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体育网址_365体育投注-app*官网

图片

杨庆才副省长在全省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杨庆才副省长在全省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日期: 2006-01-16  来源:吉林省农委


明确新任务 开创新局面 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006年1月14日)


同志们:
   根据这次全省农村工作会议的任务,按照省委、省政府的总体要求,我讲三个问题。
   一、科学运筹,克难攻坚,“十五”农业农村工作成就显著
  “十五”时期,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在探索和创新中不断发展,在发展中不断壮大,初步走出了一条具有吉林特色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之路。这五年,是国家支农惠农政策力度最大,农民得到实惠最多的五年;是农村经济发展速度最快,质量效益最好的五年;是农村改革取得重大突破,成效显著的五年;是“三农”工作合力不断增强,农村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的五年;也是基层组织建设不断加强,基层政权得到进一步巩固的五年。到去年底,全省农业总产值预计突破1000亿元,年均增长10%以上,比“九五”时期增速提高近5个百分点。农业和农村工作取得的显著成就,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农村经济结构越调越优,强势产业发展格局已经定型。一是从资源优势出发确定的“3+1”区域结构特色鲜明。在东部山区建设形成了林特药立体发展型的优质高效特产品产业带;在中部产粮区建设形成了粮牧加一体发展型的优质高效农产品产业带;在西部草原区建设形成了适应性多元发展型的优质高效农牧产品产业带;在城市郊区建设形成了经济循环发展复合型的优质高效农产品产业带。二是品种品质结构日益优化。全省专用玉米已占实际播种面积的36%,优质水稻和高油、高蛋白大豆分别占实际播种面积的80%,主要农作物良种普及率已达98%以上,畜禽优良品种已覆盖全省,占饲养量的90%以上。三是富具优势的产业结构不断升级。特别是畜牧业、园艺特产业、绿色食品产业迅速崛起,已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到去年底,畜牧业总产值预计达到450亿元,比2004年增长12.8%,比“九五”末期增长67%,占农业总产值的45%;园艺特产业产值预计达到245亿元,比2004年增长14%,比“九五”末期增长69%,相当于农业总产值的24.5%;绿色食品产业产值预计达到236.2亿元,比2004年增长168%,是“九五”末期的15.7倍;乡镇企业实现增加值719亿元,比2004年增长15.7%,比“九五”末期增长25.9%,实现税金42亿元。
  (二)粮食保障作用越来越强,粮食产量连续突破历史最高水平。粮食生产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食品安全,发展畜牧业和农产品加工业,促进农民增收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地位越来越突出。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粮食总产量不断跃上新台阶,特别是近三年,在国家政策牵动、市场价格拉动、工作有力推动下,粮食生产连续获得大丰收,连续突破历史最好水平。2004年粮食产量达到502亿斤,比上年增产50亿斤,创历史新高,2005年粮食总产量达到516亿斤,再创历史新高。目前,我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已由“九五”时期的450亿斤提高到500亿斤新的阶段性水平。
  (三)农业产业化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农产品加工业已成为我省的支柱产业。目前,全省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达2600个,比2000年增加2倍多;各类龙头企业1300多户,省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113户,其中国家级20户;年粮食加工能力达到220亿斤,畜产品加工能力达到2.1亿头(只);带动农户240多万户,比2000年增加2倍多,占农户总数的63%;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上缴税金预计超过30亿元,比2000年增加近3倍。特别是近两年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步伐加快,实现了由小到大、由弱到强,超常规、跨越式发展。2004年产值达到670亿元,比2000年翻了一番,2005年已突破1000亿元,比2000年增长3倍多,比上年增长了49%。
  (四)农民增收渠道越来越宽,农民收入增长方式有了根本性转变。打破了过去以粮为主单一增收的局面,形成了粮、牧、多、特、加、劳多渠道增收的新格局。“十五”时期,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平均增长10.4%,比 “九五”时期增速提高5.7个百分点。尤其是近两年,在国家一系列惠农政策和市场的直接拉动下,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了大幅度增长。2004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000元,比2003年增长18.6%,增幅高于全国6.1个百分点。2005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将继续高于全国增长幅度。
  (五)科技创新水平越来越高,对农村经济的支撑作用日益突出。一是品种创新效果显著。省农科院培育出的高产、优质、抗病的超级稻“吉梗88号”,增产15%以上;孙寰研究员培育出的世界上第一个杂交大豆新品种“杂交豆1号”,单产提高20%以上;省农科院育成的“新吉细毛羊”,是全国唯一达到国外同类细毛羊水平的优良品种。二是农产品加工技术创新效果显著。大成集团玉米化工醇的研究与开发、皓月集团利用牛内脏研发的73种生化制品、辽源金昌集团利用牛血提炼的口服SOD等一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在世界都处于领先地位,提高了企业市场竞争力,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三是农业实用技术推广创新效果显著。从2004年开始,省政府每年安排2500万元资金,对生物防螟、农田灭鼠、测土施肥“三项重大农业增产技术”给予补贴,推广面积已达6000多万亩,增产粮食30亿斤以上。全省科技贡献率达到50%以上。
