模大、机制活、服务能力强的农机服务组织和企业发挥龙头带动作用。二要积极培育农机服务市场。要围绕优势产业和特色作物生产,推动农机作业、流通、维修、运输等服务市场的健康发展。创新农机服务模式,创建农机服务品牌;拓展农机服务市场规模,推动农机服务产业化进程。全面实施《农业机械维修管理规定》,规范农机维修市场,组织开展农机维修体系建设和人员培训工作,促进农机维修业发展。三要增强信息服务能力。及时采集、发布农机作业市场信息,向农民免费提供气象预报、作业价格、机具数量等资讯,引导作业机具有序流动。加强“中国农业机械化信息网”等信息平台建设,进一步提升农业机械化信息服务水平。
(三)大力推进农机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
科技创新是农业机械化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以国家和地方相关科技项目为依托,充分发挥生产企业、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和推广机构的作用,积极推动农机化科技创新。建立农机与农艺专家协同攻关的有效机制,制定适用于机械操作的作业标准和农艺规范。结合农业生产实际,研究开发先进适用、节能环保、安全可靠的农业机械化新技术、新机具。要进一步改革和加强基层农机推广体系建设,发挥各级农机推广机构的公益性职能,优化人员构成,构建多方协作、适应市场需求、充满活力的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体系。今后一个时期,要重点做好保护性耕作、旱作节水、秸秆利用、薯类生产、草原建设、畜禽养殖、高效植保、设施农业和节能环保等农业机械化重点技术普及与应用。要做好保护性耕作项目的组织实施工作,不断扩大实施范围,有条件的地方要实行整村整乡推进。要抓住秸秆利用的源头环节,积极示范推广机械化秸秆粉碎还田、旋翻埋茬、收集打捆、再利用等多项技术为一体的秸秆机械化田间处理技术,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和禁烧工作。
(四)精心组织重要农时重点作物机械化生产
发挥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的主力军作用,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的重要措施。精心组织重要农时季节的机械化生产,着力提升重点农作物机械化生产水平。编制农业机械化生产月历,加强春耕、“三夏”和“三秋”机械化生产组织引导,唱响农业机械化生产的四季歌。认真贯彻农业部等六部门联合制定的《关于做好农机跨区作业的意见》,落实优惠政策措施,保障重点农时季节的农用柴油供应,维护作业秩序,推动农机跨区作业由夏季向春秋两季拓展,由小麦向水稻、玉米等作物拓展,由机收向机耕、机插、机播等领域拓展。建设好100个部级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示范县,加强技术培训和示范推广,推进水稻跨区机收,全面提升水稻生产机械化水平。以玉米收获机械化为重点,加快玉米生产机械化示范,积极推动玉米种植制度改革,培育机收作业市场,提升玉米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大力推进油菜生产机械化发展,在油菜主产区建立机械化生产示范基地,以油菜机播、机收为重点,加强农业机械化技术与农艺技术的集成配套,形成以机械化为支撑、区域适用性广的标准化生产体系。组织开展社会化服务,扩大油菜机械化生产作业范围和规模。
(五)不断强化农机质量监督管理
农机质量是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生命线。加强农机产品质量监督管理,是各级农业机械化管理部门的重要职责。要依法做好农机推广鉴定工作,制定鉴定体系发展规划,继续开展部级鉴定机构能力认定,提高鉴定机构能力,完善试验鉴定大纲,规范鉴定行为。进一步实施好《国家支持推广的农业机械产品目录管理办法》,做好技术评价,把好产品质量关。加强农业机械产品质量、作业质量、维修质量等标准的制定、修订和实施工作,建立健全农业机械化标准体系。积极开展农业机械的质量调查与投诉监督,建立农机质量信息发布制度,督促企业履行“三包”职责,改进和提高产品质量。积极推行农机产品质量认证,不断扩大认证产品的范围。依法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农业机械产品的行为,规范农机具交易市场,维护农业机械生产者、经营者、使用者的合法权益。
(六)着力提升农机安全监理规范化水平
农机安全生产关系到广大农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关系到农村经济发展与和谐稳定。要深入贯彻落实《农业部关于加强农机安全监理工作的意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安全发展、依法监理和科技兴安的理念,以完善农机安全政策法规体系、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提高农机安全监理规范化水平为重点,提高安全监督管理能力,努力构建以源头管理、执法监控、宣传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农机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制定农机安全监理工作建设规范、农机监理人员管理办法和有关农业机械安全检测标准。开展农机安全监理规范化建设试点。要贯彻“五整顿、三加强”的相关要求,加强对拖拉机培训机构的管理,严把农机登记关、检验关和农机手的培训关、考核关,从源头上减少农机事故隐患。贯彻实施国务院印发的《安全生产“十一五”规划》的精神,积极争取将农机安全监理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加大基本建设和财政专项投入,强化监理装备设施建设,完善农机安全监管体系。继续深入开展“创建平安农机,促进新农村建设”活动,制定“平安农机” 示范县评价标准,加强创建工作交流和考评。