  (六)农业市场体系建设越来越完善,资源优化配置的功能明显提高。一是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的框架初步形成。全省共建设专业市场85个,综合市场176个,年交易量7亿多吨,交易额280多亿元,基本形成了中部地区以粮食、畜产品、果蔬为主,东部地区以林特产品和中药材为主,西部地区以杂粮杂豆和畜产品为主的区域特色鲜明的农产品市场贸易格局。二是农业标准体系建设进程明显加快。全省共制(修)订各类标准1088项,有效使用绿色有机无公害农产品标志1301个,其中, “吉林名牌农产品”达到658个。三是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日趋完善。建立了省市县三级农业信息服务平台,92%的乡镇建立了信息服务站,注册“一站通”的用户达2564个,居全国第二位。四是市场开发渠道不断拓宽。“十五”时期,全省共组织举办和参加国内外各类农产品展洽活动30余次,现场交易额2亿多元;农业订单面积已达到种植面积的50%。
  (七)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越来越多,抗御自然风险的能力明显增强。“十五”时期,全省共投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205亿元,比“九五”时期增加78.3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得到加强。一是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快。到去年底,全省共建成水库1573座,加固病险水库64座;地级以上城市的防洪标准基本达到50年一遇以上;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2400多万亩;兴建各类农村供水工程1545处,累计解决饮水困难人口628万人;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63平方公里。二是林业生态环境建设明显改善。全省共完成造林90万公顷,是“九五”期间造林面积的3倍;累计完成生态草建设520万亩;实现了连续25年无重大森林火灾。三是农机装备水平明显提高。农机总动力达到1500万千瓦,比“九五”末期增长47.8%,主要粮食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47%,农业机械综合作业率达到42%以上。四是气象服务功能明显提升。建立和完善了现代先进的气象预测、预报、预警系统,已经具备了人工影响天气立体作业能力。
  (八)深化改革的力度越来越大,机制体制创新取得重大突破。一是全面深化了农村税费改革,在全国率先进行了免征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改革试点,农民人均减负增收100多元。二是综合配套改革稳步推进,乡镇总数由税改前的915个撤并为624个,撤并比例达到31.8%;乡镇行政机构精简比例达到35%;对事业单位进行了整合,实行县乡双重管理、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事业编制精简了25%;推行了“省直管县”和“乡财县管乡用”的财政管理体制,提高了公共财政的保障能力;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正在推进,教育资源配置不断得到优化,对困难家庭子女入学实行了“两免一补”政策。三是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取得显著成绩,分流人员14万多人,占应分流人员的99.2%。四是农村信用社改革取得明显进展,新的农村信用社体系初步形成,已成为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龙头”。五是农村各类新型合作经济组织不断发展壮大。目前已发展到3900多个,农村经纪人8万多人。六是农业保险试点工作全面启动,进展顺利,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玉米、烟叶、草莓、生猪、肉鸡、奶牛等六个品种的保险试点,切实保护了企业和农民利益。此外,国有农场税费改革全面启动,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在9个县市展开。
  (九)农村民主与法制越来越健全,农民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护。《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得到全面贯彻落实,农村基层政权建设不断加强。普遍实行了“一事一议”,推行了村务公开。加大了对农民负担的监督检查力度,五年来共查处加重农民负担案件1429起,清理各类涉及农民负担不合理收费39项,有力地维护了农民利益和合法权益。农村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融洽,农村法制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社会治安进一步好转,农村社会保持稳定。
  (十)全社会合力兴农的氛围越来越浓,农村各项事业取得新进展。各级党委、政府都把“三农”工作摆上了重中之重的突出位置,涉农部门也都把工作的主要精力和工作重心转向“三农”, 形成了“三农”工作的强大合力,促进了农村各业发展。计划部门加大了农业立项审批力度;财政部门加大了资金支持力度,“十五”时期,各级财政预算内支农资金投入208亿元,比“九五”时期增长90.5%;农业综合开发共投入资金59.2亿元,比“九五”时期增长57.7%,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中发挥了先锋队、主力军的作用;交通部门加大了农村道路建设力度,97%以上的乡镇和63%以上的行政村通水泥(沥青)路;农电部门加大了农村电网改造力度,实现了城乡同网同价;民政部门加大了对困难群众生活补助力度,农村社会救济保障工作取得较好效果;此外,工商、税务、金融、妇联、共青团、文化、体育等相关部门以及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都在开展“三农”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回顾和总结 “十五”期间农业农村工作,我们深深体会到,要抓好新时期农业农村工作,必须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不动摇,统筹城乡发展,这是推动“三农”工作开展的根本大计;必须始终坚持增加农民收入不动摇,多渠道促进农民持续增收,这是农业农村工作的核心目标和任务;必须始终坚持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不动摇,不断把结构调整向纵深推进,这是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整体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必须始终坚持深化农村改革不动摇,彻底消除制约发展的体制性和机制性障碍因素,这是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的不竭源泉和动力;必须始终坚持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动摇,充分发挥粮食大省的优势,这是我省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必须始终坚持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不动摇,突出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发展,这是建设农产品加工业大省、实现富民强省目标的潜力所在、希望所在。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三农”工作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突出表现在:农民实际收入水平仍然比较低,农民增收难的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农业基础设施仍然比较脆弱,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农村改革虽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造成城乡发展失衡的二元经济体制弊端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化解等。这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都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认真解决。
  二、认清形势,明确任务,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大历史任务,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是确保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的必然要求,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对此,我们一定要提高认识,认清形势,把握机遇,全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前,国家对“三农”扶持力度不断加大,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我国总体上已经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为新农村建设奠定了较好的物质基础和有利条件;全社会关心农业、关注农村、关爱农民的浓重氛围已经形成,为新农村建设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总之,“十一五”时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面临十分难得的机遇和许多有利条件,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准确把握这些新趋势、新特点、新形势,抓住机遇,乘势而上,锐意进取,以新理念催生新举措,以新举措促进新发展,以新发展推进新建设,努力完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历史任务。
  “十一五”时期,我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城乡统筹发展方略,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以建设现代农业为重点,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支撑,以深化农村改革为动力,以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为保证,突出工业拉动、城市带动、城乡统筹、和谐发展,着力建设好具有吉林特色的高效创新型农业。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遵照胡锦涛总书记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提出的要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科学决策,我们要着力建设好创新型吉林农业。建设创新型农业,就是要把发展农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优化农村产业结构、转变农村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大力提高优势产业创新能力,统筹集成创新能力,引进消化创新能力,科技支撑创新能力,体制机制创新能力,培育建设好创新型农业、创新型农村、创新型农民。按照这一总体思路和要求,我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到“十一五”末期,农业总产值达到150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年递增6%以上;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550亿斤的阶段性水平;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达到3000亿元,比2005年增长2倍,实现利税300亿元;畜牧业总产值达到775亿元,比2005年增长72%;园艺特产业产值达到363亿元,比2005年增长48.2%;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450万人,比2005年增长45.6%;农村城镇化率达到52%。农村公共事业有长足发展,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形成。实现这些任务目标,重点要在“五个一”上寻求突破。