(七)努力抓好农机人才队伍建设
人才是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第一资源。我们要在全系统树立“人才兴机”的意识,重视和加强农机干部职工的培训和教育,多层面、多渠道培养农机鉴定、推广、维修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建立一支精干的专业技术队伍。要依托高校、职业院校、农机化技术学校、重点农机企业等建立农机人才培养基地,分层次培养农机管理人才、科技人才及高技能人才。加大对农业机械化学科建设与发展的支持力度,加强农业机械化发展战略研究,培养一批学科带头人和科研骨干。依托“阳光工程” 、“金蓝领计划”等农民培训项目,加强对农机驾驶、操作和维修等从业人员的培训,使他们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要结合农业生产需要和农业机械化发展需求,本着适用、易懂、科学的原则,做好培训教材的编写工作。积极推进农机职业技能培训,鼓励农民参加农机职业技能鉴定。
(八)进一步完善农业机械化法规体系
完善的农业机械化法规体系,是促进农业机械化健康发展的根本保障。各地要深入贯彻有关农业机械化的法律法规,坚持依法管机、依法兴机,加强法规宣传工作,加大农机执法力度。加强《农业机械化促进法》配套法规和规章建设,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有关保障和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法律法规,逐步建立健全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2008年,我部将重点协助有关部门做好《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草案)》和国务院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意见(代拟搞)的修改完善工作,争取早日公布实施。制定《农机事故处理办法》和《农机更新报废办法》,进一步完善农机安全法规体系。
(九)扎实开展农业机械化示范区建设
建设农业机械化示范区,有利于开展农业机械化综合技术试验示范,促进各类农业机械化技术集成配套运用,有利于探索符合各地实际的农业机械化发展机制,加快现代农业建设。各地要继续抓好100个部级农业机械化示范区建设,按照技术集成、突破创新、领域扩宽、整体提升的思路,坚持省部共建、地方主抓、协同推进的原则,积极争取政府、农民、社会多元化投入。充分发挥市场引导、政府扶持、项目带动的有效作用,整合有关农业机械化资金、项目,集中力量加强示范区建设。各地要因地制宜开展示范区建设,做到“五个结合”:将示范区建设与促进农机装备增长、提高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结合起来,与普及推广农业机械化新技术结合起来,与完善农业机械化服务体系、推进农机服务产业化结合起来,与创建平安农机、和谐农机结合起来,与强化农业机械化各项管理工作结合起来,真正将示范区建设成为农业机械化试验示范基地、科技创新基地,为我国科学发展农业机械化,积累经验,探索新路。
(十)切实加强农业机械化系统自身建设
要按照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加强农业机械化系统自身建设,切实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一要加强学习,提高政策理论水平。要以解决工作中面临的突出问题为中心,以管用为原则,突出学习重点,认真学习新时期“三农”工作理论政策、法律法规、农业机械化科技知识、管理知识,拓宽知识面,完善知识结构,努力把学习成果应用到实际工作中,转化为谋划农业机械化工作的具体思路、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有力措施。二要加强基础性工作,提高业务能力。要站在全局高度把握农业机械化工作,认真开展重大问题和重大政策调查研究,要善于发现新问题,总结提炼新经验,不断提高把握农业机械化发展规律、科学判断农业机械化发展趋势能力,掌握农业机械化工作的主动权。进一步做好农业机械化行业统计和形势分析工作,着力加强基本数据、资料和信息的系统收集整理,做到情况明、底数清、数据准,为科学决策和高效管理提供可靠依据。三要加强政风行风建设,树立农业机械化系统良好形象。要始终牢记以民为本,为民服务,帮民解难,助民增收,保民平安的“五民观念”,坚持求真务实、开拓创新、清正廉洁、文明高效、团结协作的工作作风,寓管理于服务之中,不折不扣地落实党的支农惠农政策,解决好广大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为农民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
同志们,农业机械化是人类社会历史进步的标志,是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发展农业机械化是时代的要求,历史的必然。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已经站在新的阶段起点上,向新的高度继续迈进,广大农机工作者肩上的任务光荣而艰巨。我们一定要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引,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时俱进,改革创新,同心协力,扎实工作,推动农业机械化又好又快发展,为实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