   第一,创新思维方式,在“一转多变”上寻求突破。“一转”就是要转变工作思维方式,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在“多予”上下功夫;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方略,在统筹上做文章;坚持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发展,在工业化上找出路,形成一套既有连续性又有创新力的工作路数。“多变”,就是要按照工业化的生产组织方式,推进单一农业向复合高效农业转变,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由封闭型农业向开放型农业转变。一是“粮变肉”。大力发展畜牧业,加速推进粮食过腹转化,到“十一五”末期,全省要有30%的粮食转化为肉蛋奶。二是“小变大”。通过发展合作经济、推进土地流转和专业化生产,把千家万户的小生产整合成大规模、大生产,形成规模效益。三是“少变多”。通过大力推进粮、牧、多、特、加、劳全面发展,实现由“一元”增收向“多元”增收转变。四是 “粗变精”。要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大力发展精细种植业、精品畜牧业和精深加工业。五是 “农变工”。通过加大对农民创业和再就业技能培训,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由农民向市民、向工人的转变。
   第二,创新工作方式,在“一策多法”上寻求突破。“一策”,就是坚决贯彻好党中央、国务院“两个重中之重”的战略决策。“多法”就是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目标,采取传统创新的办法、巧用科学的办法、实际实效的办法、统筹协调的办法、政策保护的办法,千方百计推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一是在农业内部挖潜上下功夫。要把结构调整向纵深推进,把资源转化为效益;要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加快重大科研成果和实用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产品质量和效益;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稳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二是在农业外部拓展上下功夫。通过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带动农民增收;通过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多渠道、多途径地促进农民增收。三是在开放联合上下功夫。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发展会展经济和订单农业,加快与发达省份、地区和国家的农业交流与合作,推进外向型农业的发展。四是在政策扶持上下功夫。各地要切实落实好国家各项扶持“三农”政策,深入研究制定加大“三农”扶持力度的具体政策措施和办法。通过政策扶持,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第三,创新经营方式,在“一化多能”上寻求突破。“一化”就是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这是农业生产方式的重大变革,也是农业经营体制的重大创新。“多能”,就是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一把破解“三农”难题的多功能金钥匙。它能够在稳定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不断解决农业发展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最终使我国农业走上现代化之路。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关键要抓好以下几点:一是大力培育龙头企业。要坚持高起点、高科技、高附加值的发展方向,集中扶持发展一批产品有竞争力、技术有成长性、对农户和整个行业有较强带动力的大型龙头企业集团。到“十一五”末期,销售收入超亿元的龙头企业要达到200个,其中,100亿元以上的特大型龙头企业5—10个,50亿元以上的大型龙头企业50个。二是切实抓好生产基地建设。要按照标准化、专业化、区域化和服务系列化的生产要求,规划建设好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三是积极发展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架起龙头企业与农民之间紧密相联的桥梁和纽带。到“十一五”末期,全省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到5000个。四是高度重视品牌开发与培育。要支持和帮助龙头企业立足资源优势和市场需求,通过标准化生产提高产品质量,以质量打造品牌,以品牌开发市场,从而提升产品竞争力和经济效益。到2010年,创中国名牌产品5个,力争达到10个。
   第四,创新组织方式,在“一统多筹”上寻求突破。“一统”就是通过组织创新,加强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力度,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凝聚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多筹”就是充分发挥政府各部门、社会各界的优势和主动性,合力兴农。各级各部门都要整合本系统的资源要素,集中投向“三农”,解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实现城乡协调发展。一是整合金融资源,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财政投入机制;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建立有利于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投融资体制,形成农村建设资金稳定增长的机制。二是整合城乡资源,实现兴农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加快建立城乡一体的发展机制,进一步消除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促进城乡资源要素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改变城乡发展差距过大的状况。三是整合科技资源,建立健全有利于促进“三农”发展的科技创新、投入、管理和奖励机制。四是整合教育资源,进一步完善农村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全面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水平。高度重视农村职业教育,千方百计构建适应我省现状的农村职业教育体系。五是整合卫生资源,着力改善农村医疗条件。尽快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加强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建设。
   第五,创新保护方式,在“一保多安”上寻求突破。“一保”就是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保护好农民利益。“多安”就是要通过对农民利益的保护,达到安民、安收、安企和安定的目标。重点抓好以下工作:一是要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各有关部门要千方百计整合社会保障资源,探索建立城乡衔接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社会保障向农村覆盖。二是要切实改变农民工就业环境。要建立农民工工资合理增长机制和工资支付保障制度,确保工资足额发放;要完善农民工劳动合同制度,加强职业安全卫生保护;探索适合农民工特点的养老保险办法。三是要加强农民负担监督管理。要在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的基础上,真正建立起减轻农民负担的长效机制,防止农民负担反弹。四是要高度重视实施农业保险。积极研究探索建立农业保险分保和再保险机制、公共财政对农业保险的补贴机制,通过制定农业保险减免税政策和设立农业保险风险基金等扶持手段,促进农业保险事业发展。
   三、强化措施,狠抓落实,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开好局、起好步
   2006年,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起始年,也是“十一五”规划建设的第一年,全面做好今年各项工作至关重要。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突出工作重点、创新发展思路,采取更加务实、更加有力、更加富有成效的新措施,加快推进全省农业和农村工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开好局、起好步。总的要求是:现代农业建设要有新进展、农民收入水平要有新提高、农村改革要迈出新步伐、社会事业发展要有新举措、社会风气要发生新变化、新村改造要取得新成果、基层党的建设要有新面貌。农业总产值实现1100亿元,比去年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6%。按照这样的要求和目标,要具体抓好六项工作。
  (一)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增强发展动力。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要求,今年要进一步加大对“三农”的扶持力度,主要体现在十五个方面。即“三个高于”、“三个终结”、“三个强化”、“三个加大”和“三个加快”。财政支农资金增量要高于上年,国债和预算内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比重要高于上年,其中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总量要高于上年;在全国范围内免除农业税、农业特产税和牧业税,使农业“三税”划上历史句号;强化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和农机购置补贴力度;加大对粮食主产县和财政困难县奖励补助力度,加大国有农场税费改革支持力度,加大农业综合支持和服务能力建设力度;加快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和农民培训步伐,加快农村公共卫生设施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和服务体系建设。各级党委、政府一定要把国家这些支农惠农政策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好。同时,我省也要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任务,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增强农业农村发展动力。总的原则是:已经实行的政策不能变,已经给农民的实惠不能减,并且还要不断加大力度。要加强各部门、各方面资金协调和整合力度,在不改变资金用途和管理渠道的前提下,集中投入新农村相关项目建设,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集中力量办大事。根据国外和我国一些省份乡村建设的实践,初步匡算,到2020年,全省新农村建设资金大约需要200亿元,按15年计算,平均每年需投入13亿多元。实际上,我省目前各方面对农村的资金投入总量不是很少,比如:农村道路、义务教育、广播电视“村村通”、科技“三下乡”、劳动力培训、农村“六小工程”、扶贫开发、农业综合开发、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试点、农村改水改厕、民政慈善、村部建设等等,每年30亿左右。现在这些资金都由各部门分散使用。如果把这些资金进一步整合,集中力量、重点投放,每年干几件大事实事,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到2020年全省新农村建设任务是完全可以实现的。为此,省委、省政府下决心认真落实统筹城乡发展方略,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把这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办好,让人民群众满意。同时,省里从今年起安排1亿元新农村建设专项启动资金,通过直接补助资金、补助原材料或“以奖代补”等方式,引导和鼓励社会多方面投入,尤其是调动广大农民投工投劳的积极性。市(州)、县(市、区)政府也要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支持新农村建设。
  (二)加快现代农业建设,增强发展实力。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是我国农业发展的方向,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要坚持用农业产业化统领农业农村经济,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经营方式管理农业,切实提高农村经济整体实力。
   一是要大力发展粮食生产。今年,粮食作物总播种面积要确保在6800万亩以上。其中,玉米面积要达到4350万亩,水稻稳定在1000万亩以上,大豆保持在1000万亩左右。粮食总产量要力争实现530亿斤,比上年增产14亿斤。为了进一步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和政府抓粮的积极性,今年全省粮食直补资金规模要提高到粮食风险基金的50%以上,并确保在“五一”之前兑付到种粮农民手中;进一步加大财政对粮食主产县奖励补助力度,去年全国用于产粮大县“三奖一补”资金155亿元,今年又新增30亿元,我们要按照中央要求,把这些资金用好、落实好,尤其是要重点用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事业发展。
   二是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要把突出抓好龙头企业项目建设作为工作重点。通过大力采取招商引资、合资合作、引导工商资本和社会闲散资金向龙头企业项目建设投入等办法,加快对原有项目改造升级,对在建项目加快推进,对有发展前景的项目加大扶持,使之尽快提高经济效益。今年省里要统筹规划建设20个农业产业化经营集中区,省里新上的农产品加工项目要重点向集中区摆放,各项优惠扶持政策要重点向集中区倾斜。省政府决定安排1亿元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重点支持省级以上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各市(州)、县(市、区)政府也要按照省里扶持当地发展农业产业化资金的50%进行配套,长春市要按照不低于1∶1的比例进行配套。通过努力使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实现1250亿元,比上年增长25%。同时,乡镇企业要积极开展“创业杯”竞赛活动,省里设立专项基金,扶持乡镇企业快速发展。
   三是大力发展高效精品畜牧业。要继续加强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建立健全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的长效机制,特别要充分认识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控工作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始终保持高度的警惕性,切实巩固我省来之不易的防控成果。要加快标准化牧业小区建设步伐,全省牧业小区要达到3500个,其中省级标准化牧业小区要达到1500个,规模化饲养比重要达到80%,推进生产方式向集约化和规模化转变。畜牧业总产值实现480亿元,增长8%。
   四是大力发展高效园艺特产业和绿色食品产业。要把扩大生产规模、提升产品质量、增加经济效益作为主攻方向。今年省里安排专项资金,重点扶持10个高效园艺特产示范园区和12大类绿色食品基地建设。全省新认证绿色有机无公害农产品要达到450个,监测面积达到2800万亩。
   (三)强化支撑保障功能,增强综合发展能力。
   一是积极推进重点水利工程建设。在抓好江河治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重点城市防洪工程的同时,今年省里多方筹措水利建设资金5亿元左右,重点推进中部引松、引嫩入白、大安灌区、哈达山和四湖沟等大型水利工程建设。
   二是进一步加快生态环境建设和产业发展。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启动“农村清洁能源工程”。以秸杆气化、沼气建设、风能和太阳能利用为重点,提高农村再生清洁能源开发利用水平,同时,重点加强对松花江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的监测与防治工作。深入推进东部山区速生丰产林建设工程,全年完成投资1.83亿元,改培天然次生林6万公顷;中部粮食主产区农防林更新改造工程,全年完成4.85万公顷;加快西部生态草产业化建设工程。要狠抓各项森林防火责任制的落实,确保连续26年无重大森林火灾。
   三是努力提高农民就业创业素质。要进一步加大“阳光工程”培训力度,全年培训农村剩余劳动力达到40万人,其中阳光工程示范性培训15万人。通过努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人数达到330万人。要在京津沪等大城市进一步打响“吉林保安”农民工品牌。为此,在国家加大“阳光工程”资金投入的基础上,省里将增加配套资金规模。同时,市(州)、县(市、区)政府也要进一步加大配套资金投入额度。
   四是大力推动农业科技创新。这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的根本性措施。科技创新重点是良种培育、先进种养技术集成配套、农产品精深加工、资源高效利用和生态保护等新技术的研发,推广标准化生产、超级稻、玉米大垅双行覆膜栽培、地膜覆盖、旱作节水等20项农业实用新技术。为此,省里将安排专项资金,加大这方面的支持力度。继续搞好测土配方施肥、农田统一灭鼠、生物防治玉米螟“三项重大农业增产技术”的补贴工作,扩大推广面积,增加补贴规模,尤其是要大幅度增加测土配方施肥补贴额度。引导农民增施有机肥,科学使用化肥,减少环境污染。进一步健全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和普及。
   五是加快推进农业市场化进程。要在重点规划建设好粮食、果品、蔬菜、长白山特产、道地中药材等大型专业化批发市场的同时,积极培育农村要素市场,不断扩大农村内需。要大力发展超市、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现代物流业,提升农产品市场的综合服务功能。要积极发展会展经济,今年要重点组织办好第六届长春国际农业•食品博览交易会等国内外展洽活动。各级政府要加大资金投入,推动农业标准化和农村信息化建设,尽快形成种植业、养殖业、水产业、林业等四大行业标准体系框架结构;依托“金农工程”,整合信息资源,搭建农村信息交换服务平台。
   六是进一步提升农机化装备水平和作业水平。今年起,省里将启动实施1000万亩全程机械化示范区建设,加快推进农机化发展。为此,在中央继续加大农机具购置补贴力度的同时,省里要相应增加配套资金,主要用于农机具购置、农机合作组织发展和主要粮食作物机械化示范区建设。
   七是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着力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2006年进一步扩大“两免一补”扶持范围,两年内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课本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加快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提高财政补助标准,2006年试点范围扩大到24个县。进一步完善农村“五保户”供养、特困户补助、农村灾民补助等社会救助体系,积极探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和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文体活动。同时,切实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发挥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加强农村法制建设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维护农村社会稳定。
  (四)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增强发展活力。一是继续深化乡镇机构改革,切实转变乡镇政府职能,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创新乡镇事业站所运行机制,精简机构和人员,妥善安置分流人员。推进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稳定基层兽医队伍。二是加快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各级政府责任明确、财政分级投入、经费稳定增长、管理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三是进一步完善“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和“乡财县管乡用”财政管理方式,提高县乡财政自我保障能力。进一步规范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按照公共财政原则,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增加农村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支出比重。积极争取国家支持,选择部分乡村进行化解债务试点。四是巩固和发展农村信用社改革成果,进一步完善治理结构和运行机制。在保证资金充足、严格金融监管和建立合理有效的退出机制前提下,鼓励在县域内设立多种所有制社区金融机构,允许私有资本、外资等参股。大力培育小额信贷组织,引导农户发展资金互助组织。五是稳步推进农业政策性保险试点工作,加快发展多种形式、多种渠道的农业保险。六是继续探索多种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模式,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此外,要继续推进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深化国有农场税费改革,搞好征地制度改革,继续做好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工作,务必防止农民负担反弹。
  (五)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增强发展合力。推进新农村建设是全党全社会的重大任务,共同责任,必须形成合力,协同动作,齐抓共管。省委、省政府将成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组织机构。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省直有关部门为成员单位。各部门要根据职能分工,明确责任,统筹运作,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农民主体、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省农委,具体负责情况综合、组织协调、调查研究、督查指导。各地要参照省里做法,成立相应的组织协调机构。为切实加强对新农村的组织领导,从今年起,省里将组织有关单位和企业帮扶农村,增强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通过“市带县、城帮乡”活动,促进城市资源和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公共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推动城乡协调发展、共同繁荣。同时,省里也决定从2006年起连续几年从省、市、县、乡四级机关抽调大批干部,派驻村屯,指导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主要目的是:宣传政策,落实项目,协调资金,调处矛盾,化解纠纷,锻炼干部,强化基层基础工作。
   (六)切实抓好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为全面推开探索路子、积累经验。省委、省政府决定从今年起,重点抓好30个乡镇、100个村的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有关部门要抓紧制定具体操作方案。内容包括规划布局、改造内容、建设标准、相关政策、组织领导、实施步骤。总体时间要求是:3月底前,完成方案制定,搞好布局选点,确定建设内容,明确相关政策;4月底前召开专题会议,进行工作部署;5月底前启动实施试点;10月底基本完成100个村阶段性改造任务,2年内完成30个镇改造计划。要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围绕农民需求谋划新农村建设,根据农民意愿推进新农村建设,主要依靠农民力量搞好新农村建设。要在加大国家政策扶持,鼓励社会广泛参与的同时,积极引导农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增强自我发展、自我建设能力。通过体制改革、机制创新、政策放活,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依靠辛勤劳动,建设美好家园,创造幸福生活。
   同志们,让我们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合力拼搏,克难攻坚,为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而努力奋斗。

相关内容
    无相关信息
365体育网址_365体育投注-app*官网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